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解析
——以首都大学生践行“北京精神”实效为例

2014-02-03罗友晖张雪原沈自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北京精神政治

罗友晖,张雪原,沈自友

(1.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100191;2.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1301)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解析
——以首都大学生践行“北京精神”实效为例

罗友晖1,张雪原1,沈自友2

(1.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100191;2.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1301)

探求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首都大学生关于践行“北京精神”为实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分析“北京精神”宣传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原因。践行“北京精神”,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各级政府要以实践行动推动“北京精神”的传播,高校要从文化渗透的深度加强“北京精神”教育,大学生要按德才兼备的要求践行“北京精神”。

首都大学生;“北京精神”;价值观;教育

在中国社会的快速变革与全球化的影响下,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念多元化现象突出,主导价值缺失现象日益凸显,深刻影响着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均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性意义。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意义重大[1]。如何有效地开展价值观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首都高校大学生学习、践行“北京精神”的实例研究为基点,探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首都高校大学生践行“北京精神”现状

课题组于2012年7月至8月对北京大学、北方工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六所高校进行随机抽样调研。结果表明:首都大学生对于“北京精神”的认知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的认知;对“北京精神”的认同度虽然较高,但这种认同并不是建立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仍然是一种感性的认同;认为“北京精神”是重要的,但表现出一种跟自身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态度,缺乏内化为行动的文化自觉和理性选择[2]。

二、首都高校大学生践行“北京精神”现状的原因探析

“北京精神”在首都高校大学生中的教育践行现状原因探析可以从宏观的社会背景、中观的学校教育导向、微观的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三个维度进行解释。

(一)宏观层面:社会变迁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从社会发展层面上看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从经济形态上看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发展方式上看是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而这些转变又同时被置于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各种文化思潮交融交锋、各种矛盾冲突凸显,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3],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社会同质性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同质整合关系受到冲击,社会处于变动和多元重组的状态[4]。大学生也存在认同、参与、信仰等方面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判断,对“北京精神”的认知主动性、认同及践行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政府层面看,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也是社会规则的制定者,要增强群众对“北京精神”的认知认同,除了政府在宣传上要到位,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调研结果显示,认为“北京精神”会流于形式的占被调查者的30.4%,这从另一个层面表明大学生对于政府的不信任,这也导致了一些学生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跟自己无关。因此,只有让老百姓感受到政府践行“北京精神”给自身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上行下效,北京市民、首都大学生对“北京精神”才会有更深刻的认同感并自觉践行,提出“北京精神”的政府其表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观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导致践行“北京精神”懈怠

大学对于“北京精神”在青年中传承普及方面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给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极大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与学生更好地沟通,就得学会用大学生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们对话。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对“北京精神”在学习践行上动力不足。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高校对于“北京精神”的宣传、引导没有形成体系,主题活动较为分散,如摄影比赛、知识竞赛等,对于学生影响较小,并没有触及到“北京精神”的实质认知,覆盖面也较小,被调查访谈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没有参加过相关的活动。这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会对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而活动设计本身也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从高校层面来讲,很多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和引导工作没有到位,且过于形式化和浅层化,无法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自身角色对于践行“北京精神”的意义所在,这是导致大学生对于“北京精神”认知认同处于浅层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微观层面:大学生对“北京精神”的认知存在差异性

调查发现大学生所学专业、所在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因素对“北京精神”认知认同有较大影响。专业的影响方面主要体现是文科的学生在“北京精神”认知层面较之理科学生深刻,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对“北京精神”关注度较高,学生干部对“北京精神”更为关注,除了外部影响因素,大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也会对“北京精神”认知认同产生影响[2]。

对“北京精神”的理解与认同中,每个学生对自己所认同的表述语都能给出合理的理由,比如有的学生更认同“爱国”,原因是在首都学习生活,感受到北京的发展,对于爱国有更深刻的体会;有的学生更认同“创新”,则是从科教兴国的角度来思考的,作为大学生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有的学生更认同“包容”,原因是意识到“包容”对其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有的学生更认同“厚德”,原因是道德是不受法律约束的,是人内心处事的尺度,在每个人心中德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只有厚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对于表述语认知认同的差异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的差异,如自身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所学知识背景等,对于不同表述语的认同并不存在太显著的差异。访谈的结果是对“爱国”、“厚德”认同的人更多一些,大学生对“北京精神”并没有太多的深入思考,被访谈者普遍认为“北京精神”与自己关系不大,这是值得重视的,在宣传教育引导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此外,大学生自身关注点呈现多元化特征,相对于大学生的兴趣点而言,“北京精神”自身缺少吸引力,更多学生认为仅仅是口号,与自身成长关系不大;另一方面因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大学生更多的是应付学业及为提高就业力积累资本,如考证、实习等,而对于精神层面的关注度会降低,更加关注自身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如果将“北京精神”的宣传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运动式的教育,必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三、提高首都大学生“北京精神”践行度的路径选择

“知-信-行”的认知模式提示思想教育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激进的“一过式”的手段都不能让人们有科学的认同。只有多种措施结合,相辅相成,层层推进认知水平,提高认同度,方能促进实践行为。

(一)各级政府要以实践行动推动“北京精神”的传播

“北京精神”是北京人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北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的提出,是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北京精神”的提出者,政府部门应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践行“北京精神”,“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对于“北京精神”的践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发挥是核心,政府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为市民作出表率,营造正面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问题要设法解决并给老百姓一个令人信服的答复。正如资深媒体人中岛在博客中所言,“北京精神,仅仅有市民的积极参与,只能是少半个的北京精神,多半个北京精神实际上是政府的管理、疏导的责任参与,这样才能够体现完整的北京精神。”[5]

(二)高校要从文化渗透的深度加强“北京精神”教育

1.将“北京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是青年学生道德品质、行为规范逐步养成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北京精神”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北京精神”的提出也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弘扬、践行“北京精神”,要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要把“北京精神”转化为大学生行为规范,融入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之中,为广大青年学生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宣传、学习、践行“北京精神”的生力军。“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只有将大学生追求卓越的意愿和践行“北京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成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积极接受文化认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养成良好习惯,提高道德素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北京精神”宣传教育形式。主题教育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使用、极具活力的教育形式,往往依托某一确定的主题、在一定时间段内开展一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北京精神”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促进大学生对“北京精神”认知认同的有效途径。首都高校学习“北京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仪式上确定了“践行‘北京精神’争做时代先锋”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要求按照“一条主线、两个平台、三类活动、四项成果”进行开展。高校应切实做好主题教育活动,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活动平台,能够为大学生践行“北京精神”实效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支撑,拓宽“北京精神”认知的思维广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是弘扬“北京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支撑点。“北京精神”并非空泛的概括,而是具有丰厚内涵、系统理论支撑的高度凝练的思想精华,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北京精神”的深刻内涵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有利于通过北京历史文化的鲜活事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更有助于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框架增强理解认识“北京精神”的思维广度。

(三)大学生要按德才兼备的要求践行“北京精神”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居首位,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主力军,其“德”关乎国家未来命运。作为大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明确积极学习践行“北京精神”的价值所在,把它作为成长成才的首要因素,融入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内化为自觉和行为习惯;二是积极地学习“北京精神”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深入思考,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做好学业和职业规划,以大学生的角色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三是积极参加社会、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体验式、情景式的教育,形成对“北京精神”更深层次的认知,进而内化为行动自觉,促进全面发展。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社会信仰的重建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必然面对的命题。提升大学生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严肃课题。“北京精神”的教育与践行是众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次实践行为,其经验也可推广到相应实践中。

[1]吴宏韬.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14.

[2]沈自友.首都大学生对“北京精神”认知认同的实证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3,(10):75-77.

[3]王妍.社会转型期中日青年价值观比较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2010:44.

[4]沈自友.从认知到认同——首都大学生践行“北京精神”的三个阶段[J].法制与社会,2013,(18):181-182.

[5]中岛.需要北京精神,更需要政府责任,http:// blog.sina.com.cn/s/blog_48ddc70c0102e85f.html

[责任编辑:寸言]

本刊启事

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并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本刊上述声明。凡不同意入编的作者,请在投稿时声明。

本刊编辑部

2014年11月15日

On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Core Valu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Beijing Spirit”

LUO Youhui,ZHANG Xueyuan,SHEN Ziyou
(1.Medical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2.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22,China)

It is essential to find an effective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Based on the case of“Beijing Spirit”practice of capital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from the macroscopic,mid-gradational and microcosmic respectively,and provides some advices from“Beijing Spirit”stakeholders-government,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capital university students;Beijing spiri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673-2375(2014) 06-0096-04

2014-10-15

罗友晖(1982—),女,管理学博士研究生,讲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资助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

工作与研究;张雪原,(1981—),女,法学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文秘科副主任,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沈自友(1980—),男,管理学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精神”融入首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研究(编号:12KDC03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北京精神政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