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云南省规模化蛋鸡场生产性能的综合措施

2014-03-06杨洪涛付竹安

云南畜牧兽医 2014年6期
关键词:消毒药产蛋率产蛋

杨洪涛,付竹安,罗 勇

(云南省种鸡场,云南 昆明 650212)

蛋鸡高产稳产的指标是最高产蛋率95%~96%,产蛋率大于90%达5个月,70周产蛋量18.5 kg,淘汰体重每羽2.0 kg(褐壳品种),全程死淘率小于13%。目前,云南省规模化养殖场大部分成绩均在:最高产蛋率93%~94%,产蛋率大于90%达4个月,70周产蛋量17 kg,淘汰体重每羽1.9 kg,全程死淘率大于13%。

1 云南省规模化蛋鸡场存在的问题

1.1 品种问题

品种不好,死亡率高,产蛋量低。

1.2 环境、设备设施问题

环境、设备设施差,死亡率明显偏高,产蛋率低,非疾病死亡增加。

1.3 饲料营养问题

饲料营养不平衡,鸡群体重、发育不达标,产蛋率低,死亡率高。

1.4 饲养管理问题

饲养管理跟不上,死淘率上升,产蛋率下降。

1.5 疾病防治问题

疾病防治差,死亡率高,产蛋率低。

2 提高蛋鸡生产性能的综合措施

2.1 选择好的品种

养殖生产中,应选择市场知名度高、顾客喜欢、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产蛋量高的品种。同时,重视引种,应从规范化的种禽场引种,不从鸡苗市场和小企业引种,确保种源质量。

2.2 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

在鸡场建设时,就应规划好大环境和小环境。①大环境的要求。远离城镇、村寨,离主要公路2 km以上,周边隔离条件好,地势高,干燥、向阳、背风,达到“三通一平”标准。②小环境要求。5万只为一个饲养区,区与区间隔50 m以上,幢与幢间隔15 m以上,舍与舍、区与区之间种植草坪、矮化树木。饲养区道路:净道与污道分开。区与区之间应相对隔离:拥有围墙、专用通道、更衣间和消毒间、大门等隔离设施。③舍内环境。通风分为纵向通风和横向通风两种。纵向通风为密闭舍工艺,正门侧边为进风口,后门侧边为出风口,进风口安置百叶窗、防护网,出风口安置直径1.4 m风机多台(按照饲养量和饲养密度而定)。配置自动抽风装置,设定通风时间:每小时10~20 min(冬天取下限,夏天取上限)。横向通风为半开放舍工艺,两侧通风窗,屋顶通风口(此工艺不利于舍与舍之间的防疫,易造成相互污染)。④喷雾系统。按标准化养鸡场要求,必须安装喷雾消毒系统,此系统有两个作用:3 d喷雾消毒一次,高温时节喷凉水,配合通风系统降低舍内温度(<27 C°)。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应在进风口处安装湿帘进行降温。⑤设备设施。含鸡笼设备、饮水系统、光照系统、除粪系统、喂料系统。配置高低应根据环境、资金条件、标准化程度来计划。

2.3 合理供料

蛋鸡的几个阶段最科学的饲料供给为:1~20日龄幼雏粒料,21~45日龄小鸡粉料,46~110日龄育成鸡料,111~126日龄产前料,127日龄至45周龄蛋鸡高峰料,46周龄后喂产蛋后期料。这样安排能充分提供鸡只生长和产蛋需要,且不造成饲料营养浪费,其中45日龄至45周龄共240多天,占饲养期476 d的50%,这段时间饲料安排不合理将导致饲料营养浪费,成本上升。

目前存在的问题:45~110日龄育成阶段,大部分饲养者考虑鸡“愈大愈好,愈重愈好”,就一直供给小鸡料至见蛋直接换为产蛋料(或高峰料),46周后至淘汰一直供给产蛋高峰料,这就造成饲料营养的极大浪费,且会出现副作用,如45~110日龄供给小鸡料,因蛋白质、能量较高,粗纤维低,不利于产蛋母鸡消化道发育,导致进入产蛋高峰期时发生生理性腹泻,饲料营养消化吸收不良。因此,为了高产母鸡的消化系统较好且健全发育,必须供给含足够的粗纤维饲料——育成鸡料。111~126日龄供给产蛋高峰料而不供给产前料,将造成蛋白质、钙、磷过量而中毒,出现痛风症状。46周龄后供给产蛋高峰料将导致营养过剩,钙、磷不足,鸡只过肥,产蛋量下降过快,骨质疏松,易瘫痪和断脚。因此,饲料营养的供给,应引起高度重视。

保证产蛋鸡的营养需要:供给产蛋鸡的饲料,按照品种要求供足营养即可。营养不足,产蛋率受影响,蛋重也受影响。营养过剩,一是饲料浪费、成本升高。二是鸡体重过大、肥胖,高峰期维持不长,产蛋下降速度过快,鸡群抵抗力下降,易发病(如脂肪肝),危害最大的是中毒症的出现。这些都将导致蛋鸡养殖效益下降。根据鸡体成熟与性成熟不同步,在开产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鸡的体重仍在增加,开产初期鸡所摄取的营养一部分用来维持生长,一部分用来产蛋的生理特性,在配制饲料时,既要考虑到鸡体维持生长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快速增长的产蛋需要。另外,根据季节不同,适时调整配方。夏天舍内温度大于27℃时,采食量下降,继而产蛋率下降,一方面在饲料配比时,要考虑高蛋白高能量配方,使鸡群在低采食量(每只每天低于110 g)的情况下,保证营养充足。另一方面应增加早晚喂料次数和喂料量,使鸡群在舍温不高时多采食。冬天,在配方不变的情况下,鸡体一方面维持产蛋和体能,另一方面抗寒需要一部分能量,鸡只需要增加采食量来保证这两方面需要,这就需要做好保温工作,降低饲料能量的损失。

2.4 规范饲养管理

2.4.1 规范饲喂技术

幼雏的饲喂:1~20日龄,鸡体弱小,无抗寒能力,消化功能差,免疫系统不健全等。饲喂技术方面重点是自由采食,少量勤添,在光照期内应至少饲喂8次,保证光照期内都有饲料,达到自由采食目的。如果每次添加量多了,将造成饲料浪费。

雏鸡的饲喂:21~45日龄,鸡体不断长大,抗寒能力增强,消化功能提升,免疫系统不断健全等。在光照期内也采用自由采食,少量勤添方式饲喂,每天饲喂次数不少于4次,匀料次数4次。

育成期的饲喂:46~110日龄,鸡只不断增重,适应自然气温,消化功能强,免疫系统健全,生殖系统逐渐发育。在光照期内采用限制饲喂,按照品种标准总量控制,每天分3次投喂,3次匀料。

产蛋前期、高峰期饲喂:鸡只已达体成熟,生殖系统发育健全,进入性成熟阶段,免疫系统健全。在光照期内采用自由采食方式饲喂,每天喂3次,匀料3次。

产蛋后期:此时期一定控制饲料总量,按品种要求和饲料营养计算出每只鸡每天需要量,分3次均匀投喂。不宜增加饲料量,否则鸡只过肥,产蛋下降过快,脂肪肝综合征出现几率大,死亡增加,造成饲料成本上升。有些饲养者为了使淘汰鸡体重大,超过品种标准,迎合市场,采用吃多少喂多少,结果适得其反,利润反而下降。

2.4.2 减少应激

在实际生产中,应激现象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但要努力减少应激,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任何一种应激都会对鸡群造成很大危害,使鸡只体内平衡失调,产蛋下降,并且产蛋一旦下降,即使应激消除后,也很难达到应有的产蛋率,也就使得收益率下降。造成应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环境方面,如鸡舍卫生状况差、饲养密度大、通风换气不良、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温湿度突变等;有管理方面,如饲喂或饮水不当、光照程序变换、外界噪声太大(惊吓)、免疫接种等;有疾病方面,如防疫不严、感染疾病等,疾病一旦发生应激最重。减少应激除消除应激源、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环境控制和防疫等措施外,把维生素A、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用量比正常情况增加1~2倍,在饲料中添加琥珀酸(丁脂酸二酯),也有一定的抗应激作用。

2.4.3 提高鸡群整齐度

控制开产日龄,使开产适时化、同期化。按品种要求控制好体重,整齐度不小于90%,开产日龄(产蛋率50%)控制在21~22周龄,这样鸡群才能适时开产、同期化。如果体重过大、过肥,会影响产蛋潜力的发挥。过早开产,蛋较小、重量轻,且以后也不能补偿。如果体重较轻,过瘦(不达标),整齐度差,产蛋率上升慢,至高峰期需要的时间长,高峰产蛋率不高,维持时间短等。因此,要求在育成期间严格执行光照程序,准确称重,及时强弱分群和调整喂料量,使育成期体重控制在标准之内,整齐度大于90%,按时开产。

2.4.4 适时淘汰老母鸡

老母鸡的价格随着蛋价上升而上升,随着猪肉价上升而上升,随着饲养量减少而上升,如何捕捉商机,只能是各显神通了。一般来讲,蛋价高的时期,利润较好,养鸡场都有惜售老母鸡的心理,这时老母鸡价格高,如果生产周期此时接近后期,就应该马上淘汰,不要只盯着眼前蛋价高。再则开拓市场,在市场平稳时期,各地市场均有差价,多渠道联系,寻找价位高的市场及销售商,这也是增收的手段。第三,随时测算每天的收支情况,一旦到收支平衡点之前应立即淘汰。

适时淘汰不产母鸡。饲料成本占蛋鸡成本的60%以上,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饲料浪费。在整个产蛋期中,因各种因素引起部分母鸡不产蛋,造成饲料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因此,应定期淘汰不产母鸡。管理人员和饲养员应每天将不产母鸡挑选出来,集中在下风向(或鸡舍后门)鸡笼中,待有一定数量后及时销售,增加收入。

2.4.5 降低劣质蛋数量和破蛋率

2.4.5.1 降低劣质蛋数量

产生劣质蛋的原因有多种。一是疾病,这是最主要的因素,比如IB、EDS、ND等,造成产蛋下降的同时还会造成蛋品质下降(畸形蛋、褪色蛋、薄壳蛋、无壳蛋增多)。另一方面饲料营养不平衡,各种应激和鸡龄老化也会造成劣质蛋增多。因此,为降低劣质蛋数量,必须把好防疫关、免疫关、营养关、饲养管理关,并适时淘汰。

2.4.5.2 降低破蛋率

破蛋率高,收入下降,破蛋率应控制在3%以内。引起鸡蛋破损的原因主要是鸡笼质量、应激及其他人为因素(如断喙质量)等。鸡笼底网质量差、陈旧,会增加破蛋率,应适时修补或更新。各种应激使母鸡在产蛋时不安静、躁动、半蹲式下蛋,造成破损,因此,应减少各种应激的产生。人为造成破损是常见的,在集蛋过程、装箱过程、运输过程中都会出现人为的破损,应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人为破损。断喙质量差,产蛋期中大部分鸡只喙长出、长长,恶癖发生时,鸡只啄食鸡蛋,造成破损。因此,在10日龄左右断喙一次,上笼时再断喙一次,且断喙应由操作熟练的技术人员实施。

2.5 加强卫生防疫

制定适合自身鸡场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注重消毒工作。

在产蛋期间,鸡体代谢、繁殖机能旺盛,摄取的营养物质用于体重的增长、维持体重、产蛋,负荷加重,抵抗力降低,易感染疾病。因此,要加强防疫工作,坚持3 d带鸡消毒一次,每周环境道路消毒一次,消毒药应选择2~3种,交叉使用。饲养员应讲究卫生,工作服应勤换勤洗勤消毒。适时加强免疫接种,如AIH5、AIH9应在45周龄左右补免一次,ND应每2个月免疫一次(喷雾或饮水)。

降低药物和消毒药使用成本。正常的药物和消毒药开支是必要的,但应严格控制使用的品种和使用量。药物方面应重点考虑:能用窄谱抗菌素治疗的不用广谱抗菌素;能用一种抗菌素治疗好的不用多种抗菌素;需用预防量的不用治疗量;不随便加大药物治疗量;不随便延长药物使用时间。消毒药方面应重点考虑:低价高效的消毒药首选;常规消毒药能解决的不用特殊消毒药;国产消毒药能解决的不用进口消毒药;两种或两种以上消毒药交叉使用,不一直使用单一消毒药;环境和消毒池(坑)尽量使用火碱、熟石灰等低价高效的消毒药。使用量方面应重点考虑:不随意增大剂量和提高使用浓度;除特殊情况外不随意缩短消毒药水使用时间(如消毒池(坑)3 d更换一次消毒药水,不缩短为2 d;喷雾3 d一次的不缩短为2 d)。

猜你喜欢

消毒药产蛋率产蛋
种鸡产蛋期的限饲方法
种鸡产蛋期的限饲方法
养殖场消毒药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蛋鸡饲料添砂效果好
产蛋目标
动物产蛋王
养殖场不同疫病对“消毒剂 ”的选择
影响蛋鸭产蛋的因素(上)
影响蛋鸡产蛋率因素
母鸡喜欢在舒服的地方产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