APP下载

煤炭生产矿区概念及其时空范围辨析

2014-04-02李永峰赵奎勇王晓辉

中国矿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煤炭资源外延矿区

李永峰,赵奎勇,王晓辉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环境信息与经济研究所,江苏 徐州 221116)

煤炭能源仍然具有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煤炭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煤炭生产矿区(以下简称煤矿区)已成为人所熟知的一个概念。但是,人们对矿区的理解往往具有局限性,甚至断章取义。而且鲜有文献对矿区进行专门的论述。即或有文献对矿区进行了解释,大都也是根据研究目的或专业喜好来阐述,并未准确界定矿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造成对矿区的内涵与外延理解并不明确,涵义相对模糊[1-8]。为此,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矿区概念的基础上,依据逻辑学相关理论明确了煤矿区的内涵与外延,基于时空角度界定了煤矿区的时空范围,总结了煤矿区的基本特征。

1 不同视角的矿区和煤矿区

矿区的形成源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区域。人们对矿区的认识多基于感性认识。在学术研究中,矿区作为研究对象应该有准确的内涵界定。但由于认识的角度和研究的目的不同,形成了迥异的理解。

1.1 词汇语义角度的煤矿区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矿区”的解释为“开采矿石的地区”[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96页;。

《辞海》将“矿区”释义为“一般指曾经开采,正在开采或正准备开采的含矿地段。其范围长石矿床的规模而定。有的矿区不到1km2,有的达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矿区内常由于矿体较多或规模较大,为适应开采的需要,而划分若干矿段或较小的矿区”[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下册),第3742页。。

这两种定义基于词汇语义的视角,具有较多的感性认识成分,主要是为了达到知识普及教育的作用。所以,定义比较浅显,内涵与外延也比较通俗。煤炭生产矿区即煤矿区,即开采煤炭资源的矿区。

1.2 基于生产管理角度的煤矿区

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的基本赋存状况决定了煤炭资源在我国的重要性。煤炭资源的开采历史悠久,煤炭生产矿区的范围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首先明确定义煤矿区概念的是张先尘教授,他从矿区总体设计角度将矿区界定为“包括若干矿井或露天矿的区域,有完整的生产工艺、地面运输、电力供应、通信调度、生产管理及生活服务等设施”[4]。

王玉俊教授等则认为应该从规划和管理两种角度对煤矿区进行解释,“一种是由于行政上或经济上的原因,将邻近的若干个矿井划归一个行政机构管理,其所属的井田合起来称为矿区;另一种是煤田的范围很大,需要划作若干区域分阶段分步骤的进行勘探和开发,由此将统一规划和开发的煤田或煤田的一部分称为矿区”[5]。

这两种定义的角度虽有所不同,但都是基于矿区的生产管理来定义的,主要考虑煤矿区的生产设计与管理,包含了更多的专业技术成分。

1.3 基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角度

汤万金提出“矿区是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生产作业区和职工及其家属生活区为主,并辐射一定范围而形成的经济与行政社区。在该社区中,矿业作为主导产业,带动和支持本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6]。

陈玉和教授等则认为“矿区是以矿物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发展起来,并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一类社区,简而言之,矿业社区”[7]。

本研究则认为“矿区是在矿业权规定的空间范围内,并充分考虑资源开发对地表的影响而形成的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影响传统的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化结构,并慢慢发展成工业比较发达、经济相对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齐全,保持科学发展的社区[8]。

这三种定义是基于煤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的,不仅仅考虑矿区的生产与管理,更延伸到整个矿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强调了概念的社会性。

除上述基于不同视角对矿区的表述,相关文献还有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对煤矿区的界定。但总体来看,随着认识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煤矿区已不再仅仅是开采煤炭资源的地区,其内涵更加丰富。

2 矿区概念辨析

矿区所包含的内容或者所形成的影响不仅仅是采掘业本身,还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所以,“矿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内涵不断丰富的概念。

首先,矿区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应该遵循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在逻辑学中,概念被定义为思维的抽象,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本质属性是概念反映一类对象所固有的,且仅为该类对象所具有的固有属性[9]。对于“矿区”而言,“矿产资源开采的区域”即是其本质属性。内涵和外延式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构成概念的基本内容。明确概念,即是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9]。依照传统形式逻辑的观点,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类。那么,“矿区”概念的内涵是“矿产资源开采的区域”,外延是有矿区的本质属性的所有个体构成的对象类。相对于“矿区”的对象类,“煤矿区”、“铁矿区”等为子类,“潞安矿区”、“兖州矿区”等为分子。

其次,随着人们对概念的逻辑特征认识的发展,将概念原有的限定扩展为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10]。所以,对于“矿区”概念来说,在反映“矿产资源开采的区域”本质属性基础上,不同的研究者对“矿区”概念的发展,体现其他特有属性的定义是合乎逻辑的。由于矿区本身的复杂性,不断深入的认识与研究就会不断发现“矿区”的特有属性,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自然就会形成不同的“矿区”概念。这不能成为“矿区”概念模糊的理由,反而恰恰说明对“矿区”概念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入。

逻辑学中有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分别认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存在“反变关系”与“正变关系”[11]。虽然,二者角度不同,但是,探究的仍是抽象出来的概念,只是侧重点不同。内涵与外延仍然是前文所述的定义,都是抽象的,并非一般所认识的客观事物。尤其概念的外延即是概念反映的对象类,是主观性的,是概念对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反映,不能认为是客观的事物[12]。

由此推论到“矿区”的概念,许多研究者认为其内涵与外延模糊的关键节点正是认为概念的外延是客观事物,把客观对象与该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等同看待。也就是说,按照逻辑思维给“矿区”定义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代表的是“矿区”在人脑中的反映,相对于客观存在的“矿区”是抽象的,而且,内涵与外延也是明确的。尽管“矿区”的内涵不断发展,不再仅仅是“矿产资源开采的区域”的本质属性,还包括研究发现的“矿区”的特有属性,然而,其内涵还是相对清楚的。“矿区”也有明确的外延,是抽象的“矿区”概念反映的对象类,最低层次是分子、个体,不能够扩展至分子、个体的组成部分。“煤矿区”是“矿区”的子类,“兖州矿区”是“矿区”的分子,属于“矿区”的外延,但是,“兖州矿区”的 “工业广场”、“井下工作面”、“职工生活区”等组成部分就不属于“矿区”的外延。同时,要与科学研究中的“矿区”实物对象区分开来,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矿区”是客观的、具体的事物。与主观上“矿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分别对应的是客观“矿区”的质和量,它们之间有着反应与被反映的关系,互有联系,但并不等同。客观的“矿区”是质与量的统一而不可分割地同时存在的。客观“矿区”的质同样以矿产资源开采为核心,并具有其他矿区所特有的性质。客观“矿区”的量,即矿区范围的大小,同样具有边界,却由于研究的目的、深度与广度的不同,致使划定的边界并不相同。

所以,依照逻辑学的思维,“矿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明确的。然而,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矿区”作为客观而特定的研究对象,由于研究目的、深度与广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范围划定。

综之,从广义上来看,矿区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所影响的资源、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特定区域。在空间上,矿区表现为一定得空间范围;在时间上,矿区在不断变化,不仅包括随时间而变化的空间范围,而且还包括随时间而变化的资源状况、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煤矿区则是指由于开采煤炭资源而形成的矿区,即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而影响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区域。

3 煤矿区的时空范围

显然,煤矿区是一个时空概念。因此,梳理不同研究目标条件下的煤矿区对全面认识矿区非常必要。

以煤矿区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主要包括矿区生产管理、矿区产权、矿区生态环境、矿区社会经济四个方面,不同研究设定的矿区的范围会有所不同,但大都以采矿权标定的范围为基准。

3.1 基于煤炭生产管理的煤矿区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煤炭资源的开采与利用,主要包括地上工业广场优化布局、地下井巷设计与开采计划、生产工艺、地面运输、电力供应、通信调度及生活服务等。相应的研究范围就是采矿权所标定的地下范围与地上生产生活区域。

3.2 基于产权的煤矿区

煤矿区范围内煤炭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产权在空间上是重叠的,比一般的土地权属关系更为复杂,由此还会导致矿地利益的博弈。所以,研究清楚矿区的产权关系十分重要。采矿权所标定的地下空间与相对应的地上权属范围则是这一方面研究的研究范围。

3.3 基于生态环境的煤矿区

煤矿区内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对于原有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严重的扰动,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并造成水、土壤、大气、噪声等各种污染,还包括资源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与延移,严重破坏地表建筑物、农田、道路、树木等地物。这一方面的研究范围则不局限在采矿权的范围内,而是依据矿区的资源开采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而划定边界。而且,并非是一个固定的范围,由于矿区具有生命周期特性,在整个矿区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是不同的。

1)地表沉陷与延移。资源的开采会引起地表的沉陷与延移,其范围是随着资源开采的进行而变化的。在矿区建设初期,由于资源采出量小,引起的地表沉陷的范围就比较小。随着资源开采的持续,影响的范围会越来越大。直至采矿权范围内的资源开采完毕,地表沉陷稳定时,影响范围才达到最大,而且可能会超出采矿权的边界范围(图1)。

2)矿区水、土壤、大气、噪声等污染。矿区内的生产活动对周围水、土壤、大气、噪声等污染的范围也是随着资源开发利用而动态变化的,很有可能会扩散到采矿权范围之外。

3.4 基于社会经济的煤矿区

矿区资源开发与利用是矿区的主导产业,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会深刻影响到所在区域生产

图1 煤矿区地表沉陷动态变化

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的平衡状态会被打破,并随着矿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社会结构与经济框架。当资源开采量与加工规模特别大时,整个县、市的社会经济可能都会受到影响而走上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发展道路。

所以,矿区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范围可能就会扩大到县、市的行政范围或者是几个县、市组合在一起的整个区域。神东矿区下辖十几个煤矿,地处鄂尔多斯市、神木县与府谷县,横跨陕蒙两省边界。位于陕蒙交界处的陕西神木县大柳塔镇的大柳塔小区,是神东矿区开发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生活、办公区,神东煤炭分公司总部及主要机构和矿区各单位多数员工、家属等均集中在小区里,已经成为神东矿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

4 煤矿区的基本特征

综合现有的矿区表述,煤矿区的特性往往与各自的研究目标相一致。但客观来讲,煤矿区的特征应该涵盖其时空发展中的本质。

1)煤炭资源是煤矿区时空发展的根本驱动因素。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煤矿区产生的前提,而且是矿区整体发展壮大的基础。矿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基本与矿井生命周期一致。矿区建设初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还未发展成为主导产业。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就会逐渐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成为主导产业。但是,煤炭资源的枯竭最终必然要导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衰退,直至消失。

2)煤矿区具有空间区域性。矿区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区域,是矿区内各种活动的载体。矿区的既包括地表的区域,也包括地下的资源空间,而且还包括地上一定高度的空间,所以矿区是一个立体的空间区域(图2)。同时,矿区不是一个矿产企业实体,也不是一个行政区域,但却可以跨越行政边界而存在。

3)煤矿区具有典型的社会性。煤矿区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社会发展会影响到煤矿区的发展,反过来,煤矿区也会对周围的社会产生影响。而且,煤矿区也是一个社会区域,其内部不仅有个人、家庭,还有村庄、城镇和企业。各个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矿区的复杂集合体。

图2 矿区的空间区域性

并且煤矿区的发展还会影响到矿区居民结构、人口数量、社会福利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形成多元性质的社会结构。

4)煤矿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多元性。煤矿区是因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而形成的特定空间,自然也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但是,煤矿区的产生与发展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剧烈的扰动,改变生态环境结构,形成具有矿区特点的生态环境。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治理措施,煤矿区的生态环境仍可能会保持良性的发展态势,但如果保护不力,治理不到位,煤矿区生态环境可能会产生突变,给以后的恢复治理带来非常大的困难,甚至无法恢复治理。因此,对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实现矿区的生态环境平衡才是矿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5)煤矿区资源产权的空间重叠性。煤矿区是一个地下、地表及地上的立体空间,但并非其产权都属于矿山企业。矿产资源采矿权的范围是地下资源的空间,而地表的范围的产权属于国家或集体。在空间上,二者是重叠的,是复合存在的,这就造成了矿区范围内的产权比一般土地的权属更为复杂(图3)。而且,产权的空间重叠是矿区发展利益博弈的根本原因。

图3 矿区产权空间重叠

6)煤矿区典型的生命周期性。由于矿产资源的有限性,矿产开采必然会有结束的时候。因此,矿区的发展演变同生物体一样,都要经历诞生、发展、成熟、衰退的生命过程,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特点。通过建立反映矿区生命周期特征的指标体系,可以将矿区生命周期画分为四个阶段[8](图4)。

图4 矿区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5 结语

清楚界定煤矿区概念是研究煤矿区的前提。按照逻辑学的思维,煤矿区是人脑反映的抽象概念,具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但在实际研究中,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对煤矿区的具体研究对象,则会有不同的范围划定。因此才出现了认识上对煤矿区内涵与外延是模糊的认识偏差。

实际上,煤矿区是一个时空的范畴。煤矿区首先表现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所影响到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一定空间范围,其次这个范围在随着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而且会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同强度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对煤矿区应以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以动态的视角来研究。对煤矿区,不仅要关注矿业生产及其所带来的短期效果,矿业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的推动,而且更要关注煤矿区的生态环境,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加强对煤矿区资源环境的保护欲治理,避免杀鸡取卵式的开发模式,推进煤炭资源绿色开采,促进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防止“资源诅咒”的重现,真正实现煤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1] 耿殿明.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第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61-63.

[2] 孙顺利,杨殿.矿区复合生态系统调控机制分析[J].能源与环境,2006(3):16.

[3] 陈玉和,王玉浚,李堂军.矿区的概念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0,20(4): 299-303.

[4] 张先尘.矿区总体设计.全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393.

[5] 王玉浚,张先尘.矿区最优规划理论与方法[J].煤炭学报,1993,17(1):7-13.

[6] 汤万金.矿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1997.

[7] 陈玉和,孙广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矿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8] 李永峰.煤炭资源开发对矿区资源环境影响的测度研究[M].第一版.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27-29.

[9]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逻辑学教研室.逻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9-20.

[10] 薛玲.概念内涵的深度梯次及其相关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24-128.

[11] 张智光.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辩证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13-19.

[12] 江山.概念的外延是客观事物吗?——兼论虚构概念的外延问题[J].广西师院学报,1988(1):105-108,118.

猜你喜欢

煤炭资源外延矿区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魏贤勇: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发展观
环境保护视域下的煤炭资源绿色开采
平面低压降肖特基二极管外延氧化工艺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入坑
爱情的内涵和外延(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