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养猪场建立规范化防疫制度的建议

2014-03-06王利芬

云南畜牧兽医 2014年6期
关键词:头份肌注养猪场

王利芬

(峨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峨山 653200)

畜牧业是峨山县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国家产业导向及国家、省、市对畜牧业的大力扶持下,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化养猪场发展迅猛。2013年全县规模化养猪场发展到109户,出栏肉猪18 456头。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规模养猪场存在选址不正确,圈舍设计不合理、不规范,设施不配套,各种制度特别是防疫制度不健全、不科学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规模养猪场的壮大和发展,制约着峨山县养猪业的快速发展。

1 规模养猪场规划建设要有利于疫病的防控

标准化规模猪场是指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建设规范、配套设施完备、管理严格、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的生猪养殖场。标准化规模猪场生产区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场址的选择、建筑物的布局、栏舍建设及生产工艺设计等。

1.1 标准化规模猪场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要远离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城镇居住区及规划区和工业园区等禁养区。与交通干线、居民点、工厂、学校、商业区、其他养殖场、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等保持一定距离。距一级以上等级公路500 m以上、距二级公路200 m以上、距二级以下等级公路50 m以上,距集中50人以上的居民点、工厂200 m以上。猪场场址地势要求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场地要求地形开阔、整齐、有足够面积,地势平缓、但有一定坡度(坡度小于等于15°)便于排污。猪场水源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取用和卫生防护。猪场场地土质要求坚实、透气性、渗水性好、未被病原污染。

1.2 猪场总体布局

猪场总体布局在考虑猪场建筑物的布局、栏舍建设、生产工艺设计等因素外,还应重点配套消毒设施、兽医室、解剖室、病死猪处理室、隔离舍、粪便处理区、污水处理设施等。生产区与生活区应建在上风处,要相隔15 m以上,其间应设消毒室,生产人员应先消毒、更衣后方可进入生产区。猪舍间距离至少8 m(最好12~15 m)以上,中间设置绿化带。猪舍高度不应太低,也不应太高,房屋高度一般以4~5 m为好。

2 制定严格的规章及考核制度

任何有效的防疫制度都需要人去落实,所以规模养猪场必需选好人、用好人,选人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且懂养殖技术的专业人才。养殖场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如:消毒制度、防疫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劳动用工及生产奖罚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科学合理、先进实用。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听取一线工人的意见,制定后要通过培训学习,使规章制度深入人心。

3 建立科学的消毒制度

3.1 场区消毒

①在场区大门、生产区大门口设消毒池,对进出人员和车辆实施消毒。外来人员及场内职工出入猪场必须更衣、换鞋,经消毒通道进入生产区内。②工作服、鞋用完后可悬挂于更衣室内,开启紫外线灯,照射2 h消毒,每周洗净1~2次并用熏蒸剂熏蒸消毒24 h。③进入生产区的饲料运输车辆等应在场区外对其外表面消毒后方可进入。调运生猪的车辆应在指定的消毒站消毒后再到猪场装猪台进行消毒。④生产区、生活区环境每月喷雾消毒2次,消毒药物应交替使用,以防止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⑤生产区舍内外主要干道应每天清扫,每周使用规定的消毒剂消毒1~2次。尸体剖检室或剖检尸体的场所及运送尸体的车辆、经过的道路均应立即进行消毒。粪便运输道路应在每天用后立即清扫干净,每周消毒。贮粪场应定期清理并消毒。

3.2 圈舍消毒

①圈舍带猪消毒:各类猪舍,每周带猪喷雾消毒2次。②圈舍空舍消毒:采用全进全出转群制。圈舍首先清理杂物、粪便,清扫顶棚、墙壁等,然后清水冲洗网床、地面、墙壁、食槽后喷雾消毒。

3.3 器械消毒

针头、注射器使用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干净纱布包裹。在蒸汽中消毒0.5~1.0 h备用。体温计应在每次用后立即用酒精棉擦拭干净,再浸泡消毒。刀、剪等器械用后洗净放入消毒液中浸泡消毒。

4 制定科学的免疫制度和免疫程序

4.1 把好疫苗的质量关

①养殖场使用的疫苗必须是国家或农业部指定的生物药品厂家生产的疫苗。②疫苗运输前须妥善包装,防止破损。运输途中避免高温和日光直射,应在疫苗规定的温度范围条件下运送,并尽量缩短运输时间。③疫苗的保存必须根据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保存方法。开封使用后的疫苗不能再重复利用。④免疫接种前,对疫苗进行仔细检查。确保瓶签上的说明清楚,瓶塞无裂缝破损,瓶内容物色泽、性状正常,无杂质异物,无霉菌生长,严格按规定的方法稀释、注射。⑤注射疫苗的部位应用碘酒、酒精消毒,并防止消毒剂渗入针头或管内,以免影响疫苗活性,降低效价。每注射一头猪后,应换消毒过的针头,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引起肿胀化脓。⑥正确填写免疫挡案:将疫苗的名称、批号、类型、生产厂家和有效期填写清楚。有利于以后抽查检测免疫效果。

4.2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猪群中发生疫病,主要表现为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并继发感染。病原有病毒、细菌,还有寄生虫,特别是感染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病、流感、细小病毒病及喘气病等免疫抑制性疫病时,免疫细胞受到损害,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被抑制导致猪体免疫力低下,抗病力大大减弱,使疫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病情越来越复杂,增大了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也加大了防控的难度。因此,养猪场除加强科学管理,全面搞好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外,还应坚持科学合理的免疫预防和药物保健等,做到“预防为主,防重于治”,要根据猪群的生理特性以及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规律来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4.2.1 猪瘟免疫

①常规免疫:仔猪30日龄首免,每头肌注猪瘟活苗(传代细胞源)4头份,60日龄二免,每头肌注猪瘟活苗2头份。②种母猪:后备种猪配种前10 d免疫1次,产仔后10 d免疫1次,以后每次免疫应于产后进行,妊娠期不再免疫猪瘟,每头每次肌注猪瘟活苗2头份。③种公猪:每年春、秋各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猪瘟活苗2头份。

4.2.2 蓝耳病免疫

①仔猪:2~3周龄免疫,每头肌注1头份,免疫期4个月。②后备种猪:配种前5~6周免疫1次,配种前2周再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头份,以后每隔3个月免疫1次,妊娠母猪可以免疫,每次肌注2头份。③紧急免疫(种猪每头2头份、仔猪每头1头份),间隔30 d后再加强免疫1次,免疫佐剂同上。

4.2.3 伪狂犬病免疫

仔猪出生后2日龄,每头仔猪每个鼻孔滴鼻猪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0.5 mL,38日龄左右加强免疫1次,每头猪肌注1 mL(1头份)。商品仔猪育肥出栏前不再注苗,后备猪于配种前7 d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2 mL。

4.2.4 猪口蹄疫免疫

仔猪40~45日龄首免,每头肌注O型高效灭活疫苗1 mL,100日龄二免,每头肌注2 mL,直至育肥出栏可不再注射疫苗。后备种猪于配种前10 d与猪瘟疫苗同时接种,分别肌注,每头接种高效苗2 mL。

4.2.5 猪链球菌病免疫

仔猪18日龄首免,每头肌注猪链球菌双价灭活菌苗(包括链球菌2型)2 mL,35~38日龄二免,每头肌注3 mL。直至育肥出栏或作后备种猪使用,可不再注射疫苗。

4.2.6 猪细小病毒病免疫

后备母猪配种前1个月首免细小病毒灭活疫苗,间隔12 d后二免,产第1胎后15 d免疫1次,产第2胎后15 d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疫苗2头份。免疫4次后可不再进行免疫,能获得终生免疫。

5 树立科学的引种观念

坚持自繁自养,引种一定要有健康意识、品牌意识,尽量从一家或少数知名种畜场引进,引种的猪场越多,带来的疫病风险越大。每个猪场的病原差异较大,而且现在疾病多数都呈隐性感染,一旦不同猪场的猪混群后,某些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很大。引进种猪后,要先隔离观察15 d以上,确认所购猪健康无病后方可并群饲养。

6 搞好废弃物、污水无害化处理和杀虫、灭鼠工作

养殖场废物、污水处理是疫病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养殖场应建立完整的废物、污水处理系统。病、死猪的尸体和废弃物须按规定进行烧毁、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污水经严格消毒处理后才能排出,避免病原向外扩散。定期开展灭鼠、灭蚊蝇等工作,对蚊蝇的孳生源污水、粪尿等集中堆积发酵并覆盖。对舍外排污沟、厕所及畜禽尸体严格控制管理,定期喷洒药物。夏季每半月一次的全场灭蚊蝇工作,用专用灭蚊蝇药喷洒圈舍及地面。每月灭鼠一次,合理安排灭鼠时间和投放毒饵的地点,及时收集和清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作无害化处理。

7 加强养殖场的疫病监测

加强对养殖场疫病的监测在防疫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及时发现免疫接种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疫病,以便提早采取预防措施。定期监测各种疫病抗体的消长规律,效果不佳时,及时补打疫苗并调整免疫程序。根据周围疫病发生情况,适当加大剂量和增加免疫密度,以确保免疫效果。

猜你喜欢

头份肌注养猪场
ALA-PDT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观察
基于1500以太网养猪场的智能饲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秋季要注射疫苗防猪患乙脑
改良肌注方法在提高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肌注成功率中的应用
养猪场的提升离不开智能饲喂系统
规模化养猪场疫苗免疫的关键技术
1961年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在养猪场住了6天6夜
聚肌胞肌注联合消疣胶囊治疗扁平疣临床观察
UPLC-PDA-QTOF/MS分析肌注胆木注射液后大鼠血浆中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