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模式探讨

2014-03-19王晓玲庄礼兴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7期
关键词:中医药班级院校

贺 君,王晓玲,庄礼兴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中医药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模式探讨

贺 君1,王晓玲1,庄礼兴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概述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现状,在中医文化“人文、科技”双重主导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中医药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特点及重要性,探讨中医药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并对其要点进行评价,以期形成相应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互动式班级文化建设模式。

中医药院校;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载体。班级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教育、导向、激励、规范、凝聚作用。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不仅有助于班风、学风、班级精神的形成,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职业规划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班级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述。1990年高占祥主编的《论校园文化》,标志着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程,随着管理的柔性化和个性化趋势的逐步加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理论开始向班级管理领域发展,班级文化的建设逐步成型并得到发展[1]。

在《班级社会学概论》中,吴立德[2]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对班级文化进行了研究,对班级文化的元素及其构建作了简要分析,对如何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作了探索。他认为班级文化的元素有群体和个体文化、学生与教师文化、素质与制度文化、综合型与离散型文化等,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和教育人,但班级文化并不是社会文化的缩影,而是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和再创造。俞国良等[3]在《学校文化新论》中对班级文化进行了理论探讨,他认为班级文化的内容有:人际交流与班级组织、班集体的心理氛围、良好的班风、班集体的价值取向、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等。他强调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坚持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同时还要发挥班主任的巨大作用。

唐讯[4]在《学校班级文化的若干问题》中提到,就教育是文化传播、交流的媒体和中介角度来说,班级承担着向学生传递社会文化的责任,那么不同的社会文化就要选择适合自身结构的班级文化模式;另外,就文化是习染和塑造人的媒体和中介而言,班级文化是对教育的选择、提炼和再创造,因此,班级文化又是一个连接着历史和未来的中介文化形态。

甘剑梅[5]提出,班级文化建设侧重于学校文化建设角度,班级作为一个“物质存在”,它的外延就是教室和课堂,是学校的共性存在;但班级作为一个精神性的“文化存在”,它又具有独立个性和精神气质,是学校中的“个人”,这种自立的班级文化精神是建设学校文化的根基。

李学农[6]对班级文化作了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在《中学班级文化建设》中,他分析了班级文化的构成,论述了班级文化研究的意义和性质,分别从规范、环境、价值观等层面论述了班级文化建设。他认为班级文化是指班级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要素,是指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化。

2005年3月25日教育部以《电子科技大学开展优秀班集体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为题,对班级文化建设从组织传播的途径作出了很好的舆论引导。这份上报到中央政治局的简报对电子科技大学建设优秀班集体活动中“展示班级风貌,提炼班级精神,培育班级文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说明班级文化建设已得到了国家行政部门的认可[7]。

R.M.Jicin[8]在《文化·社会·个人》一书中就群体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作了论述。此外,安得森·卡特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班尼和约翰逊的《教育社会心理学》以及B·瑞文和J·儒本的《社群心理学》等著作,都有关于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的论述,真实地反映了群体文化对于人的健康发展的影响。其中美国心理学家班尼提到:“如果一个集体的气氛是友好的、相互理解的、相互支持的,那么集体对于个人动机、工作表现和成就的影响就会是积极的。”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学生卡尔巴诺夫在《生活的道路》中谈到了文化环境对育人的导向作用。班级群体共同的学习行为方式和作风是没有条文的心理契约、不成规则的行为准则,班级成员容易接受,对不符合班级共同氛围的学生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迫使其适应,从而促成整个班级的从众行为,使学生能尊重班级的荣誉和价值,使自己的学习作风、态度和方式都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积极性给予了高度肯定,但多数文献表明: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缺乏有效的实践研究和探索。

2 中医药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中医学是一门知识密集型的综合学科,既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中医药现代化的实现,要求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中医药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成为具有时代精神、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本文在中医文化“人文、科技”双重主导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中医药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特点,探讨适应中医药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并初步提出中医药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营造具有中医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

3 中医药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模式探讨

目前尚无文献报道中医药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同时也缺少相应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理论阐述,提示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必须从班级的组成个体——学生出发,分析特定环境下的群体文化和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几个基本要素,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医药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模式进行探讨,以期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医药院校的、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班级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采用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如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调查问卷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了解中医药院校目前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3.2 对研究班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及职业倾向测评

在班级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基础上,对研究班级学生进行针对性测评。采用医学生人文素质测评表和职业人格问卷对研究班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得出班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职业倾向。

3.3 构建实施针对性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并运用行动研究法,初步构建中医药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实施策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在研究班级中实施。

3.4 形成互动式班级文化建设模式

经过两个学期的方案实施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及测评,并运用相关统计软件,得出该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及实施策略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及职业规划的影响,从而初步形成互动式班级文化建设模式。

4 班级文化建设模式评价要点

为形成相应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师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互动,及时完善及调整班级文化建设实施内容。不同阶段班级文化建设评价内容。

4.1 低年级学生(大学1~3年级)

(1)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自觉性、自制力、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并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3)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有健全的人际关系和开朗乐观的性格,建立充分的自信,适应周围的环境。

(4)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有凝聚力;个人有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和集体荣誉感。

(5)初步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形成初步的主体角色意识和主体发展意识。

4.2 高年级学生(大学4~5年级)

(1)继续完善主体人格,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用现实的态度分析和对待一切问题,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价值观;

(3)拓宽知识面,加强对社会的认识与联系,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

(4)从事教学研究与实践锻炼,对要从事的职业有初步认识和体验。

综上所述,应用行为研究法,分析中医药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特点,探讨适合中医药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形成相应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教师与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互动,营造良好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使学生真正成长为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

[1]周勇.我是怎样建设班级文化的[M].2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吴立德.班级社会学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3]俞国良,王卫东,刘黎明.学校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4]唐讯.学校班级文化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1989(11):34-36.

[5]甘剑梅.谈班级的“文化自立”[J].教学与管理,2001,10(1):192-196.

[6]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2版.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周勇.我是怎样建设班级文化的[M].3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8]R M Jicin.文化·社会·个人[M].甘华鸣,陈芳,甘黎明,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G40-055

A

1671-1246(2014)17-0021-02

猜你喜欢

中医药班级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班级“四小怪”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班级英雄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