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论

2014-02-12郑建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21009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5期
关键词:职能数字图书馆

●倪 菁,郑建明(南京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南京 210093)

1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及历史演变

图书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文明阶段的标志,是社会需求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图书馆作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经历了从古代图书馆、近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的不断演变过程。古代对图书的收藏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甲骨典籍的保存,商代时,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王家图书馆。周代思想家在《周礼》提出了“藏”与“辟藏”概念。孔子在《论语·八倄》中提出了“文献”这一概念。韩非在《韩非子·喻老》中提出了“藏书”概念。孔子删定《六经》开文献整理之先河。荀子在《荀子·荣辱》中提出了“三代虽亡,治法犹存”的思想。“藏书”概念的出现,是“有意识地收藏文献”思想的萌芽,为“收藏”意识奠定了思想基础。[1]秦汉时,“建藏书之策,置书写之官”,文献的收藏意识增强。唐代产生了“藏以致用” 和“流通” 的意识。秘书监魏征提出:“‘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魏征第一次发现和论述了图书馆的传递职能。宋代著名目录学家郑樵在《通志》中写到:“册府之藏,不患无书;校徘之司,未闻其法。欲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蠢鱼之简,千章万卷,日见流通,故作《校桃略》。”显示了他以藏书整理为核心,以流通为目的的图书馆学思想。明朝邱濬在《论图籍之储》《访求遗书疏》中提出了整理国家图书的建议和方法。清代周永年在《儒藏说》中提出了公藏公用思想。到了近代,图书馆打破了封建藏书楼的桎梏,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出现了向社会普及文化教育,提供知识资源的职能。如,古越藏书楼提出:“阁邦人士之观察,府县学堂之辅翼。”近代,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盛行,平民教育得以展开,公共图书馆用新的开放的服务系统代替了旧的封闭式的收藏系统,但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古代藏书楼的思想束缚,图书馆规定其办馆宗旨是“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其读者成份以学生、知识分子为多,对社会的开放是不彻底的。本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人们正在进入信息化社会,知识和信息成为社会变化的源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开始了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并向公众传递情报信息。信息资源建设是指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等活动,使之成为可利用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2]其概括了图书馆收藏职能的本质。可以看出,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加强的。但不管时代怎样变化,图书馆担负收藏职能,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存在着,它是图书馆具有稳定性的、最基本的职能,离开这一职能,图书馆本身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数字图书馆基本职能是收藏职能,这是由图书馆的基本属性决定的;数字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进行情报信息传递等社会职能,是由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图书馆的基本属性是公共性和中介性,社会属性是社会性和公益性,当前国际上数字图书馆领域著名专家William Y.Arms提出:数字图书馆是具有服务功能的整理过的信息收藏,其中信息以数字化格式存储并可通过网络存取,[3]其也揭示了数字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是收藏。

数字图书馆收藏的内容是数字文化资源,数字文化资源是指以任何语言在人类知识或表达的任何领域从现有资料形式转换成数字形式的文献和只有数字原件的“原生数字”(born digital)文献。[4]数字文化资源的种类呈现出多样性,既包括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等正式出版物,以及会议论文、专利、标准、学位论文等特种文献,也涵盖了HTML、新闻组、电子公告板等非正式出版的数字信息。

2 数字图书馆基本职能是数字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所决定的

2.1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时代赋予的

数字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逐渐融入人们的科研、学习和生活,知识和信息成为社会变化的源泉,数字文化资源的收藏意义重大。首先,信息资源的收藏和保存,是整个民族、整个世界文化传承的保证,然而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数字文化资源因无法有效收集和保存,在无声无息的消亡,人类的精神文明也随之流失。其次,知识和信息的大量涌现,使人类进入知识的海洋中却无法享受高效有序的信息;数字化环境下,信息资源载体种类多样化,信息资源形式多样、数量巨大,显然,传统图书馆已经无法完成数字文化资源收藏的任务。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可以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实现信息的异地传输和利用,理当肩负起收藏数字文化信息资源的重要使命。

自20世纪90年代初数字图书馆产生以来,作为数字图书馆核心内容的数字文化资源的收藏一直得到高度重视。世界各国的国家图书馆在其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中,都将数字文化资源收藏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或在长期事业发展规划中对数字资源收藏予以规划。[5]美国国会图书委员会于2000年完成的《21世纪国会图书馆数字战略》报告中指出,将建立数字馆藏和数字资料保存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首要议题。大英图书馆制定的《2008-2011年数字化战略》,提出的首要目标是进一步开放大英图书馆馆藏的内容存取,创建海量数字内容。[6]

2.2 对数字文化资源的收藏是数字图书馆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2.2.1 数字文化资源的收藏是人类文明继承和发扬的前提

图书馆从产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保存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无论是古代的藏而不用或重藏轻用,还是近代、现代的藏用并举或藏以致用,图书馆都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范围,将社会上分散而零乱的文献信息搜集起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文献信息收藏体系,成为社会文献信息贮存的中心。从古代的甲骨文献、简策文献,近代的手写本和印刷品到现代的视听资料和电子文献等,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留存至今而成为人类知识的宝库,不能不归功于历代图书馆的精心收藏和妥善保护。[7]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如果人类所有的机器和工具都被破坏,只要图书馆还存在着,人类仍然能够重新发展起来;如果图书馆连同所有的机器和工具都被破坏了,那么人类文明的重新再现就会是几千年以后的事了。[8]波普尔给我们深刻揭示了图书馆收藏信息资源在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传承中的重要性。

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收藏数字文化资源并使其永久持续保存,使人类的社会文明成果能够继承和发展下去是一项基本的社会责任。国际上早已认识到数字图书馆对数字文化资源收藏的责任,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数字资源保存项目。美国国会图书馆项目NDIIPP(NationalDigit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Preservation Program),即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保存计划,目标是构建数字资源收集和保存的全国性战略,与图书馆、联邦代理机构、研究机构和非盈利性组织等进行合作,帮助鉴别和保存濒临消失的数字资源。[9]NEDLIB项目,即网络化欧洲存储图书馆项目,目的是研究欧洲存储图书馆机制,以保证电子出版物的长期获取。2012年5月2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签署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合作协议》,保证国家科学图书馆及时在本地长期保存48种Nature品牌期刊的电子版本。

2.2.2 数字文化资源的收藏是数字图书馆社会职能实现的基础

数字图书馆的社会属性是社会性和公益性。这是由数字图书馆的公共性和中介性决定的。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基本职能的实现决定了其社会职能的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包括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等,这也是数字图书馆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然而,数字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实现必须以数字文化资源的收藏为基础,没有数字资源的收藏,数字图书馆要发挥教育和传递职能的作用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只讲传递,不重视收藏,数字图书馆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甚至会有毁灭的危险。由此可见,数字文化资源的收藏是其他职能发挥作用的基础。[10]数字图书馆只有积极承担好收藏数字文化资源的责任,才能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和开展社会教育,数字图书馆也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11]

3 数字图书馆基本职能行使时的举措

数字图书馆是保存各民族精神文化财富的新形式。保存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一项古老的职能。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概念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收藏数字文化资源的职能始终没有变。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数字文化资源收藏的工作。

3.1 数字资源呈缴制度的建设

呈缴法(legal deposit)又称法定呈缴,有的称为呈缴本制度,是指出版单位有义务向国家指定的图书馆(通常是国家图书馆和版本图书馆)送交一定数量作品的义务。呈缴本制度是保存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保障措施。相对于数字资源,出版商往往出于自身利益,只允许数字图书馆获取数字资源的存储使用权。同时,由于著作权法的保护,出版商热衷于以加密的形式出版发行数字作品。数字图书馆只能获得数字资源的有限存取,无法对数字资源进行收藏,这影响着人类知识与文化遗产的保存。为了数字文化资源的合理、有效收藏,有关的网络呈缴制度的建立提上议事日程。

有些西方国家已制定相应法规或扩展了传统的呈缴本制度,使数字出版物能缴送到指定的图书馆。[12]据大英图书馆2011年8月份公布的调查报告:38个国家图书馆(占被调查图书馆的73%) 有CD-ROM的呈缴法,37个国家图书馆(占被调查图书馆的71%)有声像资料的呈缴法,21个国家图书馆(占被调查图书馆的40%)有Web收割的立法,23个国家图书馆(占被调查图书馆的44%)有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收集的立法。[13]为防止数字文化资源的大量流失,我国也应建立数字信息资源呈缴制度,以立法形式确保全国数字信息资源置于国家控制之下,保证数字信息资源最大程度的保存,即任何数字信息资源出版、生产单位都有义务将数字信息资源呈缴给法定保存机构及其派出机构,以统一组织与管理。[14]必须强调的是国家图书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部门需共同制定当前技术环境下的出版物格式标准,并鼓励出版者以标准格式出版数字信息,以便图书馆安装、使用,并确保出版物的长期保存。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呈缴制度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

3.2 数字图书馆联盟体制的构建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信息资源的数量快速增长,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数量也在飞速增加,各个图书馆按“大而全”的方式去建设各自的馆藏,资源重复建设严重,图书馆馆藏体系十分混乱。并且没有任何一个图书馆能够收藏所有的文献资源,传统图书馆如此,数字图书馆也不能摆脱束缚。因为既没有这样慷慨的预算,也没有如此之庞大的存储空间。并且面对巨大的数字化成本,单个图书馆不可能全部数字化所有馆藏。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体系不再仅仅局限于本馆的文献信息数量,而取决于能够提供利用的文献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相对独立的各个图书馆之间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采取合作策略进行数字化馆藏的协同发展无疑是上策。数字图书馆联盟体制是最实际而有效的合作收藏与资源共享模式。

数字图书馆联盟(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简称DIF)是以自愿为原则,以契约为前提,以资源共享为目标、以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购买、存取、组织、利用、管理等一系列业务为协作内容的联盟。某种意义上说,是技术联盟与学术联盟的融合,其目标在于营造一个数字化图书馆的集成服务环境,通过技术、资源、人才等各方面的全面交流和协调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合作收藏和资源共享。它作为一个集合概念,既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资源共享的有力保障。[15]美国数字图书馆联盟是美国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图书馆联盟,它是图书馆和相关的机构组成的联盟,致力于倡导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扩展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科技部高科技产业司等21家成员本着“资源共享、联合建设、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自愿参加”的原则组成了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使数字图书馆在数字资源体系建设中突破了“大而全”、“小而全”的藏书观念,转为联合协作,合理布局,资源共建,资源共享的收藏新观念,在构建自己的特色馆藏的基础上,建立一定范围的文献保障体系。数字图书馆联盟利用网络互联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资源共享体系,实现了不同图书馆的合作收藏和馆藏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实现了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收藏,为数字图书馆收藏职能的实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1]董志英.略论图书馆职能的演变[J].菏泽师专学报,1997(1):93-96,100.

[2]肖希明.信息资源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1-22.

[3]William YArms.数字图书馆概论[M].施伯乐,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1.

[4]顾犇.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方针[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1):40-44.

[5]申晓娟,等.《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38-46.

[6] Digitisation Strategy2008-2011[EB/OL].[2012-11-15].http://www.bl.uk/aboutus/stratpolprog/digi/digitisation/digistrategy/index.html.

[7]杨祖逵.新公共服务理念下的图书馆功能重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2):11-12.

[8]文正芳.试论当代图书馆的“十大”功能[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0(3):22-24.

[9]陈德芳.关于区域数字资源可持续存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2):104-106.

[10]陈丽琨.重视图书馆的保存职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128-129.

[11]郭海明.社会公平目标下的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 [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4):8-10,81.

[12]刘家真.缴存本制度的扩展与电子出版物的采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51-54.

[13]British Library international survey on E-Legal Deposit2011Summaryof findings[EB/OL].[2012-11-09].http://cdnl.info/2011/pdf/e_2Dlegaldeposit_20survey_20CDNL_20Slides_20Aug%20%5BCompatibility%20Mode%5D.pdf.

[14]吴有梅.论机构知识库建设中的呈缴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33-39.

[15]李富玲,卢振波.数字图书馆联盟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11-15.

猜你喜欢

职能数字图书馆
职能与功能
图书馆
答数字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数字看G20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