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lizarov技术矫治创伤后僵硬肘效果观察

2014-01-24颜晶晶孙锦波王本琰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年14期
关键词:矫形上臂牵拉

颜晶晶 陈 春 孙锦波 王本琰

(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562400)

Ilizarov技术矫治创伤后僵硬肘效果观察

颜晶晶 陈 春 孙锦波 王本琰

(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562400)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后僵硬肘的疗效。方法 收集12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应用Ilizarov技术对患者僵硬肘关节进行手术治疗,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肘关节最大屈曲度从术前的55.5°改善为术后的101.6°;平均最大伸直度由术前的40.4°改善为术后的10.6°;Mayo评分从术前的48.5分改善为术后的80.5分;所有僵硬肘均获得满意的外形和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良好,患者满意。结论 Ilizarov技术能有效改善僵硬肘关节的活动功能,具有微创、简单操作、安全性佳、早期活动的优点,疗效满意。

僵硬肘;Ilizarov技术;关节活动度

青少年肘关节创伤是一种复杂的损伤,往往同时合并骨关节、韧带及肌肉组织的损伤,治疗上强调牢固固定,确保早期功能锻炼。而该部位解剖和病理的特殊性,往往难以做到牢固固定,进行积极有效的早期功能锻炼。骨折后的长期固定、关节囊的挛缩、异位骨化及患者经济、依从性等因素均易导致僵硬肘的发生[1]。2013年1月—2013年11月,对12例创伤后僵硬肘的患者行Ilizarov技术矫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l0~28岁,平均22岁。均为单侧发病,肱骨远端骨折为最多见原始创伤。

1.2 术前准备 患肢正侧位X线及肘关节三维CT重建,明确原始损伤情况。术前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挑选适配的外固定矫形器组件,按个体特征组装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2]。牵伸器主要包括:①上臂,由1个2/3环及1个全环组成,两环之间可由3~4根螺纹杆相连;②前臂,尺骨近端2/3环与尺桡骨远端的全环组成,2个环之间由3根螺纹杆相连;③肘关节,为2根带铰链关节的螺杆组成,跨肘关节安装2根带弹簧的牵伸杆。

1.3 手术方法 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臂丛阻滞麻醉,若术前CT显示有骨赘影响关节活动者,则需在止血带下,选用肘内侧或外侧切口,从内侧或外侧肌间隙进入显露肘关节,进行骨赘切除,同时可松解粘连带。若无骨赘影响,则确定肘关节旋转中心,并以此为Ilizarov外支架的活动轴,采用Ilizarov技术,肘关节旋转中心自内向外钻入1枚1.5 mm克氏针,套入关节轴,确定上臂及前臂2/3环及全环界面,将上臂、前臂始终置于环的中央且垂直于环平面。先将上臂近端的2/3环置于上臂外侧,钻入2枚3 mm螺纹半针固定,上臂远端的全环用直径为2 mm的克氏针交叉穿过肱骨下段固定。前臂近端2/3环用2 mm的克氏针交叉穿过尺骨上段固定,前臂远端全环用1枚2 mm全针横行贯穿尺桡骨下段固定,穿针过程中为最大限度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均采用安全参考通道技术[3]。上臂近端及前臂远端跨肘关节安装2根带弹簧的牵伸杆。调节肘关节为带铰链关节的螺杆适当撑开关节间隙5~10 mm。乙醇纱布包扎针道。

1.4 术后处理 术后5~7 d,待患肢肿胀及疼痛缓解后开始转动牵伸杆上的螺母,给予持续缓慢的牵拉,逐渐矫正僵硬肘畸形。可先矫正伸直受限,再矫正屈曲受限。牵伸矫形的速度根据患者的疼痛及血管神经的反应而定,原则为无痛牵拉并且肢体远端的感觉与血液循环正常。如果出现明显疼痛、肢体远端麻木、冰凉或动脉搏动消失等情况则暂停牵拉,甚至可反方向调整牵伸螺母,观察症状消失3~4 d后继续缓慢牵伸。我们通常以1~2 mm/d的速度,分3~4次完成。牵伸过程中可让患肢远端手指功能锻炼。通过持续缓慢的牵伸逐渐矫正肘关节活动度,关节活动度接近或恢复正常活动度后,牵伸器3~4 mm/d的速率,分3~4次完成,快速屈伸肘关节2~3次。拆除矫形器后,参照北医三院康复医学中心《肘关节的康复功能练习》加强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夜间佩戴铰链式支具6~8周防止僵硬再发,患者定期复查。

2 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肘关节最大屈曲度从术前的55.5°改善为术后的101.6°;平均最大伸直度由术前的40.4°改善为术后的10.6°;Mayo评分从术前的48.5分改善为术后的80.5分;所有僵硬肘均获得满意的外形和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良好,患者满意。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该技术治疗肢体畸形取得满意疗效。我们应用Ilizarov技术矫治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疗效满意并得到如下感受:①手术关键步骤为确定旋转中心(牵伸器活动轴心)。僵硬肘关节的旋转中心与传统创伤肘关节的旋转中心不同,支架将僵硬肘关节间隙撑开5~10 mm后,肘关节间隙恢复正常,此时肘关节的旋转中心上移,肘关节撑开的间隙即为上移的标准[4]。②牵伸矫形按高频、小幅度为原则。以1~2 mm/d的速度,分3~4次完成。持续、缓慢的牵伸逐渐矫正肘关节的屈伸障碍,可有效避免皮肤、血管和神经损伤的发生,且牵伸矫形过程中疼痛轻微,甚至可达到无痛矫形。③术中安装牵伸器时,必须将上臂、前臂始终置于环的中央且垂直于环平面,克氏针垂直于肱骨、尺桡骨的矢状轴,防止牵拉时牵伸力不对称导致肘关节移位、切割皮肤等情况出现。上臂近端使用2/3环及螺纹半针,操作便利,可有效避免血管神经损伤。尺桡骨远端全针横穿,以防牵拉时针道渐扩大,针道口皮肤受压、撕裂、骨组织坏死及松针发生。④对于合并有骨赘影响关节活动者,则在止血带下,选用肘内侧或外侧切口,从内侧或外侧肌间隙进入显露肘关节,进行骨赘切除;同时可松解粘连带,术后将肘关节固定于最大屈曲或伸直位,逐渐调节牵伸杆,分次矫形,避免牵伸矫形困难,并可缩短术后牵拉时间。⑤外支架护理。纱布包裹针道并保持清洁,有针道反应(疼痛、红肿、渗液)情况可使用乙醇清洁针孔,保持其干燥。⑥早期功能锻练。麻醉清醒即开始主动锻炼手指功能,通过肌肉收缩运动可有效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

综上所述,Ilizarov技术能有效改善僵硬肘关节的活动功能,具有微创、简单操作、安全性佳、早期活动的优点,疗效满意。

[1] 李越,李志荣.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治疗[J].当代医学,2011,17(36):15-17.

[2] 秦泗河,郑学建,蔡刚,等.Ilizarov技术矫正足踝畸形的器械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8):566-568.

[3] Solomin, L.N.Ilizarov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1-89.

[4] 秦泗河,蔡刚,郑学建,等.肘关节牵伸成形术治疗外伤后屈肘挛缩畸形[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4(8):579-582.

1672-7185(2014)14-0037-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14.023

2014-03-13)

R68

A

猜你喜欢

矫形上臂牵拉
矫形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昆明医科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通过国际教育标准认证
儿童上臂罕见骨外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上臂整形术的研究进展
3个“15秒”缓解颈部不适
上臂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不同牵拉技术在预防运动损伤中对不同运动能力即时效应的研究进展
一种可调节的限制结构
主动分离式牵拉与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法牵拉对肩关节柔韧性影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