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图书馆石刻拓片的数字化

2014-02-12袁玉红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5期
关键词:拓片国家图书馆编目

●袁玉红(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1 国家图书馆石刻拓片概述

1.1 石刻拓片的概念

拓片是用传统的传拓技法将铸刻在金石器物上的文字、图像或花纹用纸和墨捶印下来的纸质载体,我们将其称为拓片或拓本。除金石外,还包括铁、玉、木、竹、砖、瓦、甲骨等,其中以石刻为最多。拓片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至今,其特殊性就在于它能够忠实的在纸质载体上以1:1的比例,再现原器物的原貌,可以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原器物的状况,在原器物佚存的情况下,拓片在很大程度上起了替代原器物的作用,极具版本价值、文献价值及艺术价值,为研究碑帖学和史学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史料。

1.2 石刻拓片的收藏与特点

国家图书馆的石刻收藏与整理从1921年北京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就开始了,藏品来源主要以采购、政府调拨、捐赠、传拓等途径补充馆藏,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辛勤工作,已对馆藏石刻拓片进行了系统整理、编目,形成一套完整的目录分类体系。国家图书馆所藏拓片占全国现存石刻拓片总数的60%,品种之多,质量之精,堪称馆藏之瑰宝。

国家图书馆馆藏石刻拓片具有以下特点:(1)数量庞大,现藏各类石刻拓片3万余种,13万余件;(2)年代久远,藏品的收藏上至战国秦汉,下至当代,绵延两千余载;(3)内容丰富,涵盖了历史、地理、政治、军事、民族、宗教、文学、艺术、科技、建筑、民俗等方面研究的相关资料;(4)拓片总体以整幅为主,资料性强;(5)石刻拓片文物价值极高。

2 国家图书馆石刻拓片的数字化

2.1 石刻拓片资源库的建设

国家图书馆石刻拓片数字化是古籍数字化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MARC和DC两种元数据格式的比较,国家图书馆石刻拓片数字化选用MARC格式进行数据加工,然后将其中核心数据转换成DC形式与影像挂接后进行网上发布。为配合馆藏古籍数字化工作,善本特藏部金石组在1999年采用国内通用的CNMARC格式建立了第一个试验数据库简体版的《北京地区石刻拓片书目数据库》,采集数据6300余条。2000年国家图书馆将石刻拓片作为馆藏古籍数字化资源的重要项目,开始正式建立《中文拓片资源库》,制作《墓志拓片书目数据库》,采集数据3400余条。经过两年的实践,国家图书馆共编中文拓片书目数据9700余条,制作中文影像数据5000余条,并且在国家图书馆网(http://www.nlc.gov.cn)站正式推出石刻拓片试验数据和图像1000种。2002年,建立“碑帖菁华”《中文拓片资源库》,同时采用了北京国图数字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包含了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数字资源加工、检索、发布和互联网服务等方面,对新的数据发布系统进行数据检索和图像揭示。该资源库的建设目标是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服务,便于读者利用石刻拓片资料。资源库包括元数据、对象数据以及应用系统、元数据与对象数据之间建立关联关系,通过数据管理、用户管理、安全机制,允许使用者联机查询、检索获取拓片的描述型信息。使用数字处理技术,将精美的石刻拓片通过数字输出设备,在互联网上展现原貌,让读者清晰地浏览图片。现已完成石刻拓片的元数据著录系统、资源整合系统、内容管理系统和资源应用服务系统。[1]

2.2 资源库建设的标准

国家图书馆石刻拓片数据的加工制作以《国家图书馆拓片元数据规范》和《国家图书馆拓片对象数据加工规范》作为拓片数字化工作标准,使拓片数字化工作能够在长期、有序的条件下开展工作。

2.3 资源库的检索

“碑帖精华”《中文拓片资源库》内容以刻立石年月排序,提供单一字段的简单检索、多条件限定组合的高级检索和元数据内容关联检索等查询方式。资源库检索界面提供了拓片的题名、责任者、年代、地点、主题词、索取号等检索字段,键入繁体字或简体字或汉语拼音即可以进行单一检索;也可进行多条件的组合检索,提供“与”、“或”两种布尔逻辑检索。资源库中数据每年进行更新,截至2012年《中文拓片资源库》已有元数据23000余条,影像29000余幅。发布影像数据按150dpi,、72dpi和小图标方式提供。为了保护国家图书馆的拓片文献的使用版权,保障其在网络环境下的有效使用,每张拓片的图像添加了显像数字水印。

2.4 石刻拓片数字化工作

为配合对《中文拓片数据库》的建设,国家图书馆对原有的《金石拓片编目规则》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中文拓片编目规则》,使其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该规则与《中文拓片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合订,于2002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2]2005年4月编入《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再版,在实际工作中以《中文拓片编目规则》为编目依据。《中文拓片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依据《中文拓片编目规则》制定,在实际操作中的数据加工依据《中文拓片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为制作标准。

3 石刻拓片数字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从事石刻拓片数字化的工作中,发现运用CNMARC格式制作石刻拓片数据库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由于《中文拓片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的字段设置要求与《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相一致,所以《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中相应的字段运用到《中文拓片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中就不够准确了。例如210出版发行项,《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定义为:本字段包含文献的出版、发行和制作及其相关时间的信息。本字段与ISBD的“出版发行项”相对应。[3]而拓片并不存在出版、发行等信息,由于石质载体的特殊性,我们著录的是其纸质载体拓片的相关信息,所以对于石刻拓片而言对本字段的定义是:包含拓制实物的刻制的相关信息,反应的是拓制物刻立地区及刻制日期。[2]28由于拓片的特殊性,使得它与普通书籍在字段定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2)由于MARC记录中有些描述是程序性的,而非描述性的,因此,字段设置过于复杂。例如,1--编码信息块与2--记录信息块中的一些描述存在重复;200字段中的责任者与7--知识责任块中的责任者及610字段非空主题词中的责任者等数据单元的内容都是重复的。因为个别字段存在重复的问题,所以降低了编目效率。

(3)由于MARC的复杂性,加之石刻拓片的特殊性,一般人员在不具备古籍基本知识、没有接受系统培训的情况下,是无法胜任数据制作工作的,因此,石刻拓片MARC数据的加工需要更专业的工作人员。编目人员编目水平及编目质量决定着数据制作的质量。

(4)石刻拓片的数据制作采用中文繁体字,由于MARC格式的局限性在进行数据录入时,必须键入简体字,在数据完成后,统一批量进行繁简字转换,经过校对后再输入国家图书馆ALFPH500系统,不便于全馆业务工作的统一管理与监督。

(5)由于大型影像扫描设备目前还未能解决,使得近几年的石刻拓片数据没有挂接影像,急待解决。

4 石刻拓片数字化的意义

石刻拓片的数字化,使用CNMARC格式进行石刻拓片编目,使石刻拓片的书目数据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加速了石刻拓片数据库网络化的建设,实现国内、国际间的石刻拓片资源共享。同时,可以提供给读者更多更快捷的检索途径,有利于读者利用馆藏石刻拓片资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从而达到保护古籍善本的目的。

[1]龙伟.中文拓片资源库的建设与服务[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5):20-21.

[2]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拓片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中国国家图书馆.新版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84.

猜你喜欢

拓片国家图书馆编目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点图书
《韦洽墓志》拓片
五代南汉李纾墓志拓片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北宋《曲行殷墓志》拓片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考论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