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困扰实现平等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3-12-19吴灿新

党政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特权理想资本

吴灿新

当代中国困扰实现平等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吴灿新

在当代中国,要推进平等价值理想的实现,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对待实现平等价值理想的几大难题:等级特权、资本特权和市场特权。即,应当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特权与市场特权的双重性,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中国;等级特权;资本特权;市场特权;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平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价值理想,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价值理想,人类前赴后继,以无数的血与泪之代价推进社会平等进步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平等这一伟大价值理想实现之历史进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今现实中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仍然处于并将较长期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平等这一伟大价值理想的实现,还遭遇到种种难题与障碍。

一、平等的涵义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1.平等的涵义

平等的涵义历来众说纷纭,就最抽象与最一般的涵义来说,应当是“相同事项应相同处理,不同事项应不同处理”;换句话说,平等的实质就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应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

平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表现为许多类别。诸如按不同层面划分,平等有“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所谓“形式平等”,就是指不管各人在事实上存在差异,但在法律上均予以同等对待,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所谓“实质平等”则是指对于社会意义、经济意义上的弱者,被要求应给予更为优厚的保护,藉以保障他们与其他国民同等的自由与生存。〔1〕现代平等应当是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统一,是指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禁止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按内容来分,平等有“人格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和“机会平等”。“人格平等”就是做人的资格、位格上的平等。“权利平等”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利益的同等资格。“规则平等”就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机会平等”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其更好地生存发展的同等机会。〔2〕按领域分,平等有“经济平等”、“政治平等”、“文化平等”、“社会平等”等。按主体来分,平等有“国家平等”、“民族平等”、“公民平等”、“男女平等”等。

2.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事实上,关于平等的认识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不同的时代、社会、阶级等都有特定的平等观。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具有突出的科学性和强烈的阶级性,是人类平等价值理想的最高境界,是无产阶级追求人类解放的价值指引。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平等和所有的社会意识一样,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因为归根到底,它是历史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因此,在不同的时代、社会、阶级中,就有着不同的平等。“可见,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3〕

第二,平等应当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诸领域的实现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平等的核心是权利平等;因而平等不能停留于思想上和表面上,而应当表现于现实之中。就现实性社会关系而言,就人的共同特性而言,“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4〕。即作为公民和社会成员的人,在国家和社会中应当拥有与其身份相适应的平等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权利。

第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与阶级,真正的平等才能得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过去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础的是有限的生产力,受这种生产力所制约的、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生产,使得人们的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 (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 (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 (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到现在为止,社会一直是在对立的范围内发展的。”〔5〕私有制与不平等是一对孪生兄弟,同生共死;与私有制的产生所形成的阶级统治性是造成不平等的直接原因,因此,“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6〕只有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才会自行消失。

二、当代中国实现平等的几大难题

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历史使命已经终结的前提下建立的。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恰恰出现在“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极不发达的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其前身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在当代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仍然遭遇到实现真正平等的一系列难题。

1.等级特权

我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由于我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所以,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就必然落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肩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曾经大刀阔斧地进行反封建,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一方面由于我们对封建残余的深广影响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随着农村改革而重新恢复的小农经济为封建残余的死灰复燃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封建残余仍然不同程度地在中国大地上横行霸道。特别在政治领域,封建残余影响极大,等级特权兴风作浪。例如官员出巡,前呼后拥,警车开道,清理现场;官员退休,待遇照旧,公车公房,前警后卫;官本位猖獗,官僚主义泛滥,当官做老爷,甚至鱼肉乡里;本是工作上的上下级关系,却异化为人身的依附关系,由此造成任人唯亲、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等吏治腐败;等等。正如高兆明所说:“基于宗法等级的不平等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甚至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宗法等级不平等文化。这里不仅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世袭特权阶层,以及基于金钱权力联姻的权贵阶层,还存在着严格意义上的法权人格的不平等。社会不仅有短期内形成的诸多阶层以及阶层间流动越来越艰难的不平等,而且还有基于法权人格不平等、以财富掠夺方式呈现的不平等。”〔7〕

2.资本特权

我国解放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 (金钱)特权初步显现。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计划经济,资本 (金钱)特权基本荡然无存。然而,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落后,根本无法承载计划经济这艘巨型航船的远航;所以,计划经济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曾经起过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强心针”作用之后,犹如强弩之末,渐渐衰落。面对着文化大革命后期国民经济即将崩溃之残酷现实,我们不得不选择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之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资本又重新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并逐渐在我国登上了君临天下之神坛,资本 (金钱)特权又开始日益膨胀起来。通俗地说,不生钱的钱就只是钱,而只有生钱的钱才是资本。就资本的本来形态而言,事实上,当代世界资本的形态已经形形色色,但从其本质来说,依然是生钱的“钱”。资本的特权,在于资本的内在逻辑。资本的内在逻辑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最多的金钱(利润、利益)。而资本逻辑展开的前提,则是资本持有者一方拥有资本,劳动者一方只拥有自身的劳动力;资本持有者在市场上“平等”地购买劳动者的劳动力后,利用这种对劳动力的占有权不平等地占有剩余价值 (利润)。由此可见,这种资本的特权就是以表面的形式的“平等”造就了实质的“不平等”。

3.市场特权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根本性的变革,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合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最佳经济体制,是当代中国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短短的三十多年,我国的GDP就已经从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3000多亿人民币发展到2012年的52万亿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动力,在于围绕经济利益而进行的竞争。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而市场的特权,就在于通过市场竞争而造成的优胜劣汰。可以说,没有优胜劣汰,就没有竞争;而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而优胜劣汰的必然后果就是贫富两极分化。短短的三十多年,贫富悬殊日益凸显出来。如果用基尼系数来衡量的话,那么,据世界银行统计,198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26;到了200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2(0.4为警戒线,越超过0.4就说明贫富悬殊越大);到了2007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7;2012年我国官方公布的基尼系数是0.474。因此,表面上平等的市场却以其优胜劣汰的竞争特权造就了实际上的不平等——贫富两极分化。对此,一些学者也讨论道,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原以为只要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整个社会就会形成普遍独立的个体与个性,就会有平等的法权人格。但是事实表明,所谓市场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只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内在要求,正如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所深刻揭示的那样,市场经济的平等至多只是形式的平等。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一方面,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甚至还没有做到市场主体身份平等这一市场经济的最基本要求,相反,权贵肆意横行更加扭曲了市场竞争,使市场沦为权贵疯狂掠夺社会财富的坦途。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器在社会财富分配上的调节作用总体上缺失,使得社会发展成本分担以及改革开放成果共享出现严重不公平。社会财富在两次分配中均严重偏离了‘平等’价值。这正是中国近年来短时间内严重贫富两极分化的基本缘由。〔8〕

三、正确对待当代中国实现平等价值理想的几大难题

平等的道路是曲折而艰难的,但是人类追求平等的价值理想却是坚韧不拔、坚定不移的。况且,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已经为追求平等的价值理想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要在我国推进平等价值理想的实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为指导,正确对待当代中国实现平等价值理想的上述几大难题。

1.坚决消除等级特权

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遭遇现代性的问题,而且还需要解决前现代的问题,以及面对后现代的问题。而前现代的问题,在平等问题上,最主要的是要千方百计地消除等级特权问题。由于等级特权主要在政治领域兴风作浪,因此,要解决等级特权问题,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特别在民主选举、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公务出国、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三公”经费改革等等方面应当不断努力推进。此外,应当在思想道德上彻底消除官本位意识。江泽民曾揭露道:“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东西都有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9〕要破除官本位意识,应当重点抓政治伦理和政治道德的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长期抓执政为民、行政为民的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官员无论其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公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特别要认识到,官本位是与民本位根本对立的价值取向。所谓民本位,即“以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无论干什么事情或做何种决策都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资本特权与市场特权的双重性

平等观虽然林林总总,但事实上平等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说平等是相对的,是说在不同的时代、社会、阶级中有不同的平等;说平等是绝对的,是说平等的价值理想追求其本身的善价值是绝对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平等的价值理想,除了要努力消灭等级特权之外,还必须对资本特权与市场特权的双重性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我们知道,善恶价值的判断,通常有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标准:生产力标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生产力标准是根本标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是最高标准。根据这两个标准,当今中国的资本特权与市场特权的就具有了双重性。一方面,资本特权与市场特权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其有了善的价值;另一方面,资本特权与市场特权从根本上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平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基,因而,又有恶的价值。资本特权与市场特权的善价值是局部性、阶段性的善价值,这种善价值是一种相对的善价值;而资本特权与市场特权的恶价值是根本性、长期性的恶价值,这种恶价值则是一种绝对的恶价值。由于资本特权与市场特权的价值双重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一方面要在一定程度上容许、支持甚至于扶持资本特权与市场特权;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法律、体制和道德对资本特权与市场特权进行必要的监控、引导、限制,对于违法犯罪的资本特权行为与市场特权行为要进行必要的谴责和打击,并不断创造条件为最终消灭资本特权与市场特权,从而实现人类的平等价值理想而努力。

3.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

引发不平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实现平等价值理想的努力也必然是多方面的。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发现,平等价值理想实现的程度与社会发展的程度紧密相关。因此,要实现平等价值理想,发展是硬道理。但是,这种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是单向度的发展,不是以牺牲人的价值为前提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所以,要实现平等价值理想,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

科学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在当代,以人为本是与以物为本相对立的发展观。以物为本只重视GDP,只重视效率、只重视经济增长,视物为目的,将人为手段,完全颠倒了人与物的关系。因此,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不重视人的价值,不重视人的平等价值理想的实现。而以人为本不仅重视GDP,更重视人类社会发展指数和人民幸福指数;不仅重视效率,更重视公平;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物为手段,视人为目的。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最大的限度上推进平等价值理想的实现。

4.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我国要实现其平等价值理想,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还需要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条件予以支持。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社会生产力,因此,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进社会发展、提升平等价值理想实现程度的根本。但是,在当代中国,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上,要提升平等价值理想实现的程度,最关键的是要靠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在中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依法治国强调制度建设,以德治国强调素质建设。

我国要提升平等价值理想实现的程度,之所以关键要靠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实现平等价值理想既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一方面,实现平等价值理想既需要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以及法治的根本保障,也需要道德理念、道德规范和道德人格的支持。另一方面,是由于法律与道德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两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支持,才能有效推动平等价值理想的实现。从另一个视角来说,法治重在制度建设,德治重在素质建设。在制度与素质的关系上,制度建设是首位,素质建设是关键。没有制度建设,素质建设就没有保障;没有素质建设,制度建设也就没有依托。由此可见,我国要提升平等价值理想实现的程度,单靠法治也不行,单靠德治也不行;法治和德治对立统一,道德建设要依靠法制建设来保障,法制建设要以道德建设为根基;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产生最大最佳的效果。改革开放前,我们过分强调了德治,轻视法治,结果走上了邪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强调法治的同时,却忽视了德治,结果也使我国社会发展付出了沉重的道德代价。

总之,平等价值理想实现之路虽是曲折的,但我们坚信,其前途是光明的。随着中国梦的日趋实现,平等价值理想也必将日趋实现。

〔1〕上官丕亮.平等的宪法解读〔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6).

〔2〕王江松.论自由、平等与正义的关系〔J〕.浙江学刊,2007,(1).

〔3〕〔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448,444,44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下)〔M〕.人民出版社,1972.507.

〔7〕〔8〕高兆明.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平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9〕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133.

【责任编辑:刘彦武】

D616

A

1008-9187- (2013)06-0021-05

吴灿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二级教授,广东 广州 510050。

猜你喜欢

特权理想资本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无聊是一种特权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毛泽东给雷经天的信》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2021款理想ONE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毛泽东给雷经天的信》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