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NS的国内高校图书馆互动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4-02-12姚向阳成都师范学院图书馆成都611130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5期
关键词:社交图书馆用户

●姚向阳(成都师范学院 图书馆,成都 611130)

2010年底Hitwise发布数据显示,经过Web2.0的洗礼,互联网的使用模式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以Facebook为代表的SNS取代了以Google为代表的传统搜索引擎成为人们登录互联网的首选入口,用户在SNS网站上滞留的时间是传统信息网站的3倍。另据2013年2月19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显示,社交网站用户中20~29岁用户占的比例最高,达到34.1%。[1]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结构中这一年龄区间的用户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SNS网站以其强大的信息交流和共享能力,为网络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资源获取模式。

图书馆互动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基于知识关系的庞大社交网络,如何更好地实现资源、信息、馆员与用户的无缝对接,促进成员的参与、互动和分享,SNS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突破点。因此,针对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用户群体,研究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互动服务特性,分析国内高校图书馆SNS互动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将具有较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 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互动服务的含义及特征

1.1 SNS的含义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对SNS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SNS含义。但其理论主要来源于四种:(1) 六度分隔理论;(2) 强弱关系理论; (3) 贝肯数理论; (4) 顿巴数理论。[2]由此提出了SNS在互联网角度下的三层含义:社会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社会网络软件(Social Network Software)。在本文中,SNS专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3]即SNS指代社交网络服务。

1.2 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互动服务特征

高校图书馆社交网站除具备一般社交网站的交互性、个性化、共享性等基本特征[3]外,由于其面向用户群体的特殊性,又呈现一些自有特征。

(1)用户结构稳定。主要面对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2)资源综合度高、保障性强。涵盖各学科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全程化的信息资源。(3)易于知识产品的开发和利用。鼓励用户参与图书馆的活动和建设,吸收用户建议,引导用户深入讨论,可构建知识贡献、开发、共享和利用的推动机制。

2 基于SNS的国内高校图书馆互动服务研究现状分析

由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涵盖国内学术文献范围最广,使用度较高,能较权威地反映出图书情报学术界对SNS在高校图书馆研究和应用的现状,笔者以该数据库为数据源,以“高校图书馆”并且包含“SNS”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为学科类别,共检索出文献32篇,截止日期是2013年6月16日。

2.1 理论研究现状

在研究内容上,有很多涉及高校图书馆SNS互动服务的应用现状,例如,刘高勇和邓胜利对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化学习平台等进行文献调研与网络调研;[4]苏建华和汪初芸则介绍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利用SNS的概况,认为SNS在国外高校图书馆应用非常广泛,成果案例非常多,而国内的应用案例较少,SNS的普及程度较低;[5]姚小萍也认为目前SNS主要在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参考咨询服务、数字图书馆、宣传和推广活动中有良好表现。[6]虽然众多学者对于目前SNS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现状和应用类型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但是对于发展目标和趋势缺乏深入研究。

在研究角度上,众多学者往往是从图书馆自身出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图书馆引入SNS的方式、内容、现实意义等方面,缺乏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研究用户对于利用SNS进行信息服务的需求,尤其是定量研究和数据支撑少之又少。

在研究层次上,大多研究文献侧重于基础理论的研究,比如图书馆应用SNS互动服务的必要性和特点等方面,较少去探究如何构建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应用系统模型,即便是涉及应用技术,也只是对现有的应用方式和应用实例的陈述,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发散出创新性的服务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在仅有的少量文献中,杨建永等人提到的设计良好的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 和用户体验 (user experience),[7]王鹏程提到利用学科建设交流模和E-learning模块进行学习与教学活动等,[8]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就目前所收集到的文献来看,交互学习的研究重点多偏向于建立师生之间的交互联系,而忽略了作为交互基础的资源与技术。

2.2 应用研究现状

在高校图书馆SNS互动服务构建上,主要模式有三种。[9](1)“直接加入”。基于已有的SNS服务平台,图书馆只需要注册账户,然后与用户建立好友关系,就可以发布信息,为用户提供服务。较成功的案例有清华大学图书馆于2009年11月在人人网中开设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公共主页;清华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在豆瓣网上开设的讨论小组;2009年厦门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开通的新浪微博等。(2)“积极引进”。引进Open API开发应用程序,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图书馆开发了可接入豆瓣API的OPAC馆藏查询的应用程序,[10]当用户安装了此应用程序后,在浏览豆瓣上任何一本图书时,该书的馆藏信息会出现在页面中,用户即可根据提示通过图书馆渠道获取。(3)“自主研发”。运用SNS技术原理自主开发SNS,这种模式应用的较成功的是重庆大学图书馆2007年研发的ADLIB2.0系统,2012年升级为ADLIB3。该系统“我的书斋”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平台,营造了一个知识社区,用户不仅可以方便查询各项服务状态、申请各类信息服务,还可以发布日志、上传图片、分享信息、讨论话题等,强化了图书馆与用户相互之间的互动性。[11]

直接加入模式成本低、易于维护,较适用于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获取渠道不甚了解的情况,便于引导用户更便捷地掌握图书馆的最新资讯;积极引进模式需要一定的技术实力和相应的服务水平,适宜图书馆对SNS已有足够的观念、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时采用;自主开发模式要求有一定的社交网站用户积累,有相对固定的用户群体,为巩固现有的用户交流网络和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时建议采用。[12]

在服务内容上,高校图书馆利用SNS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3]:(1) 发布新闻消息,发布馆内新闻、公告、提示等;(2) 提供链接中转,主要包括资源推荐、网站、博客等;(3)组织主题活动,例如讲座报告、读书活动、技能培训等;(4)提供参考咨询。

3 高校图书馆开展SNS互动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1)在研究内容上,高校图书馆对于发展SNS互动服务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方向,可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2)在研究角度上,缺乏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研究用户对于利用SNS进行信息服务的需求,尤其是定量研究和数据支撑少之又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特点更加突出,高校图书馆所面向的用户群体,在学习、教学工作和科研中都有其专业、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亟需分层次、有针对性的为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3)在研究重点上,高校图书馆利用SNS进行信息服务,是资源、技术、人三者之间的交互,因此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应该平等重视三者的作用。另外,不能局限于单方面的互动,需着重思考如何构建用户与资源间、用户与馆员间、用户与用户间的双向交流方式,变异步交互方式为同步。利用现代化技术作支撑,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用户联系起来,构建出人、技术、资源和服务四位一体的服务环境,并将此纳入高校图书馆互动服务的长远规划中。

3.2 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1) 服务理念淡薄。SNS的技术门槛不是很高,但SNS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应用还不是很普及,这在一定程度上跟一部分图书馆服务理念淡薄不无关系,这部分图书馆存在着先进的理念与滞后的现实、虚拟的激进与传统的惯性、文本管理弱化与知识管理乏力三大矛盾,[14]能接受先进的理念和思想,但就是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不愿意做出改变,严重影响了SNS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普及和应用。(2)读者参与意识不高。SNS强调的是图书馆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与分享,是建立在互动双方共同参与的基础上的,但是由于国内用户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含蓄”,很多用户,尤其是年纪偏大的用户分享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意在网络社区里与人交流,这将导致一部分高校的SNS信息服务开展得不尽人意。(3)图书馆宣传推广不到位。有的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基于SNS的信息服务,但是很多时候高校图书馆都比较被动,等着用户上门,不积极主动地去营销自己的服务,不向用户宣传推广,只是把SNS信息服务的开通当做是图书馆的“政绩”,这就致使SNS无用武之地,最后荒废。(4)提供的信息和服务不符合用户需求。如果图书馆的SNS服务不能及时准确地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那么对于用户来说,SNS服务是无效的,他们将不再使用此项服务,甚至完全忽略它的存在。因此,图书馆在使用SNS提供服务时,要注意提供符合本馆用户需求的信息,这样才能避免SNS服务流于形式。(5) 隐私保护力度不够。SNS传播模式包含实名制的特点。这必然伴随着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图书馆在提供SNS服务时要注意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比如,解决好用户的个人资料与评论信息是否向其他用户公开等,同时图书馆还要规避馆员泄漏个人或机构隐私的风险。[15]

4 高校图书馆开展SNS互动服务的发展趋势

4.1 用户需求是基点

根据用户普遍关心的问题来进行信息组织,以此来增加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黏度”。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群主要是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及其他的高校工作人员,这个用户群相对集中和稳定,同一类用户的信息需求也大致相似,图书馆可以利用SNS以院系、专业、甚至是班级来搭建读者圈,将他们需要的资源信息通过网络的方式传递给他们,[16]同时也便于这些具有类似信息需求的人通过SNS进行交流,在促进学术资源共享的同时,也有利于思想的交流。

4.2 服务内容是核心

图书馆SNS互动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因此是否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的资源获取服务是SNS互动服务是否成功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清华大学就在人人网站上设立了“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这个站点不仅可以发布于图书馆相关的各类信息,还可以帮助用户链接到“人人网校内—图书搜索”。[17]将图书馆的资源获取服务与SNS结合起来,那就等于把图书馆的服务推送到用户所在的地方,让用户在浏览图书馆信息的同时,也能查找相关资源并通过链接回到图书馆获取全文,[18]这无形中就增加了用户使用图书馆的机率,也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4.3 用户参与是动力

在基于SNS的交流系统中,每个个体都可能是信息传播的起点和终点,在理想的状态下,图书馆和用户共同组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网状图,图中的每个节点都能彼此交流,因此知识交流的链条被大大缩短,信息交流也会更加快捷高效,这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活动的推广等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图书馆要想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必须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意识,以平等的理念来与用户进行交流,给予用户同样的话语权,这样才能避免图书馆唱独角戏。让用户沦为配角;其实,图书馆员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因为理想的状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在SNS信息服务最初开展时,需要图书馆员进行适当的管理,图书馆员必须秉着客观中立的态度来处理交流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敏感的话题、偏激的言论等。

4.4 合作与共享是亮点

高度的共享性是SNS的一大特点,这为用户交流和馆际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如果没有规模适当且稳固的用户群,SNS的共享性也无处发挥。以新浪微博平台的四川大学官方微博为例,四川大学图书馆有5000多粉丝,但是每条微博的转发数、评论数却只有三五条,说明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交流过少;同时,四川大学图书馆关注的一百多人中,高校图书馆只有十几人,同行之间的关注度过低。各高校图书馆应该对此引起重视,在积极主动地加强馆际之间合作交流的同时,也要多找机会,如用新生入学教育、学习讲座、海报、公告等来加强自身服务的宣传和推广,以求最大程度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挖掘潜在用户。

4.5 保护隐私是要求

2007年的OCLC报告针对用户对图书馆自主建设SNS站点的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10%的被调查者愿意在图书馆SNS中分享自己的藏书,参与小组讨论,或者是与图书馆员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其中有一部分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他们认为站点不能较好地保护其隐私。[19]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用户可能不愿意提供充分而真实的个人信息,这就给图书馆进行信息推送等深层次的服务带来阻力,而实际上,图书馆员在进行实时参考咨询等服务的过程中,也会担心自己的隐私太过公开,包括婚姻状况、政治观点等,这样一来,图书馆员在服务过程中可能就不会竭尽所能,服务效果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除了对现行的网络隐私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外,高校图书馆还需要在SNS上不断改进自己的隐私权限功能,建立有效的身份认证系统,消除用户和馆员的后顾之忧。[20]

[1]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mtbg/201302/P 020130219611651054576.pdf.

[2]田野.基于SNS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03):33-35.

[3]李英杰.SNS——图书馆在library2.0下的新面孔[J].图书情报工作,2010(1):282-283.

[4]刘高勇,邓胜利.SNS用户交互学习的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研究 [J].情报杂志,2012(12):70-73.

[5]苏建华,汪初芸.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应用SNS的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2):102-104.

[6]姚小萍.SNS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2):52-55.

[7]杨建永,等.关于图书馆社交网络(LIB-SNS)构建的研究 [J].图书馆学研究,2010(8):27-31.

[8]王鹏程,胡媛.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模型构建[J].情报科学,2013(4):16-27.

[9]彭亚飞.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交网络应用比较研究 [J].图书馆学研究,2012(17):79-81.

[10]豆瓣.各大学图书馆馆藏查询[EB/OL].[2013-07-08].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520655/.

[11] 我的书斋 [EB/OL].[2013-10-10].http://lib.cqu.edu.cn/sns/index.htm.

[12]武琳,冯园媛.SNS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发展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0(19):24-27.

[13]李金波.社交网络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6):170-174.

[14]蒋志伟,徐荣华.图书馆2.0:理念与现实——兼论图书馆新理念与实践的三大矛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5):1-3.

[15]陈定权,刘颉颃.社会化交往站点(SNS) 中的图书馆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11(6):41-44.

[16]董坚峰,肖丽艳.基于Web2.0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交互与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3):82-85.

[17] 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 [EB/OL].[2013-07-25].http://page.renren.com/600002731?checked=true.

[18]吴英梅.基于社交网站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6):108-111.

[19] OCLC.Sharingprivacyand trustinournetworkedworld[EB/OL].[2013-07-20].http://www.gzlib.gov.cn/shipin/qtkj/2010040618.pdf.

[20]张世怡.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社交图书馆用户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图书馆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