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各型眩晕的体会

2014-01-24孙海发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4期
关键词:石菖蒲葛根降压药

孙海发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医院急诊科,福建 漳州 363400)

眩晕病在现代医学中,常见有高血压病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颈椎病引起眩晕以及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低血糖贫血等疾病引起的眩晕,脑外伤反应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及精神性和药物性等的眩晕,其中最多见的是高血压病所致的眩晕、内耳性眩晕、颈源性眩晕和脑血管病性眩晕。

眩晕主要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因风、火、虚、瘀每多夹痰,所以眩晕辩证则偏于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而半夏白术天麻汤以二陈汤化湿祛痰,白术健脾和胃,天麻熄风定眩,半夏兼具降逆止吐之功。该方切中病机,用之临床,每获显效,在治疗过程中,结合辨病,加减用药更是有事半功倍之效。

1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钩藤、石决明治疗高血压病所致眩晕

高血压病在现代人群中以中老年人为主,目前现代医学主要以各类型降压药治疗为主,或单用,或连用多种降压药,服药日久易生耐药,致用药量逐渐加重或种类加多,甚至连用多种降压药血压仍控制不理想,而出现头晕、头痛症状,此类患者多体胖、痰湿较重,属痰湿蒙蔽清窍引起眩晕,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用钩藤、石决明、丹参治疗,对缓解症状,协助降低血压有较好的效果。钩藤甘微寒,归肺,心包经,息风止痉,清热平肝,又能平阳,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息风同时配合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丹参活血通络,与降压药合用,降压血压平稳且效果显著,事半功倍,可以减少降压药用量,降低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病案举例:患者男性,65岁,初诊,2013年5月8日,有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达205/110 mm Hg,长期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贝纳普利、丹参片,初始血压一般能保持在(130~150)/(80~90)mm Hg,但近2~3个月来血压控制不理想,时高时低,逐步有头昏,头重如蒙,面红,口苦,睡眠欠佳等症状出现,最近血压维持已达(170~185)/(105~110)mm Hg,增加“非洛地平”用量降压不理想,再增加“氢氯噻嗪”后血压有稍下降,但头晕口苦加重,于5月6日出现头晕目眩症状,伴恶心,欲呕,但未呕出,检查:血压170/105 mm Hg,神清合作,面红耳赤,形体肥胖,心(-),肺(-),眼球无水平振颤,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拟方:法半夏12 g,白术15 g,天麻12 g,茯苓15 g,蔓荆子12 g,钩藤,18g,石决明24 g,丹参18 g,石菖蒲12 g,大枣10枚,五剂水煎服,二诊,症状消失,血压140/90 mm Hg,减氢氯噻嗪,并减少非洛地平用量,血压仍稳定,续服1个月,血压一直保持正常,后改为粉剂吞服,随访1年,血压稳定,无类似发作。

2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泽泻、车前子、桂枝治疗内耳性眩晕

内耳性眩晕现代医学称“梅尼埃病”,是由耳迷路水肿导致的,临床表现以旋转性眩晕为主,同时多伴有耳鸣、耳闭症状,上呼吸道感染可诱发,检查多有眼球水平振颤,治疗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用泽泻、车前子、桂枝、野菊花,每获良效。

病案举例:患者女性,35岁,初诊,2013年11月2日。患者既往有鼻咽部恶性肿瘤,行放化疗术后1年余,曾有类似发作史,在我院五官科治疗,排除颈椎病、高血压等疾病,诊断为:①内耳性眩晕;②放化疗术后耳道积液,门诊输液:甘露醇、地塞米松注等能缓解,多次反复发作,2 h前就诊。诊见:体瘦、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查体生命体征正常,血压100/60 mm Hg,眼球有水平振颤,中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内耳性眩晕。拟方:法半夏12 g,白术15 g,天麻15 g,陈皮9 g,茯苓24 g,蔓荆子12 g,甘草6 g,泽泻30 g,车前草15 g,桂枝9 g,川芎12 g野菊花12 g,代赭石15 g,三付水煎服,症状痊愈。加丹参15 g十付续服,随访半年未复发。

3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桃仁、牡蛎治颈源性眩晕

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颈椎间盘蜕变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动脉供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以中老年多见,属中医的“眩晕”、“项强”、“颈肩痛”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麻木、酸痛、僵直、活动不利,手臂麻木及头晕、头痛、猝倒,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国内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分型主要有六型分别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及混合型,各型均有相应症状,而单纯的患者不多见,混合型患者占很大比例。笔者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葛根汤加减治疗混合型颈椎病(颈型及椎动脉型为主)取得较好疗效。方加用葛根、桃仁,生牡蛎。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可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现代药理研究,葛根能扩张血管,能较好缓解项紧症状,桃仁能行血中之气,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还能旁通络脉。牡蛎软坚散结,有效地舒缓经脉。用之于颈性眩晕,可取得更好良效。

病案举例:患者男性,60岁,初诊,2012年12月3日,近期颈部酸痛麻木1个月余,无特殊处理,就诊1 h前低头劳作时突然感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欲吐,神志清楚,但不敢活动,扶行入院,眼闭不敢视物,颈项强,不敢转动,诊见:舌苔厚腻微黄,脉滑。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血压130/80 mm Hg,无耳鸣,予卧床休息,西药对症支持治疗两天,症状稍好转,仍头晕、颈部酸痛。拟方:半夏9 g,白术15 g,茯苓15 g,甘草6 g,天麻15 g,陈皮12 g,石菖蒲9 g,葛根30 g,桃仁15 g,牡蛎20 g,菊花9 g,蔓荆子12 g。一付水煎服,12月4日,症状缓解,续服10剂,停止输液治疗,随访1年未复发。

4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全蝎、地龙、石菖蒲治疗脑血管病性眩晕

急性脑血管病指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基础上,突然产生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和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症状。属中医“中风”范畴。中风初期意识障碍应首要开窍醒神为主,及至后期意识清醒,患者头晕反复,行走不利,可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全蝎、地龙、石菖蒲后继治疗,金元医家朱丹溪早有“湿痰生热”治病说,本方在化痰熄风同时佐以全蝎、地龙化痰通络、熄风止痉。石菖蒲清热豁痰开窍醒神。疗效显著。

病案举例:患者男性,68岁,初诊,2013年5月10日,患者平素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不规则口服降压药,2个月余前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并头晕、呕吐就诊我院内科门诊,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在内科予西药治疗两周后右侧肢体无力有所好转出院,出院后反复头晕,头痛,1 h前就诊我科,症见头晕、乏力、面红、言语不利、舌质暗、苔黄厚腻、脉弦滑,查体:生命征平稳,血压140/95 mm Hg(口服降压药中),右侧肢体肌力3级。给予中药半夏12 g,白术15 g,茯苓25 g,甘草6 g,天麻15 g,陈皮12 g,石菖蒲15 g,全蝎3 g,地龙15 g,石菖蒲15 g,胆南星9 g,生大黄9 g(后下)。7剂后头晕明显好转,继服1个月右侧肢体肌力4级+,头晕基本缓解。随访1年未复发。

5 讨 论

本方在《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为治疗风痰眩晕的常用方剂。我们通过数年对眩晕病的治疗及临床观察发现,用辩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辩证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首先把具有相同病机的疾病,拟定一基本方(如本文痰浊上犯蒙蔽清窍为共同病机,拟定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本方),结合辨病(如内耳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紧扣病机,选择加减用药[2],这样有机结合的结果,最终是提高了疗效,较快地解除了患者的疾苦,这种形势的辨病与辩证结合可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做更广泛的探索。

[1] 乔振纲,韩冠先.实用中医痰病证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1.

[2] 张素珍.眩晕症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石菖蒲葛根降压药
降压药漏服了,怎么办?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XIONG Jibo’s medication experience in treating arthralgia syndrome through data mining
降压药您吃对了吗
茶可用来开发降压药
“再加两片降压药”等十六则
我向往石菖蒲 一样的人生
石菖蒲挥发油SFE-CO2萃取工艺的优化
心悸喝茉莉石菖蒲茶
均匀设计法优化葛根半仿生提取工艺
浅谈葛根在《伤寒论》中的“起阴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