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肌注方法在提高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肌注成功率中的应用

2019-07-02刘月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1期
关键词:肌注梅毒针头

刘月萍

针对妊娠合并梅毒产妇, 临床中多会采用苄星青霉素进行干预, 达到控制分娩后新生儿感染的效果[1]。但在治疗期间存在的问题是, 消毒后皮肤准确注射排气时或插入针头推注时比较容易出现针头堵塞情况, 需要更换针头重新进行注射。另外新生儿的不配合也会增加一次注射成功的难度, 同时也会增加新生儿的疼痛及感染风险[2]。基于此, 有必要经由改良肌注方法来提升肌注成功率。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分组调查的方法探究改良肌注方法对于提高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肌注成功率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的新生儿122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61例。对照组新生儿男41例, 女20例;日龄1~10 d, 平均日龄(5.03±2.15)d。观察组新生儿男40例, 女21例;日龄1~9 d, 平均日龄(5.14±2.03)d。两组新生儿的性别、日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入选新生儿母亲均为梅毒患者;本次研究获取到新生儿家长同意。

1.2.2 排除标准 伴随其他围生期并发症者;临床病例资料不全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组内所有新生儿均采用传统肌注方法, 具体操作为应用7号针头与5 ml注射器, 对注射部位皮肤做常规消毒, 注射器抽吸所有药液, 排空空气, 避开炎症与疼痛处, 深层肌注, 将药液快速推注, 注射完成后快速拔针, 按压30 s, 并观察 30 min。

1.3.2 观察组 组内所有新生儿均采用改良肌注方法, 具体如下:①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臀小肌及股外侧肌不同部位肌注定位及注射方法的培训, 同时组织学习改良配方及吸药方法。②在药瓶中注入生理盐水, 抽出空气, 促使药瓶内形成负压, 将针头拔出, 摇晃药瓶, 促使药物充分融合。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 更换2 ml空针, 6号针头注射器, 抽吸药液排空空气, 应用生理盐水液面将针头斜面完全没入, 避免有空气吸入, 缓慢吸入生理盐水0.2 ml深层肌注, 快速进针回抽, 观察没有回血后匀速推注, 注射后轻度按压, 观察30 min。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一次肌注成功率;针头堵塞与感染等肌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一次肌注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一次肌注成功率为93.44%(57/61), 对照组新生儿一次肌注成功率52.46%(32/61)。观察组新生儿一次肌注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新生儿肌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肌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4%, 对照组新生儿肌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48%。观察组新生儿肌注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肌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

3 讨论

3.1 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危险性

在妊娠期间, 妊娠合并梅毒产妇的梅毒可经由胎盘传染到胎儿, 并在胎儿的内脏及组织中繁殖, 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提升早产率及围生儿病死率[3]。临床中针对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多会采用药物方案对疾病的发展进行控制, 而其中苄星青霉素属于常用药物[4]。在此种药物应用过程中, 基于药物颗粒较大, 较难溶于水中, 同时在溶解后若未充分摇匀, 比较容易发生浑浊沉淀现象, 从而增加针管堵塞或注射失败发生的可能性[5]。基于此, 在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药物干预期间, 选择适当的肌注方式有助于提升一次肌注成功率[6]。

3.2 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改良肌注方法应用体会在本次研究中针对院内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进行了分组调查, 在肌注成功率调查中发现, 观察组新生儿一次肌注成功率为93.44%(57/61), 对照组新生儿一次肌注成功率52.46%(32/61)。观察组新生儿一次肌注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从此结果中能够了解到, 观察组所采用的改良肌注方法更有助于提升一次肌注成功率,其原因可能为, 常规肌注方法在常规消毒后进行注射, 溶剂用于溶解药物后丢弃, 致针头部位的药液浓度较高, 增加了针头堵塞发生可能性。改良肌注方法将肌注失败影响因素作为基础, 包括充分摇匀或针管堵塞等, 制定规避穿刺失败因素的肌注方法, 在穿刺前充分摇匀药物, 同时确保药瓶处于负压状态, 斜面穿刺, 从而提升了一次肌注的成功率[7-9]。另外, 改良肌注方法在吸药液后再次抽吸少量溶剂, 使针尖部药液浓度稀释, 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药剂蒸发, 同时缩短药液在空气的暴露时间, 避免药物凝固而堵塞针头, 可进一步提升一次肌注成功率[10-12]。在肌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上发现, 观察组新生儿肌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4%, 对照组新生儿肌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48%。观察组新生儿肌注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结果证实了采用改良肌注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肌注不良事件的发生, 其原因为, 传统肌注方法的针头型号较大, 比较容易导致组织损伤, 加之肌注成功率相对较低, 会增加针头堵塞及新生儿注射部位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而改良肌注方法采用型号较小的针头, 降低穿刺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同时在提升一次肌注成功率的基础上限制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 在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治疗中, 基于药液颗粒较大, 新生儿配合度较低以及肌注部位、操作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比较容易出现针头堵塞、感染、硬结等不良事件, 而采用改良肌注方法有助于提升一次肌注成功率,从而达到降低肌注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效果。

猜你喜欢

肌注梅毒针头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隐性梅毒更危险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妊娠合并梅毒该怎么办
ALA-PDT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观察
肌注有机磷农药致急性重度中毒2例
常常听到的梅毒,你真的了解吗?
学龄前儿童肌内注射或抽血配合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孕期产检最好筛查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