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及其族际整合功能

2014-02-12陈华森

探索 2014年4期
关键词:族际主体民族

陈华森,李 波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根据阿尔蒙德和维巴的研究,政治文化是指“特殊的政治取向,即对政治系统和系统各个部分的态度,以及对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态度。”[1](14)在另一部著作中,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把“个人对政治对象的态度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认识的、感情的和评价的”[2](27)。既然政治文化体现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政治主体是否具有对政治和谐的认知和信仰,是否认同和支持现存政治体系,是否以和谐为导向进行政治评价,就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是否具有和谐政治文化,对于一个多民族政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和谐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有学者在讨论政治文化类型时论及“和谐政治文化”或“政治文化和谐”问题,分为“不完整的政治文化”和“整合的政治文化”[3](39,41-42),或“冲突性政治文化”和“协调型政治文化”[4](119,120),或“整合的民族政治文化”和“分裂的民族政治文化”[5](207)。有学者认为和谐政治文化的“和谐”与“协调”同义,是“矛盾”、“冲突”、“纷争”的反面,其本质是“认可与同意”[6]。对于和谐政治文化的内涵,有学者从政治文化系统内部要素关系的角度,认为和谐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有序的状态,是一种在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中的统一的和谐相处状态”[7];或者从政治文化系统间关系角度认为是“主流政治文化与亚政治文化以及亚政治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状态[8];或者从政治文化发展角度认为是“主流政治文化吸收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精华并整合外来异质政治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参与政治文化占主导并与地区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和谐共存”的状态[9]。

从当前成果来看,相关研究没有明确辨析“政治文化和谐”和“和谐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和谐”和“和谐政治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政治文化和谐”的主体是“政治文化”,强调不同政治文化间的“和谐”。而“和谐政治文化”的内核是“以和谐为价值导向的政治文化”。前者所指政治文化为复数,后者则为单数;前者强调不同类型政治文化间的和谐关系,后者强调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等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和谐。本文认为,和谐政治文化即同一政治体系中的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关系和谐、政治行为和谐、政治体系和谐与政治发展和谐的认知和认可,以及对促进政治和谐的政治规则的认同。当我们在考察同一政治系统内部是否以和谐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的基本价值尺度时,使用的就是和谐政治文化概念。和谐政治文化的本质即和谐。因此,和谐政治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对政治和谐的认知和信仰、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以和谐为导向的政治评价。

(一)对政治和谐的认知和信仰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认知,即对国家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认识和辨识。”[4](104)政治环境影响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的认知。人们通过政治实践和政治生活体验,根据历史上形成的知识和经验,以推理、判断、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对政治生活加以认知,形成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取向,进而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政治思想和体系。这种体系一旦确立,并辅之政治精英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就会形成政治信仰,成为政治行为的导向性意识形态。

政治生活中,社会成员间通过互动、学习、交往,掌握政治知识,习得政治规范,获得政治技能,形成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并经过政治社会化转化为政治信仰。在和谐政治文化的导引下,不同政治主体对政治和谐具有明确的认知,深知政治和谐的积极效应和正价值,以政治和谐为政治信仰。这种政治信仰一旦形成,将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指导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朝着政治和谐的目标前进。这将助推多民族政治体系的族际整合,提升族际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层次和水平,促进民族国家一体化。

(二)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

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10](184)。政治主体通过政治权力实现其利益和权利而按一定的规则结合成政治组织。政治体系是人们整合利益诉求,运用政治权力实现政治权利的平台。基于对政治生活的感受、认知和道德习俗规范,人们对政治体系、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的心理反映和思想积淀,就是政治文化。它影响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和谐政治文化是对政治和谐具有明确政治认知和信仰的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如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政策认同、执政党认同、政治过程有序化和制度化等。和谐政治文化环境下,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威具有深厚的政治情感和高度的政治评价;不同族群对政治和谐的认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政治体系表现出建设性的支持。因此,当和谐政治文化主导下的政治主体对现存政治秩序持批评意见时,会以建设性的、制度化的方式予以表达,而不会以颠覆现存政治体系为目的。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族群是政治参与的基本政治主体。冲突型政治文化下族际间的内耗会不断抵消各民族社群的力量,削弱国家政治整合能力。因此,和谐政治文化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整合和国家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以和谐为导向的政治评价

政治评价是对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等的价值衡量和评价。政治评价以一定的政治价值指标为尺度,与某一国家、地区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观念、政治理想信念等密切相关。政治生活中的政治主体总是根据一定的准则来衡量自己和他人的政治认知、政治行为、政治动机和政治取向的,人们“以一定的政治思想观点和政治理想、信念来评判政治。同时,人们也以一定的政治评价标准来决定自己的政治行为的选择”[4](106)。由于政治生活内部环境的一致性以及政治生活环境间和历史时空的差异性,政治价值观呈现出传承性、一致性和差异性。某一政治文化影响下的政治成员因此总体上表现出政治价值观的一致性。政治价值观影响政治主体的政治信念、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人们在长期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政治价值观,成为政治评价、政治行为的标准,通过政治道德、政治习俗、政治行为等表现出来。

和谐政治文化产生于社会成员人格平等的社会历史情境或社会成员对人格平等的现实追求,以人们对政治和谐的认知和信仰、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为基础,因此自然会产生以和谐为导向的政治评价。以和谐为导向的政治评价反过来又会引领社会思潮、影响政治决策、规范政治制度、引导政治行为。

1945年7月,黄炎培等5名国民参议员应邀访问延安。访问结束后,黄炎培临行前感慨其60余年亲眼所见的兴亡周期律,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1]“民主”要求政府和社会、官和民之间的组织、个人政治平等、人格平等和政治和谐,要构建的就是和谐政治文化。和谐政治文化还要求阶层和谐、族际和谐,以和谐为政治价值导向,以和谐为政治绩效和政治关系构建的政治评价标准,构建横向和谐和纵向和谐交错的政治关系。

二、和谐政治文化的族际整合功能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5个自治区和其他几个多民族省在全国比较中总体上都处于发展劣势”,显示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也反映了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所面临的艰巨任务”[12]。以对政治和谐的认知和信仰、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以和谐为导向的政治评价为基础的和谐政治文化的生成、巩固和维续,能在国家民族政治发展过程中,促进民族政策价值导向的确立,促进民族意识整合、族际利益整合和族际政治过程整合,推进族际整合的进程。

(一)促进民族政策价值导向的确立

民族政策是国家公共权力部门为实现族际整合和国家整合而制定实施的政策。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族际关系是否和谐以及族际和谐关系是否巩固,关系到民族国家关系是否一体以及一体化的程度。在民族政策制订过程中,价值导向是关键。民族政策的价值导向解决的是族际间、民族与国家间为什么整合,朝着什么方向整合的问题。以促进族际整合为导向的民族政策,能更好地化解族际矛盾,更好地促进族际合作、族际交往和民族国家一体化进程。以和谐为导向的民族政策制订主体和参与主体,会将和谐理念体现到民族政策中,使其成为促进族际整合和国家一体的政策。

历史已经证明,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公共政策已经对族际整合和民族国家整合产生了积极影响。不过有学者认为,现行民族政策“在解决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不发展或发展程度低情况下的民族问题方面是有效的,但对于解决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起来以后的民族问题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难以继续发挥族际政治整合功能。”[13](184,185)以对政治和谐的认知和信仰、以和谐为价值导向的和谐政治文化的倡导、构建和强化,一方面可以确立民族政策的族际整合和国家整合导向,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少数民族帮扶政策实施的同时引起汉族的怨恨、对某一少数民族帮扶政策的实施引起其他民族的怨恨、民族政策的实施导致族际怨恨和国家认同度降低的现象,从而有利于巩固中央的政治权威,更好地以国家统筹和中央宏观调控促进族际整合。

(二)促进民族意识整合

政治文化是一种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一旦形成,便会反过来影响政治体系的建构、政治过程的运行和公共政策的制订与实行,“对于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又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10](307)。民族政治行为是民族政治文化的现实体现,是民族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外化。从民族政治体系建构、族际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产生的和谐政治文化,会反作用于民族成员和谐政治观念的形成、制度化政治行为的践行。和谐政治文化主导的民族意识,体现为族际政治体系和谐、族际政治过程有序化和制度化、民族政策和制度支持。

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的影响,“尽管中国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制度,实现了各个民族政治上的平等,但各个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不平等依然存在;中国的各个民族关系总体上是融洽的,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及社会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民族关系中的不和谐、不团结因素依然存在;中国的不同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共同繁荣,但不同民族繁荣发展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别,甚至这种差别还在加大……上述这些因素在西部大开发以后大量涌现出来,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族际关系,进而影响着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巩固”[14]。另外,由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对“如何保护差异和多样性、协调差异集团之间的分歧、建构和谐的族际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15]。在民族差别日益彰显、民族意识日益强化的背景下,强化对政治和谐的认知和信仰、以和谐为导向的政治评价的和谐政治文化,可以更好地整合以差异性为特征的民族意识,更有效地形成族际共识。

(三)促进族际利益整合

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体现,是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的政治整合功能。它是“人们有效地聚合政治利益要求,形成和运用政治权力,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方式和工具”[10](233)。政治主体以其对政治生活的认知和价值判断影响其政治行为。“在比较完整和清晰地掌握了外部政治对象的特性,有效地形成了对它的政治价值评价之后,个体对自己参与的政治行为有较为坚定的方向感”[16](155)。对政治和谐有明确认知和信仰的政治主体,会将“和谐”这一价值追求贯穿于其族际交往过程的始终。

由于历史交往的积淀和现代社会流动性的推动,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交融的族际关系。西班牙以三个民族为基础建立自治共同体、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由自治民族和非自治民族构成就是如此。有学者甚至将这种区域自治格局称为“民族共治”[17](263)。多民族政治体系的重要政治任务是整合不同民族的利益诉求,促进政治体系和谐。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其基本目标是要构建一个能有效实现族际利益整合的和谐政治文化,实现族际认同和各民族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谐政治文化的熏陶、内化和影响,可以整合各民族的利益诉求,形成和强化超越各民族利益之上的共同利益——族际利益、区域利益和国家利益,促进和谐政治体系的生成、巩固和维续。

(四)促进族际政治过程整合

政治过程中的政治行为是政治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政治文化在政治主体“心理或精神层面上的反映或表现”,是政治主体“政治行为的深层表现或内在的根据”[16](152)。内化于心理和思想观念中的和谐政治文化,会引导族际政治主体政治过程中的政治行为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李普塞特曾经指出,“所有的复杂社会都是以内部高度的紧张和冲突为特征的,所以制度和价值观一致对这些社会的生存来说是必要的条件。因此,探讨政治制度或社会制度必须涉及冲突 与 一致。”[18](1)多民族国家社会和政治过程的复杂性随着民族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族际互动中的族际政治整合因此常常面临严峻挑战,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族际冲突,最为要害的就是民族分离主义”[13](81)。各民族在族际交往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差异性的民族利益矛盾影响族际整合,甚至危及国家稳定和统一。通过民族政策整合、民族意识整合、族际利益整合寻求政治一致性,对于化解族际冲突,促进族际整合和国家整合,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这一切都要贯穿于政治过程来实现。和谐政治文化以政治和谐为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强调政治主体对政治和谐的认知和信仰、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引导政治过程和谐。在多民族政治体系中,和谐政治文化可以引导各民族生成和维续政治和谐理念,养成族际利益诉求合理化、族际政治言论理性化、族际政治行为制度化的习惯,化解族际冲突,实现族际政治过程整合。

和谐政治文化源于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的感受、体认、向往和追求,能指引各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朝着族际和谐的方向发展。多民族国家要大力倡导、努力构建、不断维续和谐政治文化,将和谐政治文化内化于族际政治过程中,不断推进族际整合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美]阿尔蒙德(Almond,G.A.),维巴(Verba,S.).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3]高洪涛.政治文化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4]姜涌.政治文化简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5]周平.民族政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谢韶光.和谐政治文化在现代和谐社会建构中的理论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9.

[7]宋艳兵,陶亚辉.和谐政治文化建设与政治稳定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7):32.

[8]陈德云.中国传统“和”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6:13-15,16-18.

[9]张恺.论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2):84.

[10]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孙怀山.直面“四个考验”防范“四个危险”[N].人民政协报,2011-08-03(C03).

[12]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J].民族研究,2005,(3):2.

[13]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14]常士訚.和谐理念与族际政治整合[J].政治学研究,2009,(4):106.

[15]王建娥.族际政治视野中的自治、共治和多元文化主义[J].民族研究,2009,(3):10.

[16]王卓君.文化视野中的政治系统——政治文化研究引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17]朱伦.民族共治——民族政治学的新命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8][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张华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族际主体民族
我们的民族
云南藏区流动人口族际结构性差异现状分析——基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的问卷调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基于族际互动的甘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基础考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越多接触就越愿意接触?取决于效价与效能*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