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语言写作教学与研究
——Paul Kei Matsuda教授访谈录

2014-03-29陆元雯穆从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二语大学

陆元雯 穆从军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1306)

第二语言写作教学与研究
——Paul Kei Matsuda教授访谈录

陆元雯 穆从军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1306)

本文是对国际第二语言写作领域知名专家Paul Kei Matsuda教授就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进行的访谈。该访谈旨在介绍美国的英语写作状况和国际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最新理念,从国际专家的角度解读英语写作在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中的地位、二语写作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二语写作的研究发展等等。Matsuda教授特别对从事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二语写作,Paul Kei Matsuda,访谈,教学研究

陆和穆:首先请您简单地向读者介绍一下您的学术和职业经历。

Matsuda:我的研究专长是第二语言写作。这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应用语言学、修辞与写作、对外英语教学等领域。在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之前,我曾在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大学以及新罕布什尔大学任教。我还在其它大学如泰国的朱拉隆功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台湾实践大学、台湾淡江大学、泰国法政大学、中国香港大学和美国犹他大学担任过访问教授。我创立了国际第二语言写作研讨会并担任主席。该会议每年举办一次,参加者主要为世界各地的二语写作专家。2013年10月该会议在中国济南的山东大学召开。2014年11月将会回到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举行。我还是Parlor出版社二语写作系列丛书的创始编辑。目前,我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协会的第二副主席和主席当选人。

陆和穆:您能简单地描述一下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英语写作课程(包括二语写作)是如何设计的吗?美国二语写作教师目前面临何种挑战和机遇?

Matsuda:写作指导在美国高校的各个层面都有。很多高校还在旨在帮助学生们提高大学阶段学术英语水平的语言强化项目中提供写作课程。学生们进入大学后,通常会修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的新生写作课程。尽管许多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也和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一样上主流写作课程,但是会有一些针对他们的需求而专门设计的写作课程。

此外,许多大学还提供高级写作课程,如商务写作和科技写作。许多大学也有跨学科写作项目,将写作融入不同学科的课程中。大多数大学还有写作中心,为学生及教职人员提供免费的个人写作辅导。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还为研究生开设高级学术写作课程,除了帮助他们提高研究生课程所需的写作能力,还帮助他们提高各种学术文类如会议提要、墙报、基金申请书和期刊论文的写作能力。

当前许多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学生群体的多样化。随着寄宿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英语越来越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的语言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北美,为满足多样化的二语写作者群体的需求,教学方法的调整已经被摆在二语写作教师和研究者的重要日程上。另一个挑战是能够熟练应对二语写作中各种问题的写作教师和教师培训专家的短缺。这也是为什么高校对那些熟谙二语写作的博士生需求旺盛的原因。

陆和穆:在中国大陆,典型的英语写作训练过程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写作题目进行写作,将作文交给教师,教师修改作文后发给学生。有些教师会要求学生根据反馈意见重写,有些教师不会。然后再进行下一个题目的写作。这个过程不断循环。教师希望学生的写作语法错误少,结构有条理,但常常事与愿违。您和Juval Recelis(2013)已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cold prompt,high expectation”是这个过程的真实写照。您有什么建议来帮助二语写作教师更好地应对和改进这种状况?这些教师除了提供题目、反馈和修改之外,还能做什么?

Matsuda:你描述的这种写作教学方法在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十分常见。那时,写作教师开始变得专业化,写作及写作教学本身受到学术研究的重视。今天,最好的写作教学实践认为写作应该立足于真实的目的和读者;课堂写作活动应该包括讲授规划、草拟、修改和编辑等策略;学生应该在听取同伴和教师反馈后有许多机会就内容、结构和形式进行修改;写作评估应该基于实现交际目的的整体有效性上;因为习得语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教学应该注重提高学生意识和为他们提供资源,而不是过早地打击学生。

陆和穆:根据“谷歌学术”,您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是1997年发表在《第二语言写作》(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杂志中的“Contrastive rhetoric in context:A dynamic model of L2 writing,”这个动态模型目前有何进展?

Matsuda:不断回看这篇文章,我觉得很有意思。它是我读博士期间第一个学期所写的课程论文,主要目的是提出在书面交际中作者和读者如何协商相互关系的一个理论模型。当时,一些重要的元素如agency和power并没有完全展开。现在我和我的博士生(包括已毕业的),正在一起探索这些概念。

陆和穆:作为国际学者和教授,您认为英语写作在英语被看作是外语的国家中占有何等地位?您认为在此环境中应该如何进行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

Matsuda:在二十世纪早期,语言学习技能中写作是排在最后一位的—放在英语口语之后。这种观点是基于十九世纪晚期人们普遍低下的读写能力。那时大多数人是文盲,而且他们的最高写作技能是写信。今天,这种关于语言和写作的观念已经过时,而且是不准确的—学生们在他们语言发展过程的早期就能够发展读写技能,而且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训练。随着各种科技手段在书面交际中的应用,以及人们在所谓的英语作为外语的环境里使用写作满足自己学术和职业目的的需求,英语写作能力已经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职业和个人成功的必备能力。国际上,写作研究和教学是语言教师和研究者的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我希望看到更多英语作为外语语境下的研究,特别是中国,因为那里有许多人正在提高高级英语读写能力。

陆和穆:在中国大陆,英语写作通常被认为仅仅是提高英语熟练程度的工具,而不是交流的手段。您对此有何看法?

Matsuda:写作有助于语言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反省和反馈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元语言意识。但这不是学习写作的唯一原因。写作是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它涉及的不仅仅是语言水平。写作者要有分析具体语境的能力,这不仅包括以前的讨论还包括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他们需要学习规划、拟稿、修改和编辑策略;需要学习发展和提炼话题,组织想法,查找分析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融入论证发展之中,还有设计文本等策略。他们还要学习不同文类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只能在具体现实的交际语境中才能被传授和掌握。提供和接受反馈的能力也很重要,当然还有与其他人合作的能力。所有这些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真实的写作,在从同伴和教师那里提供和接受反馈的机会中得到发展。我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够关注写作的这些方面,这样学生就能够掌握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陆和穆:作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杂志如《第二语言写作》的编委之一,您在评审有关二语写作的研究性论文的标准有哪些?

Matsuda:我目前是十几个编委会的成员。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看到来自中国的投稿量激增。这些来自中国的稿件质量肯定在提高,尤其是在文类的特点和方法的规范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些稿件常常缺乏我想寻找的一个重要特质:对知识贡献的清晰表述。稿件对期刊读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哪些新的见解?它是如何扩展、挑战或修正已有的理论观点的?它是如何帮助这个领域的成员从新的或不同的角度思考存在的问题的?这些是我在审稿时经常问的问题。提供大量数据固然很好,但数据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我总是在寻找那些促使我思考并且能帮助我再思考传统观点的稿件,正是这些稿件推动了对话的进步。

陆和穆:您能给中国大陆从事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和教师提供一些必备的参考书吗?这些参考书有哪些?

Matsuda: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写作是非常多样化且多层面的活动,没有单一的资料来源能够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浏览这个领域的旗舰杂志《第二语言写作》是一个不错的起点。Parlor出版社关于二语写作的系列丛书也提供了相关领域的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我也正和Rosa Manchón共同编辑《二语及外语写作手册》,将由De Gruyter Mouton出版社出版。

陆和穆:您在2000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如果问我对二语写作领域的未来是乐观还是悲观,我会说既不乐观也不悲观,或者说即乐观也悲观。”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您的态度是否有变化?为什么?

Matsuda: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二语写作在二语研究和写作研究领域影响很小。但就是从那时起,二语写作领域快速成长了起来,而且现在已经成为在二语研究和写作研究领域中最让人钦羡的话题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乐观了。但是,我还是持批判式的乐观态度——我相信创造未来要靠自己。我期待为这个领域,为改善世界各地不同教学环境下二语写作者的状况继续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 吴诗玉)

陆元雯,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写作、语料库语言学等。电子邮箱:ywlu@sjtu.edu.cn

穆从军,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写作、应用语言学。电子邮箱:congjun.mu@gmail.com

*本文受国家留学基金委、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英语写作”建设项目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优质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H319

A

1674-8921-(2014)08-0046-02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8.008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二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