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温度调整在种蛋孵化中的应用

2014-03-06杨洪涛付竹安王华坤

云南畜牧兽医 2014年6期
关键词:孵化率种鸡种蛋

罗 勇,杨洪涛,付竹安,苏 春,王华坤

(云南省种鸡场,云南 昆明 650212)

在种蛋孵化过程中,温度、湿度、通风、翻蛋是必不可少的几大要素,而温度又是种蛋孵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是影响种蛋孵化成败的关键之一。熟练掌握孵化温度的控制及调整方法,为胚胎发育创造良好条件,对获得良好的孵化率显得尤为重要。

1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温度是孵化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对胚胎发育有极大的影响,胚胎发育不同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因此,保证胚胎正常发育各个阶段所需的适宜温度,是获得高孵化率和优质雏鸡的关键因素。

1.1 温度偏高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高于最适宜孵化温度(0.5℃范围内),胚胎发育迅速,孵化期缩短,胚胎死亡率增加,盯脐弱鸡增加,羽毛粗糙,雏鸡质量下降。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胚胎的死亡率不断升高,死亡速度也不断加快。孵化5 d以内的胚蛋,孵化温度超过42℃,胚胎2~3 h死亡;5~16 d的胚蛋,孵化温度超过47℃时,2 h内全部死亡;孵化16 d以上的胚蛋,在40.6℃温度下经24 h,孵化率显著下降,在43.3℃下经9 h,孵化率严重下降,在46.1~48.9℃下经1~3 h,所有胚胎全部死亡[1]。

1.2 温度偏低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在低于最适宜温度条件下孵化,胚胎发育缓慢,孵化期延长。孵化器内短时间(不超过1 h)的温度偏低(不低于正常孵化温度1℃)对孵化效果无明显影响。13日龄胚蛋在22℃下超过20 h时,后期死胚率明显升高;14日龄的胚蛋,在28℃以下环境中超过24 h,后期死胚率明显升高;16日龄胚蛋,将温度降低至20℃,超过15 h雏鸡质量明显下降。实验表明:22℃下胚胎成活的最长时间为36 h,如果温度3 h内低于18℃,孵化率急剧下降至10%以下[2]。

2 温度的调节方法

2.1 看胚施温法

鸡胚发育有其自然规律,不同阶段的鸡胚发育表现出固有的特征,根据观察胚胎发育的固有特征调整用温,经过不断调整实验,获得具体的施温方案,这就是看胚施温,看胚施温是孵化过程中温度调整的关键。在看胚施温中,特别应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胚胎发育状况和温度控制。

在“起眼”阶段,即胚蛋孵化发育到5 d时,照蛋可看到明显黑眼珠形成,5 d末时如有70%胚蛋“起眼”,说明温度适宜,如果低于70%胚蛋未“起眼”,说明温度偏低,可考虑适当上调温度0.1~0.5℃,超过70%胚蛋“起眼”,说明温度偏高,可考虑适当降低温度0.1~0.5℃。

在“合拢”时期,即胚蛋孵化发育到10~11 d时,正常胚胎尿囊血管两端应该在小头(锐端)合拢。10 d末时照蛋如有70%胚蛋合拢,少数种蛋发育较快或较慢,说明胚胎发育正常,温度适宜。若90%以上胚胎合拢,说明胚胎发育过快,可能温度偏高,可适当降低温度0.1~0.3℃。若有30%以上胚蛋未合拢,则可能温度偏低,可适当升高温度0.1~0.3℃。

“封门”时间,鸡胚蛋孵化到17 d时,羊膜内液体开始减少,蛋白全部输入羊膜腔。照蛋时,蛋小头(锐端)暗不透明,或者透光部分小于0.5 cm2,俗称“封门”。17 d末时,若70%以上蛋已经“封门”,则可降低温度0.2~0.5℃,否则温度暂时不变。若有20%以上胚蛋气室向一方倾斜(俗称斜口),说明胚胎发育偏快,降温幅度可以更大一些。如果胚蛋“封门”率少于70%,则说明温度偏低,应适当升高温度。

2.2 其他方法

2.2.1 根据出雏状况调整用温

即出雏时间和死胚(毛蛋)剖检来判断用温是否合适,从而做出调整。出雏时间包括出雏高峰时间和出雏延续时间两项,在正常条件下,每个鸡种类型都有特定的出雏时间。一般来说,白壳品种(如海兰灰)出雏高峰时间(70%出雏)约在20 d零5 h左右,褐壳品种(如罗曼褐)约晚7 h左右。孵化用温偏高时(0.3~0.5℃范围内),出雏高峰偏早;孵化用温偏低时(-0.3~-0.5℃范围内),出雏高峰偏晚,且延续时间较长。孵化期用温过高或过低时,雏鸡质量下降,死胚(毛蛋)增加,剖检时,胚胎有特征性病理变化,如温度偏高时出现内脏充血或出血,温度偏低则表现为胚胎未死亡却未啄壳。

2.2.2 在环境温度(主要指孵化室温度)不同时,应适当调整用温

在孵化过程中,环境温度以20~25℃为宜。夏季室温过高,环境温度高于27℃,应降低用温0.1~0.3℃。冬季室温比较低,环境温度低于20℃时,应提高用温0.1~0.3℃,以保证胚蛋的正常发育。

2.2.3 种鸡生产日龄不同时,应适当调整孵化用温

随着种鸡日龄的增加,所产种蛋蛋壳也逐渐减薄。因此,孵化时老龄种鸡所产种蛋孵化用温应适当下调,低于盛产期-0.1~-0.3℃。青年种鸡所产种蛋因蛋壳较厚,孵化用温也应适当上调0.1~0.3℃,稍高于盛产期。白壳种鸡所产种蛋蛋壳薄于褐壳种鸡,故白壳种蛋用温也应稍低于褐壳蛋0.1~0.2℃。

3 实际生产中的用温

3.1 变温孵化

变温孵化是在孵化过程中根据胚胎发育情况而适当调整孵化用温,在不同的孵化周期,给予不同的孵化温度,目的是将温度调整至胚胎发育的最佳温度。在孵化生产中,胚蛋发育第1~18天时,采用孵化器进行自动翻蛋孵化,其相应的温度调整如下(以褐壳蛋为例):第1天温度调至38.2℃,第2~3天温度调至38℃,第4~5天温度调至37.9℃,第6~10天温度调至37.8℃,第11~15天温度调至37.75℃,第16~18天温度调至37.65℃。白壳蛋在此基础温度上适当降低0.1℃。胚蛋发育第19~21天时,改用出雏器进行孵化,其相应的温度调整如下(以褐壳蛋为例):第19天温度调至37.4℃,第20天温度调至37.2℃,第21天温度调至37℃,白壳蛋在此基础温度上适当降低0.1℃。

3.2 恒温孵化

恒温孵化是指第1~18天在孵化机内,使用一恒定的孵化温度,一般用温为37.8℃(此温度根据季节等不同而作调整),不作调整,直至第19天落盘至出雏机(出雏机内温度为37~37.4℃)。

孵化温度根据季节不同而不同,夏天室内温度高于27℃,孵化用温37.7℃,出雏温度37.1℃,冬天室内温度低于18℃,孵化用温37.9℃,出雏温度37.3℃。

3.3 代谢热对孵化温度的影响

孵化实验表明,在胚胎的孵化发育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代谢热,代谢热随胚龄增大,产热增多,尤其在孵化后期,胚胎代谢热提高了蛋的温度,这时蛋内热量如不能有效的散发到周围空气中去,则会使蛋温升高,对胚胎发育产生明显的副作用,此时应适当降低孵化温度。巷道式孵化器便是利用后入孵种蛋吸收先入孵种蛋所产代谢热,提高自身温度的同时降低了先入孵种蛋的温度。我国传统孵化法即母鸡抱窝孵化,孵化率很高,其代谢热散发是通过母鸡自然凉蛋(孵化后期,母鸡下窝次数增加)实现的。

4 其它孵化条件的调控

4.1 湿度

孵化湿度为相对湿度,常用干湿温度计来测量,种蛋在孵化过程中,蛋内水分通过蛋壳表面的气孔不断向外蒸发,为防止胚胎与胎膜粘连和胚胎“溺死”现象,应这样调控孵化湿度:“两头高、中间低”,即孵化初期55%~60%,孵化中后期50%~55%,出雏期70%。同时湿度的调节还与种蛋大小和蛋壳质量有关,个头小的种蛋水分失重占原有蛋重的比例比个头大的蛋大,因此,大蛋的孵化湿度要低于小蛋孵化湿度5%,如小蛋的孵化湿度为55%~60%,那么大蛋的孵化湿度即为50%~55%。蛋壳厚的种蛋孵化湿度应比蛋壳薄的种蛋孵化湿度低一些,因为蛋壳薄的种蛋水分挥发更容易一些,造成的失重也更大。

4.2 通风换气

孵化室以正压通风为主,应24 h不断供给新鲜空气。一般春秋两季容易调节,24 h中每隔2 h通风15 min,夏冬季节难调节,夏天每隔1 h通风20 min,冬天每隔2 h通风5~10 min即可。

4.3 翻蛋

现在的孵化机基本上都采用机器自动翻蛋,翻蛋的角度为前俯后仰各45°,每小时翻蛋一次,每天24次,在孵化过程中必须随时观察翻蛋系统是否正常运作,并做好每次翻蛋的记录工作。

5 小结

在实际生产中,温度的使用和调整应当随品种、种鸡日龄、地区海拔、季节及气候条件等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因此,在日常生产中,应养成勤于记录、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理论结合实际,在不同的胚蛋发育阶段,选择理想的孵化器,并对孵化温度进行细致的调整,选择科学的孵化方法才能保证良好的出雏率和鸡苗质量。

[1]袁爱琴.高温对产蛋种鸡的影响及防制措施[J].浙江畜牧兽医,2002(3):34.

[2]宁中华,张庆才.低温对鸡不同胎龄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2):21-22.

猜你喜欢

孵化率种鸡种蛋
肉用种鸡育成阶段的养殖管理技术
种鸡转群注意这七点
苏豪×钟晔(抗)正交秋用种孵化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种鸡休产期该咋管理
日粮添加虾青素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
种鸡疫病预防的措施
雄蚕品种“秋·华×平30”的孵化率与雄蚕率调查*
种蛋贮存前加热提高种蛋孵化率
种蛋在贮存前加热可以提高孵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