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的民族思想

2014-02-12唐志君

探索 2014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发展

唐志君

(中南民族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有关民族问题的系列活动和讲话中,就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发展稳定的重要性,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民族地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跨越式发展,保障及改善民生,增进民族团结,党的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等问题做了重要论述和指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富有中国特色的关于民族问题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处理民族事务、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

一、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事关大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的指导和保障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产生。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强调:民族地区发展稳定,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1]。

(一)民族地区发展稳定事关少数民族群众利益的实现和民族团结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各族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中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但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相互间的差异,少数民族多在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会形成新的累积性不平等,引起民族成员之间及民族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大局。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发展与稳定本身又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然会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困难、干扰、阻力,甚至是破坏。唯有在发展和稳定有机统一的条件下,才能不断满足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调整利益格局,化解利益矛盾,促进民族团结及社会和谐稳定。

(二)民族地区发展稳定事关国家现代化总进程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的目标。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规律,任何民族国家终将要从传统走向现代。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民财富的增长主要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化带动,其内涵包括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观念现代化及生活方式现代化等。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可推断,中国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因此,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政治文明程度,发展先进的民族文化,加快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民族综合素质,将有助于推进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有利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三)民族地区发展稳定事关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一方面,民族是国家的构成单元,各民族的发展状况,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影响国家的统一、稳定、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政治一体化国家又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国家凭借其外交和国防力量,保证各民族的安全,通过公权机关的强制力维护公共秩序,通过法律、规章、政策、制度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民族与国家间这种相互依存、不可剥离的关系决定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族内族际关系和谐,各族人民都能把爱家园、爱本民族与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统一起来,这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根基。同时,国家会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民族工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各族群众的桥梁,是践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及民族法律法规的途径,更是解决民族事务和民族问题,实现各族群众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直接手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2]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三层涵义。

(一)民族工作要立足基本国情

国情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方面情况的总和。当前,民族工作面对的基本国情是,占总人口8.49%的少数民族,居住在64%的地域上,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及综合竞争力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做到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互利互惠,把握住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是民族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民族工作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在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前提下,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民族地区政治文明程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发展和繁荣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

(二)民族工作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更是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民族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国家规划指导下,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确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为保持民族经济发展的持久活力,民族工作还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改革中谋生存,在改革中促发展,在改革中生活力,在改革中保稳定。

(三)民族工作要围绕国家建设总体布局

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党的十八大部署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民族工作的对象虽是民族区域社会,但同样涉及国家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围绕国家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民族工作应处理好五个方面建设的关系,即:通过生态补偿、生态维护和生态重建,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强化政府服务市场主体的职能,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为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民族自治权的充分行使,民族法律体系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构建,为各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民族团结和谐价值观的确立,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传承,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精神智力支持和不竭的创造活力;通过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的创新,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支撑平台。

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增强“四个认同”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是符合国情,深得民心,富有成效的。针对新形势下民族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和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3]。

(一)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要求

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第一,要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信守民族无优劣贵贱之分,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特权,以“差别但平等原则”抵偿历史上形成的不平等,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第二,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完善民族法律体系,创新自治组织形式,优化民族共同体内生结构,建立长效的外部扶持机制,营造和谐的族内族际关系,构建自治权运行的监督体系,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实现。第三,要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通过财政、投资、金融、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有效支持,逐渐形成内生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要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通过加大各级各类院校的培养力度,与发达地区干部交流轮岗等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综合素质。在德才兼备的前提下,优先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五,要尊重少数民族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礼仪等方面的特点和风俗习惯,保护合法的宗教信仰及宗教活动。第六,要保护少数民族名胜古迹、珍贵文物、生产技术、民间工艺、语言文字、民俗习性、文学艺术、传统体育、医药卫生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先进少数民族文化。第七,要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并使之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二)不断增强“四个认同”

在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客观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张力。因此,构建民族国家认同便成为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中国,由于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社会成员在对本民族和本国的语言、文化、历史传统、社会制度、伦理规范、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国家主权、民族身份及本国公民身份的认可和接受上,总体呈现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扰,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思想和暴力恐怖活动的破坏,在一些民族地区,特别是跨境民族中出现了以宗教为依托,与族际政治文化整合逆向的民族意识。虽属局部个别现象,但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要通过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切实感受到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在共同发展中体悟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善互助、患难与共的温暖,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享受到社会安定及生活的富裕、幸福和美好,从而把热爱本民族的感情与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华文化、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情融为一体,形成中华民族无坚不摧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科学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出发点和目的,以人为依靠,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实际出发,强调要“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民族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2];“要紧密结合改善民生推动发展”[3];“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3];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关键在党[3]。

(一)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

民生即百姓的基本生计,包括基本生存需要、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基本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状况。具体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内容,主要涉及群众的基本生活,教育、就业、住房、公共卫生、社会救助、养老保险以及由交通、通讯、水、电、气、路等构成的基础设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要紧紧围绕民生。第一,“政策要围绕合民意、惠民生来制定”[3],关切并积极回应群众的诉求,以百姓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千方百计解决困难群众的的基本生活问题。第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软实力和内生力。第四,加快民族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第五,改善就业状况,均衡配置公共资源,完善医疗、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民族地区发展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的同时还指出,发展要“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3]。这就意味着,形象工程不是发展的标志,不管谁投资,谁经营,都不能以牺牲民族地区的长远和根本利益为代价,而是要以增加当地群众就业、收入及保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还需重视成果的公平分配,实现在发展中惠民生,在发展中不断增进团结。

(二)发展的关键在党

党的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坚强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从实际出发,提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党,发挥党的关键作用需要做好3件事。第一,建设一支政治上坚强有力、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是发挥党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领导作用的根本依靠,建设这样一支队伍,需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正确的选拔任用标准,合理的配备机制以及有利于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成长、稳定的环境和政策。第二,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体系。基层组织包括设在城镇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及村的党组织、居委会、村委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连等组织。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直接纽带,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体系和联动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服务功能,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建立管用的群众工作机制。民族地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当地群众,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当前,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抓手,建立管用的群众工作机制,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谋实利,以赢得民心,凝聚发展力量。

五、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友好交往、平等交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联合奋斗。坚持民族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及国家的最高利益之所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1],“要把民族团结紧紧抓在手上,坚持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3],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1]。

(一)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

现今的中国是56个民族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的。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相互依存,形成既具个性,又有多层次共性的“多元一体格局”,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体。纵观历史,统一是主流,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祖国观,需要对各族人民进行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及爱国主义教育,使各族人民认识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愿望;尊重各民族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及统一的祖国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及生存发展依托的事实;懂得民族团结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明白爱祖国和爱本民族的一致性;坚信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会有幸福美好的明天。事实上,民族观与祖国观是紧密相连的。要培育正确的民族观,必须“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特权、民族歧视和民族偏见;深刻认识民族差异、民族问题长期存在与民族间一致性不断增加的民族关系二重性特征,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二)加强和创新民族团结工作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但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及严峻挑战,加强和创新民族团结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1]当前,加强和创新民族团结工作,首先要抓好“双语”教育这一基础工程,使少数民族成员具备获得先进科学、文化、技术、思想、观念的工具,不断扩大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感情,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其次,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通过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典型示范,实现以点带面。再次,要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各族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复次,要从民族发展的规律及趋势着眼,推动建立民族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认知、组织、关系等深层嵌合的共生性社会结构,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严厉打击“三股势力”

社会治理问题,是在政府管理有限,公众参与诉求增强,市场化、信息化、社会领域分立以及一些社会性问题出现国际化趋势的背景下提出的。针对“三股势力”造成的危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手段,“把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大力提高群防群治预警能力,筑起铜墙铁壁、构建天罗地网”[1]。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的内涵,概括来说就是治理主体多元化、社会责任承担公共化、管理过程互动化、管理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质是实现社会活力与社会和谐的统一、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在发展中保持稳定和在稳定中推动发展的统一。针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当前的实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是保障和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增强民族地区发展活力,提高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基本任务是反映少数民族群众诉求,协调民族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民族矛盾,解决民族问题。主要内容是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具体要求和措施是合作治理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制度、平等制度、协商制度、责任制度、公开制度、回应制度,体现社会治理的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公正性和合法性。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创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必须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事关民族地区发展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突出问题。

(二)严厉打击“三股势力”

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反社会、反人类的极端邪恶势力,三者合为一体,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将原初的宗教信仰引入宗教极端思想的歧途,鼓噪民族分裂,实施暴力恐怖活动,给民众的身心及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期间,曾寄语宗教界人士,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宗教极端思想,通过科学解经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正确理解宗教教义”[3]。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又提出了“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1]的原则。为彻底清除宗教极端思想,党和政府在继续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同时,应大力进行科学和无神论的宣传和普及,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宗教界人士挖掘宗教中的积极因素,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发。对各种以宗教之名行分裂暴恐之实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先发制敌,以震慑敌人、鼓舞人民”[1]。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全民参与,全面防控,网络安全监管,法制宣传教育,专项打击行动,有效遏制恐怖活动频发和蔓延。

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任何民族要生存、繁衍和发展,必须要有情感寄托、精神支撑和心灵归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民族共同营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和弘扬的文化、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总和,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身处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现时代,面对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的激烈交锋及挑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尤为重要。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学习

关于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用先进思想和真善美的言行占领宣传舆论阵地”[3]。在各族群众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任何社会都存在共同利益,因此,就有其成员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理想,是维系国家稳定统一的纽带、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力量、引领社会前进的旗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学习,对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学习,要发挥教育这一主阵地及各级各类学校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家庭、社区、单位、社会团体和组织,运用多样化并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和培育,使其进入头脑、融入灵魂、化为行动。引导少数民族成员自觉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恪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把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融为一体,为民族发展和国家富强尽到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结构中,蕴藏着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追求。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引领和整合多元民族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旗帜、纽带和力量。基于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要达成举国共识,淬炼兴国之魂,以凝聚强国之力,重要的途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坐标,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资源,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准绳,贯穿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普及教育中,使广大群众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宗旨,指导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改变民族文化与主流价值观脱节的现象,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精神生活的品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宗教文化和习俗文化中,使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时代新风尚合拍。在各族人民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

[2]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N].人民日报,2014-03-05.

[3]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强调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01.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发展
我们的民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