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专题研究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分析

2013-12-19翟桂萍

党政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执政党服务型政党

翟桂萍

主持人:郝宇青

服务型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中不断强化党的服务功能,以服务功能的提升来凝聚力量,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一、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吻合,是为人民服务理论的时代体现

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取向。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不仅表明了党的服务对象是人民,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服务”,彰显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唯一性与服务主体的坚定性。

(一)为人民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根本价值指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人民”和“服务”是两个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为人民服务成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根本价值指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遵循的一贯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和其他政党的本质不同。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那样:“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追悼张思德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2〕中国共产党公开宣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这决定了党必须把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3〕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为人民服务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指针。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人民利益而不断奋斗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地为人民服务中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历史。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后就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反帝反封建、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奋斗纲领。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服务于国家独立的民族目标,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建立了新中国,成就了中国人“翻身做主人”的梦想。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围绕国富民强的梦想进行了曲折探索,我们党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发展,成就了中国人的温饱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为了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我们依然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在不断地为人民服务中成就小康社会的富裕梦。

(二)以人为本是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价值开拓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宗旨的时代要求,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基础。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建设服务型执政党,仍须坚持这一科学的价值取向。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彰显了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人民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在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切实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还是努力寻求服务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切实解决“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的问题。“为谁服务”表明,以人为本要求执政党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服务的主体对象,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讲求服务的人民性。“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表明,执政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真正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发展、谋利益,讲求服务的科学性。以人为本表明,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就是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彰显了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理论底蕴的科学性。

(三)密切党群关系是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路径

为人民服务理论要求必须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保证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正确方向。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归根结底取决于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了鱼水关系、血肉关系,才使我们的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完成历史使命最坚实最可信赖的力量,是巩固我们党执政地位的根本政治基础。在新时期,我们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始终“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5〕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必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特有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的传世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群众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才能真正把握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才能有效地把群众的诉求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当前,在改革的攻坚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对于解决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方面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十分重要。只有在不断地密切党群关系中,把为群众谋利益作为党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在把握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对人民利益进行有效整合,更好地服务人民。

二、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求相适应,是利益代表理论的时代回应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我们党作为利益代表者对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时代回应,目的在于以服务来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提供保障。

(一)服务需求:人民利益的时代提升

随着我国建成小康社会新进程的开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公共性。改革开放的推进,使我国正在经历由温饱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而根据国际经验,这一过程也是社会公共需求迅速扩张的时期。在我国,随着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表现出更多的公共产品特性,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将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增长期。由此,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美丽中国等成为当今时代人民群众最为迫切的利益需求,这些需求都具有很强的公共性。

其次,人民群众利益满足的主体性。在物质较为缺乏的计划经济时代,人民群众利益的满足是由单位体制下政府和政党主导的,是一种供给主导下的被动满足。但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和人民主体性的增强,这种“被满足”的情形正在逐步发生改变。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利益需求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各主体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利益竞争和利益冲突,导致社会利益关系发展的不同步性和不均等性日益明显,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整合与协调更加困难。社会利益的公共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需求的满足不再是单向的行动,而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利益如何被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等问题需要尊重民众的利益主体地位,不再仅仅由供给者单方面决定,而将是一种利益互动博弈下以公民参与为基础的利益满足过程。

第三,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服务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不仅具有公共性,而且其实现过程也具有服务性的特点。如果把人民利益的实现看作是一个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和利益整合、利益兑现的过程,那么,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要求也贯穿于整个过程。科学有效的利益表达是公民利益诉求进入利益实现过程的起点,需要党不断畅通利益表达机制,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提供前提。而对于公民社会还不发达的中国社会而言,利益的整合和协调主要是由政党来完成的。没有有效的利益整合和利益协调,散乱的利益诉求难以进入决策机制,也就难以谈及利益实现的问题。因此,在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情况下,党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怎样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进行有效整合和协调,成为对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

(二)为人民谋利益:利益代表的现实基础

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利益问题至关重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共产党作为其先锋队,“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7〕。在现代政党政治时代,政党只有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才能获得该利益主体的支持,才有可能在政治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8〕所以,任何政党都是一定利益主体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符合现代政党政治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

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中国共产党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就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在不断地为人民谋利益中发展壮大。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9〕。因此,“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10〕。认为“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1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进程中,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人民梦想有更好的生活,人民的期盼就是党努力的目标。要继续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我们党制定和实行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唯一依据,最大限度地为人民谋取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要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中国人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民生,从而确保党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三)服务回应:利益代表的时代要求

美国著名组织理论学者丹哈特认为, “回应性问题是任何现代公共组织理论的核心”〔12〕。所谓回应,不仅是组织要对公众的需求和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回复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满足公众需求的过程。政党作为政治性现代公共组织,回应性也是其重要特征。

利益代表理论要求党对人民的利益要求具有良好的回应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就在于其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在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利益需求下,党就需要利用回应性的传导机制,把握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更好地承担起利益代表的职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就在于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能够有效地整合民意,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法律、政策等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实现。党如果不能有效地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就难以把人民的意志变为党的意志和国家的意志,就难以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政党的回应性偏低造成了服务能力的低下,造成了社会矛盾的积聚,致使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不断,干群关系恶化,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威信。因此,在信息网络时代,要避免社会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增强党对人民利益需求的回应性,以彰显党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利益代表理论要求党具有良好的需求导向的服务能力。政党的回应性与服务型政党建构密切关联,回应的目的是提供更好的服务,把执政的落脚点放在为人民服务上。现代社会,公共服务是公民的普遍要求,党只有基于公民的公共需求,为民众提供满足他们需要的公共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公共利益,才能更好地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特别是在公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人民公共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将会更有效地满足公众需求,增进公共利益。由于政党和政府主导型地提供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具有权力主体的偏好性,往往会造成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并非基于公民需求,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重要原因。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必然促进公民参与,大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能够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增强党利益代表者的合法性和民意基础。特别是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基于政党积极回应的公民需求导向的公共服务必将进一步提升党的利益代表者的身份认同和合法性基础。

三、服务型政党与服务型政府相衔接,是执政理论的时代拓展

任何一个政党都需要与时俱进地拓展自己的合法性基础。在中国语境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服务型政党与服务型政府的有效对接,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一)公共服务:执政理念的价值借鉴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不断拓展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涵,就需要不断地思想吸纳和价值借鉴。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多的社会需求,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不仅带来了公民对共享公共权力的追求,而且要求公共利益共商,以保障公民对公共服务的有效享有。而公共服务的要义在于强调以公民需求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认为要在公民参与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尊重和体现公民的公共利益,也就是说公共服务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观念之上的。由此可见,建立在公民公共利益需求基础上的公共服务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理念,是服务型政府建构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值得借鉴的重要思想。

在中国语境下,党与政府的关系决定了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的拓展必然带来执政党服务性的提升。也就是说,服务型政府的建构必然引起执政党的适应性变革〔13〕,即与服务型政府相对应的一个服务型政党的建设。在中国,执政党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也是服务型政党的目标所在。因为党把人民群众的意志通过国家法律、政策等上升为国家的意志,主要是通过政府来执行的,一定程度上讲,政府职能的履行体现的是执政党的执政意图。因此,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如果缺少服务意识,那么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也将成为空谈。

进一步树立公共服务理念,不断丰富党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是新形势下拓展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执政党的服务理念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效能。人民利益需求的公共服务转向,要求执政党也要做出有效的公共服务回应,树立正确的公共服务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党与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对接。在当前,党只有在服务供给中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民众与公共权力的沟通,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奠定党长期执政的社会根基。因此,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是对党“服务”宗旨的时代拓展,使之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也使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具有了现实的思想依托。

(二)服务执政:执政方式的时代提升

纵观党的历史,可以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需求,党都在不断探索和改革完善执政方式。在革命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党采取了严密的组织化管理方式,担负了领导者的重任,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的执政方式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服务执政是党执政方式新的跃升。

服务执政是对人民公仆的服务者角色的回归。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决定了党和政府以及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人民的公仆。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一切干部都是人民公仆”。然而,在社会实践中,一些领导干部往往从人民公仆变成了人民的主人,怎样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保“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制约我们党执政科学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服务型政府的建构推动着政府由作为强制性公共权力的“统治者”角色,逐步向以社会和公众为中心的服务角色转变。政府的这种治理转型带来了执政党执政方式的式微,要求执政党不能再是权力中心的统治方式,而应转向以公民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治理方式。特别是由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方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新的挑战,党必须通过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在更好地服务人民中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执政凸显了党与人民角色的重新定位,使党真正回归了人民公仆的服务角色。

服务执政提升了党执政的科学化水平。我们党执政方式向服务执政的转变,既是党执政理念转变的必然,也彰显了党在新的考验下自身调试性应对的自觉性。一个政党,执政的科学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执政效果,影响着党的执政地位。在面临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情况下,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党执政的科学化水平。而服务执政是新形势下提升党执政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路径。服务执政实现了执政党角色的回归,实现了执政功能的重新定位,畅通了党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党逐步由权力中心到人民中心执政方式的转变,使我们党真正从领导党转变为执政党,拓展了党的执政视野,有助于提升党执政的科学化水平。

(三)服务民生:执政资源的时代特色

政党政治时代,执政资源是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石。对于任何一个政党而言,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展党的执政资源,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人民群众是党最宝贵的执政资源。现代政党政治的一个根本特点是,一个党无论是要上台执政,还是想巩固执政地位,都必须以多数民众的支持、拥护为前提。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是党最宝贵的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群众资源有流失的危险。改革开放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低收入者未能有效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特别是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缺乏造成了民众生活负担沉重,甚至生活出现困难,造成了对党信任度和认同度的下降。这种认同度的下降带来了对党的怀疑甚至是不满,易于造成党的群众资源的流失,危及党的执政基础。而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党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巩固党执政的群众资源。

服务民生是党巩固群众资源的必然选择。一个政党能否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主要取决于它服务民众的意愿和质量,其核心就是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民生问题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性问题,同时是关系坚持党的宗旨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如何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依然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民生问题不仅涉及每一位公民的个人利益,而且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利益,关系到整个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服务民生彰显了党的人民利益第一和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执政理念。民生问题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当前的焦点在于教育、就业、住房、收入分配和食品安全等方面。服务民生,就是服务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求,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因此,服务民生就成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不断增强认同、巩固党的群众资源的着力点。通过服务民生,让人民群众在切实的利益实现中认同党的政治主张,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从而有效巩固党执政的群众资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8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04.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2012-11-17.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75.

〔5〕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2,1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83.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324.

〔8〕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04.

〔9〕〔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809.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8.

〔12〕〔美〕罗伯特·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项龙,刘俊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8.

〔13〕王韶兴.服务型政府视域中的政党治理〔J〕.理论探讨,2007,(2).

猜你喜欢

执政党服务型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四着力四突破”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启示——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为例
从反对派到执政党——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匈牙利公民联盟的发展
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第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