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项目体系及其平台建设研究

2014-03-20杨宝丽

文教资料 2014年16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课外活动职业

杨宝丽

(广东白云学院 就业指导中心,广东 广州 510450)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项目体系及其平台建设研究

杨宝丽

(广东白云学院 就业指导中心,广东 广州 510450)

文章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分析课外活动与职业能力结构的匹配关系,从而有效设计课外活动项目,搭建六大课外活动平台,促使课外活动有效开展,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 课外活动 项目体系 平台建设

现代高等教育中,课外活动是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的课外活动并未能很好地与课内教学融合,实现共同培养人才的目标。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探讨课外活动项目设计及其平台构建。

一、当前高校学生课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改革是“教”与“学”的改革,第二课堂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阵地,如何与第一课堂“教”的改革同步,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但是长期以来,第二课堂在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观念认识与实际操作上的偏差。在认识层面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应共同构成高校育人的有机整体,在承担大学育人功能上互为配合,互为支持;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地位,更多的注重其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可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在相互关系上存在突出问题:一是高校主要关注第一课堂建设,有系统的培养规划和方案设计,而第二课堂大多处于自发状态,少有系统规划;二是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脱节,没有从教育功能上整体构建,存在“两张皮”现象;三是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繁多,但活动所应着重倡导的教育功能不明显,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是处于老师导演、学生被动参与的状态;四是第二课堂活动缺乏高水平教师队伍指导,质量不高;五是第二课堂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缺乏;六是学生个体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有效引导,活动本身的吸引力不强,部分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为了落实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标,促进高校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学校秉持以“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需求为主导、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梳理、整合、利用校内校外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体系及其支撑平台,最终实现整体设计、分段实施,逐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二、课外活动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结构变化,职业变换和岗位流动频繁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显著特征。这种流动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有适应岗位迁移和就业方式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

1998年劳动保障部在进行《国家技能振兴战略》①课题研究过程中,针对“适应岗位迁移和就业方式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提出新的学术名词“职业核心能力”,即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适应岗位变换和技术发展的能力。除此之外,劳动保障部课题专家组认为职业能力中还包括“职业特定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独特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指在某一行业内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

职业能力结构中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相互支持,与高等院校中的校、院、系(专业)三级活动组织平台、专业知识培养结构相匹配(见图1)。建构主义职业能力开发理论②认为学生只有当自己感到已有的适应模式不能用来适应新的环境时,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因此,建构主义职业能力开发理论非常强调职业情境的营造,强调学生对职业知识、技能的实践,而课外活动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创设职业情境、开展实践的渠道,高校应精心设计一系列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学生主动建构职业知识和技能,改变行为方式,养成职业习惯。

图1 知识、能力、组织平台匹配图

高校以“专业—职业”为出发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从事职业的各种能力,既注重职业特定能力培养、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又注重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高校人才培养按空间进行划分,即为课室(实验室)内的教学和课室(实验室)外的活动。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相辅相成,是课内教学向课外的延伸,因此课外活动平台也应同时开展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培养。

2010年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研发团队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三个模块11种能力,分别是: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礼仪训练能力、演讲与口才、营销能力、领导力和执行力③。

麦可思研究院对2009届毕业三年后的学生进行基本工作能力调研,结果在众多的工作能力选项中,2009届本科生和专科生毕业三年后都认为工作能力中第一重要的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第二重要的是积极学习,第三重要的是协调安排。④

综合以上观念,学生课外活动平台中职业核心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营销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协会认定能力标准进行培养。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项目设计及平台构建

(一)设计原则

1.坚持活动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学生课外活动项目在性质上应是对第一课堂专业教学的补充、深化或扩展。因此,其活动内容应保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坚持能力、素质提高为主,知识传授为辅的原则。

尽管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二者具有明确的功能分工,知识传授主要是通过课内教学完成的,课外活动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个人基本素质为主。课外活动根据需要,安排必要的教学活动或专题知识讲座,以补充课内教学的不足,但不能以教学活动取代课外活动。

3.坚持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原则。

从学生的个人发展及职业发展来看,都需要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课外活动同课内教学相比,其特点之一正是它所具有灵活性。因此,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活动主体。通过课外活动,不仅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所收获,还应在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4.坚持普及与提高相兼顾的原则。

这里的“普及”是针对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参与面而言,这里的“提高”是就优秀生、特长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收益度而言。在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设计上,必须处理好二者关系,既要使全体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普遍获益,又要注意活动的层次性,并设计出较高层次的活动项目,使优秀生、特长生获得锻炼与展示自己的机会。

5.坚持课外活动平衡发展的原则。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多方面的,既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共性一面,又要照顾学生发展的个性一面。因此在课外活动项目设计上,特别是在活动时间、活动频率上要处理好专业课外活动与其他课外活动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或使学生负担过重,实现各项课外活动的平衡发展。

6.坚持活动项目难易适度、先易后难、层次清晰的原则。

课外活动若实现专业教学的补充与扩展、普及与提高的教学目标,在项目设计上必须做到难易适度。易者,解决补充与普及的问题;难者,解决扩展与提高的问题。同时,要做到先易后难,层次清晰,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

7.坚持课外活动持续性原则。

课外活动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活动之间缺乏联系,相互独立。在独立的活动中,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能力不能持续提升与发展。因此,项目体系的设计,应具有清晰的层次性、阶梯性,确保学生课外活动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课外活动六大平台构建

根据学生课外活动项目体系设计的原则和职业能力培养定位,学生课外活动项目体系分校、院、系专业三级设计,各级项目以“竞赛和展示”为能力训练着力点,辅以“组织协调、教师指导、培养研讨、监控管理、评价推广”等措施,构建课外活动实施的生态链条(图2)。如挑战杯、数学建模、飞思卡尔、英语口语大赛等竞赛。竞赛活动按报名、筛选、组队、训练、参加竞赛、给予创新学分、作品参展和事迹巡讲的顺序进行。

在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和指导平台构建中,引导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和各类社团负责人及指导教师转变观念,树立“职业能力”培养意识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意识,通过活动经费、指导课酬、奖励经费的积极投入,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学生课外活动培养和竞赛平台构建中,将学生课外活动竞赛与课内理论教学、专题讲座有机衔接,确保职业知识的获取,同时使隐性课程显性化,清晰地告知学生个人职业能力建构的路径与方法,提高职业能力获取的效率。

在学生课外活动监控和评价推广平台构建中,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所获取的职业能力通过测评结果或成果载体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获得荣誉感,促使学生顺利走入职场。

图2 课外活动平台结构图

(三)课外活动项目的设计

职业核心能力课外活动项目紧紧围绕 “学生兴趣”和“能力培养(有效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创新创业、信息处理、营销)”两大关键点,由学生团队自主申报和学校设计。其中学校设计项目是根据团省委及广东省教育厅等上级主管部门每年下达的能力训练项目及本校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普遍存在薄弱的能力点设计策划、面向全校学生的项目,例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学生申报项目是由学生依据“个人或团队”的兴趣爱好,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撰写活动方案,进行申报答辩,例如“白云杯”篮球争霸赛、“赢在白云”大学生创业之星大赛等。

职业特定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协会认定能力标准进行培养。行业通用能力课外活动项目来源于市场、行业和学科本身对大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的要求,由二级学院自主开发设计,例如“青云杯”会计知识抢答赛、“行云流水”计算机组装大赛等。职业特定能力课外活动项目来源于市场和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由二级学院自主开发设计。

注释:

①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2.

②吴晓义.职业能力开发研究的理论进展.职教论坛,2007.7.

③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网,http://www.cvcc.net.cn/.

④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1]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2):4-8.

[2]吴晓义.职业能力开发的理论研究进展[J].职教论坛,2007(7):48-50.

[3]庞文英,徐大真,孔巧丽.我国职业能力开发的现状与展望[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69-73.

[4]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4):45-46.

[5]高向杰.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3):107-110.

[6]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7]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网,http://www.cvcc.net.cn/.

2013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学生课外活动项目体系及其平台构建与实施》(编号:393)。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课外活动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课外活动类作文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