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瓜霜霉病综合防治技术

2014-03-03陈萍胡作栋

西北园艺(综合) 2014年1期
关键词:孢囊霜霉病病斑

陈萍 胡作栋

黄瓜霜霉病综合防治技术

陈萍 胡作栋

黄瓜霜霉病俗称“火龙”、“跑马干”,是黄瓜最主要的病害。该病能大大缩短黄瓜的开花结果期,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特别是设施栽培的黄瓜,一旦发病,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该病除危害黄瓜外,还危害丝瓜、南瓜、冬瓜、苦瓜、甜瓜、瓠瓜等其他瓜类作物。

1 症状特点

黄瓜霜霉病在黄瓜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茎、花和卷须。

幼苗期发病,子叶正面产生不规则的褪绿斑点,逐渐呈黄褐色不规则形斑,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褐色霉状物,随着病情的发展,子叶很快变黄、干枯。

成株期染病,由下部叶片向上蔓延。发病初期清晨高湿时叶背产生浅绿色水浸状斑点,上午湿度下降后病斑稍微隐退。叶片病斑扩展很快,l~2天内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叶正面病斑褪绿呈淡黄色,叶背病斑呈黄褐色,边缘明显,坏死处会渗出无色或浅黄色液滴。潮湿时,叶背病斑部产生紫灰色至黑色霜霉层,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发病严重时,除顶端保存少量新叶外,其余叶片病斑连成一片,全叶变为黄褐色,干枯,由叶缘向上卷缩,田间一片枯黄。严重时全株叶片破碎、枯死。抗病品种叶片褪绿斑扩展缓慢,病斑少而小,叶背霉层也稀疏。

茎、花、卷须染病后,形成不规则的褐色病斑,花、卷须肿大、弯曲呈畸形,受害部位形成黑色霜霉层。

2 发生规律

2.1 周年循环黄瓜霜霉病病原菌为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古巴假霜霉菌的真菌,是一种活体专性寄生菌,离开黄瓜植株不能长期存活。孢囊孢子寿命短,一般仅能存活1~5天,最长20天。病菌在病叶上产生的孢子囊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和昆虫,菜农的生产活动也是病菌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从叶片表皮的气孔侵入。

在温暖的南方,病害终年发生,由春黄瓜传至夏、秋、冬黄瓜,再回至春黄瓜上,无明显越冬期。在华北地区,病原菌不能在露地越冬,但可在保护地黄瓜上随时侵染和越冬,成为来年露地黄瓜的初侵染源,周年衔接。露地春黄瓜一般在4月中、下旬始见发病,5月上、中旬至6月上、中旬为发病盛期;秋黄瓜在8月中、下旬到10月下旬为发病盛期。在高寒地区,特别是冬季和初春不能种植黄瓜的地方,甚至历史上从未种植黄瓜的地区,第一次种植黄瓜就发病,初侵染源可能来自邻近早发病地区或南方,病菌孢子囊借季风由南向北逐渐推移传播。

2.2 发病条件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侵入的最适温度为15~24℃,流行的最适温度为20~24℃,此时病菌可在12小时完成整个侵染过程,3~4天后叶片出现病斑,很快流行。低于10℃或高于28℃,较难发病,低于5℃或高于30℃,基本不发病。孢囊孢子在5~30℃范围内均可萌发,最适为21~24℃。病菌侵入的温度范围为10~28℃,最适为16~22℃。气温为20℃时,潜育期仅4~5天,而高温或低温则需8~10天。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5~19℃,17℃时可存活20~30天,27℃时存活5~10天。

高湿是黄瓜霜霉病发生最重要的条件。病菌在相对湿度83%以上经4小时才能产生孢子囊。在叶面上有水滴或水膜存在时,孢囊孢子萌发直接产生芽管,或产生游动孢子,侵染发病。湿度愈高孢子囊形成愈快、数量愈多,病菌繁殖越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该病的蔓延速度很快,一旦有中心病株,只需3~4次的扩大再侵染,即可酿成毁灭性的灾害,故称“跑马干”。湿度低于70%时孢囊孢子难以发芽侵染,2~3天后即丧失萌发能力。低于60%时,孢囊孢子不能产生。一般在昼夜温差大,多雨、雾,结露多和晴雨天交替的天气最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通风不良、湿度过高的窝风地块,或结露多的保护地发病重。环境条件适宜时,形成中心病株后仅需5~10天即可蔓延全田。天气干旱时,中心病株只能引起局部发病,病斑叶背产生的病菌孢子偏少。在黄瓜生长期间,病害发生的温度条件易于满足,而高湿和降雨成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

栽培管理可影响田间小气候,也影响植株的抗病性强弱。田间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除草不及时,透风不良,可使田间湿度增大,利于病害的流行。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根系发育不良,施肥不足,植株生势衰弱,偏施过施氮肥,缺少磷钾肥,植株疯长,抗病性下降,均可使病害加重。保护地如果浇水过多,不及时通风换气,会使湿度过高,叶面长时间结露水,利于病菌萌发侵入,极易导致病害流行。

黄瓜品种间发病程度有显著差异。一般较晚熟、耐热性强的品种较抗病,叶片病斑较小、较少,扩展慢,叶背病斑上霉层稀疏,或不长霉层。近年国内推广的50多个黄瓜杂交品种和地方品种中,高抗品种有“早抗”(早熟雌性型1代杂交种);较抗耐病品种有:津研4号、中农2号、中农8号、碧春、春香、津杂3号、中农6号、中农1101、中农11、中农13、唐山秋瓜、新泰密刺、新杂1号、津春4号、恩施地黄瓜、赣春1号、赣春2号、沪58、津春1、津春2、津春5号、90-4、90-5、宁丰4号、夏盛、早春2号等。早熟、耐低温的品种较为感病,如长春密刺、北京刺瓜等。

叶片的生育期与病害的发生也有关。幼叶和老叶较抗病,成熟叶片最易感病,以植株中下部叶片发病最为严重。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1)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大,要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耐病高产良种。

2)育苗地要与生产地隔离,采用营养钵育苗,注意调节苗床温湿度,防止瓜苗叶面结露,预防苗期染病,培育健壮无病幼苗。定植前进行低温锻炼,适当蹲苗。定植时严格淘汰病苗、弱苗。

3)露地栽培要选地势高、通风透光、排水性能良好的地块栽植,要修好排水沟系,防止积水。保护地栽培要实行地膜覆盖,膜下暗灌或滴灌,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空气湿度。进行深沟高畦栽培,加宽栽培行距。适时中耕,提高地温。

4)轮作倒茬,加强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钙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提高植株抗病力。生长后期叶面喷施0.1%尿素与0.3%磷酸二氢钾混合溶液,或喷按1∶1∶100的比例配制成的尿素白糖水溶液,3~5天喷1次,连喷4次,以加强叶面营养,防止早衰。

5)清洁田园。要做好保护地工具及墙壁的消毒工作,减少病源基数。在病害发生期,要及时摘除中心病株和重病株下部的老叶、病叶,并带出田外烧毁,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再侵染菌源。收获后亦要彻底清除病残株和落叶。

3.2 生态防治

1)实行变温管理。将设施温湿度控制在适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范围内,尽量避开15~24℃的温度范围。夜间空气相对湿度多高于90%,清晨拉草苫后,随即开启通风口排湿,并以较低温度控制病害发展。9:00后温度上升加速时,关闭通风口,使温度快速提升至34℃,并要尽力维持在33~34℃,以高温降低湿度,并补施CO2,控制该病发生。下午3:00后逐渐加大通风口,加速排湿。覆盖草苫前,若温度低于16℃,须及时关闭风口进行保温。22:00前后,再次开启风口,降低湿度,使环境条件不利于黄瓜霜霉病孢子囊的形成和孢囊孢子萌发侵染。

2)高温闷棚处理。病情发展到难以控制时,在晴天中午关闭所有通风口,采取高温闷棚的办法,使棚内温度升高到42~46℃,持续2小时高温处理,彻底杀灭病菌。黄瓜经高温闷棚后,生长受到抑制,要及时补充营养,促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生长。

3.3 化学农药防治黄瓜霜霉病防治应该以预防为主,一般在阴雨天到来之前及连续阴雨的情况下进行喷雾。药剂可选用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磷铝锰锌(三乙膦酸铝+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0%达科宁(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80%山德生(代森锰锌)可湿性粉600倍液等。

保护地黄瓜还可应用烟雾法和粉尘法进行防病。烟雾法是用45%百菌清烟剂,按150g/100m3的量估算,分4~5处放在棚内,傍晚点燃闷棚,次日清晨通风。粉尘法是用5%百菌清粉尘剂、5%加瑞农(春雷霉素+王铜)粉尘剂,按150g/100m3的量估算,在傍晚用喷粉器喷撒。

霜霉病一旦发生,可选用72%克露(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800倍液、52.5%抑快净(霜脲氰+噁唑菌铜)水分散性粒剂20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雷多米尔锰锌(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9%烯酰锰锌(烯酰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8.75%银法利(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600倍液、64%杀毒矾(噁霜灵+代森锰锌)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农药要轮换交替使用,以免霜霉病菌产生抗药性。喷药要均匀周到,重点部位是病叶背面和未发病的嫩叶。间隔期7~10天,连喷3~5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

陈萍,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乾县分校,邮编713300;胡作栋,乾县农业科技中心。

2013-11-28

猜你喜欢

孢囊霜霉病病斑
福建福宁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与多样性研究*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福建东山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研究
浙江象山港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多样性与分布研究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朝鲜孢囊线虫——浙江省孢囊线虫新记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