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山东省的实证检验

2013-12-18曲建忠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协整产业结构升级

曲建忠 高 越

(山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12)

一、问题的提出

加工贸易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就业的重要形式,2012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8627.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2.1%。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和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对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学术界对加工贸易的争议也逐渐增多,其中包括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加工贸易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认为,中国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加工贸易带来大量的新产品、新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加工贸易提高了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了技术进步;加工贸易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加工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的新道路( 总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11期。唐海燕等人对40个发展中国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加工贸易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获取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效益,提高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并认为中国取得了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理想的分工成果。②唐海燕、张会清:《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提升》,《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崔玮等人认为,加工贸易可以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外汇收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等途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③崔玮等:《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分析——理论模型与对策建议》,《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高越、李荣林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在加工贸易中通过技术外溢和“干中学”,提高了生产率水平,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④高越、李荣林:《国际生产分割、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另一种观点认为,加工贸易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范爱军等人运用协整分析方法证明一般贸易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加工贸易则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⑤范爱军、李菲菲:《产品内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差异性研究——基于对我国产业结构升极影响的视角》,《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第4期。袁欣的研究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没有能够有效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其原因是加工贸易的存在。⑥袁欣:《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镜像”与“原像”的背离》,《经济学家》2010年第6期。张海梅(2002)认为加工贸易大进大出、外资掌控核心技术和品牌,使得国内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而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李建军认为,改革开放初期加工贸易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但在新形势下,加工贸易可能会对中国技术进步形成压制,将中国产业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中国通过加工贸易途径难以摆脱落后陷阱和技术依赖地位。[注]李建军:《产品内分工、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兼论产业耦合转移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升级》,《理论导刊》2012年第3期。

总之,学术界关于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看法并不统一,其原因是研究者视阈的选取、方法的运用、样本区间的界定以及数据的处理都不尽相同,结论自然也就不可能一致。但是,如果实证检验方面的成果多了,就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此外,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低,农民还不富裕,实现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还需要很长一段时期,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加工贸易依然是拉动中国经济和就业的重要力量。我们不能盲目地抵制加工贸易,而是要找出并消除加工贸易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其成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力量,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山东作为对外开放大省,加工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全省加工贸易额达到809.97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总额的33.0%。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为544.1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2.3%。因此,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研究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山东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变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水平由低到高的过程。测度产业结构水平高低的方法很多,如相似系数法,以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作为参照系,测度被考查国家的产业结构与参照系相似程度,相似系数越高产业结构水平越高,该方法适用于经济体之间的横向比较。还有单一指标法,用第三产业产值占比、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等来代表产业结构水平。本文借鉴周昌林(2007)对产业结构水平的评价方法。该方法认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就是资源不断地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的过程,导致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部门的份额不断上升,进而促使各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共同提高。所以,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至少应包括产业份额和产业劳动生产率两方面的衡量。用公式表示为:

(1)

式(1)中,H为产业结构高度的水平;n为产业或产业部门个数,本文只针对三个产业;Ki为i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产出中所占的比例;pi/li为i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其中pi为i产业产值,li为i产业从业人员,本文采用年末从业人员数。对劳动生产率开方,是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产业结构水平变动影响的灵敏性。

产业结构高度测度中所涉及的指标数据都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12》。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样本区间为1990-2011年。根据式(1),对山东省1990-2011年产业结构高度水平进行测度:1990-2011年山东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高度从1990年的63.47上升到2011年的249.22;期间只有2003年是下降的,其他年份都是提高的,年均提高6.7%。2005年以后提高幅度较大,2005-2011年年均提高8.8%,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提高幅度回落至6.8%,2010年重拾升势,提高幅度达到11.5%,2011年为10.6%。这说明,山东近年来实行经济转型政策的成效开始显现。但是,山东产业结构水平提高的幅度还远低于GDP的增长幅度。1990-2011年间山东GDP年均增长幅度,按当年价格计算为17.8%,按可比价格计算为12.9%。这表明,山东经济发展模式由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为了消除序列中的异方差性,实证分析中对H数据取对数,得到LH。

(二)加工贸易变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为了全面反映加工贸易的实际,我们选取加工贸易出口额(EX)、加工贸易进口额(IM)和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指数(STR)作为加工贸易发展的代表性指标。由于加工贸易出口结构方面的早期数据很难得到,本文使用山东省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数据来代替。因为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结构要优于同期的整个对外贸易的出口产品结构,因此尽管模型得出的回归系数可能有一定偏差,但不会影响基本结论。公式表示为:

出口产品结构指数=机电产品出口额/出口总额

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我们用1990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对EX和IM数据做了调整。为了消除序列中的异方差性,对以上数据取对数,得到LEX和LIM。

三、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理论表明,很多经济变量都是不平稳的,即存在单位根,不能直接用来建立经典的回归模型,否则可能会出现伪回归问题。但是,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变量之间有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则可以使用经典回归模型方法建立回归模型。所以,不平稳序列回归模型的构建应从协整分析入手。变量间协整的前提是各变量同阶单整,因此在进行协整检验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

(一)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判断序列平稳的阶数,利用Eviews6.0软件对LH、LEX、LIM、STR及其差分序列△LH、△LEX、△LIM、△STR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

说明:1.没有*表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下成立,*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成立,**表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成立;2.检验形式中的c,t,k分别表示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3.ADF临界值来自于Eviews6.0;4.△表示序列的一阶差分。

由表1可知,在10%的显著水平下,所有变量的原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即它们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同阶单整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可进一步做协整检验。

(二)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

Johansen(1988,1995)提出的极大似然估计法适用于判断多变量之间的协整性,本文运用这一方法对以上几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在Eviews6.0中,用Lag length Criteria根据所有准则(LR、FPE、AIC、SC和HQ)选取最优滞后期为3,即VAR(3),故协整检验时,滞后期阶数为2。选择序列有均值和线性趋势项,协整方程有截距项没有线性趋势项的检验方法。检验结果为:在5%显著水平下,所有变量之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见表2。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说明:*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三)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

具有多个协整关系的不平稳序列的建模通常选用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VEC模型是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ECM)的结合。由于VEC模型包含有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解释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同时,VEC模型还提供了协整项,即误差修正项,当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发生了偏离,误差修正项就会对偏离进行调整,从而限制内生变量的长期行为收敛于它们的协整关系。

使用Eviews6.0对VEC模型进行估计。由于VEC滞后阶数指的是差分项的滞后阶数,对于VAR(3)设定的VEC(2)形式,滞后项的设置为“1 2”。根据输出结果,首先建立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方程:

LHt-1= 0.535LEXt-1- 0.563LIMt-1+ 2.093STRt-1+4.276

(-23.96) (10.84) (8.66)

(2)

其中,括号内为t统计量。式(2)中各解释变量的系数都通过了5%显著水平下的t检验,说明在样本期间,从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关系来看,在95%的置信概率下,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显著,加工贸易出口和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加工贸易进口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抑制作用。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改善1%,产业结构将优化2.093%;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产业结构将优化0.535%。但是,加工贸易进口每增长1%,则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下降0.563%。

根据VEC模型估计的输出结果,建立解释变量间短期动态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

ΔLHt= 0.917ΔLHt-1+ 0.427ΔLHt-2+0.001ΔLEXt-1- 0.194ΔLEXt-2+ 0.106ΔLIMt-1

(3.08) (1.24) (0.02) (-2.09) (1.71)

+0.27 7ΔLIMt-2- 1.254ΔSTRt-1- 0.598ΔSTRt-2-0.006- 0.43ECt-1

(3.54) (-2.94) (-1.76) (-0.21) (-2.12)

(3)

其中,ECt-1为误差修正项,其方程为:

ECt-1=0.535LEXt-1-0.563LIMt-1+2.093STRt-1+4.276

(4)

式(3)中误差修正项ECt-1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当产业结构升级与加工贸易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将会以0.43的调整力度将它们调整至均衡状态。但误差修正项系数不显著,说明在短期内向长期均衡水平调整的动态调节机制较弱。△LHt-1、△LIMt-2、△STRt-1的系数通过了5%显著水平下的t检验,表明从短期动态关系来看,山东省产业结构主要受滞后1期的自身变动和贸易结构变动,以及滞后2期的加工贸易进口变动的影响,而加工贸易出口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不显著。加工贸易进口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效应,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对产业结构具有负效应,这与长期关系恰恰相反。

加工贸易进口短期有促进作用,长期有抑制作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加工贸易在资本品上有较多的进口,进口的资本品短期内有助于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但长期下去,在资本品上就会形成对进口的过度依赖,抑制了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愿望,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潜力和动力,从而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这也反映出加工贸易进口比较注重机械设备等硬件的进口,技术进口不足,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较弱,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不高,未能对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持续性的支撑力量。

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短期内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抑制作用,长期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说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有较长的时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加工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耦合机制较弱,有各行其道的现象。加工贸易出口短期内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不大,长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明加工贸易出口存在加工链条较短、产品结构低端、加工贸易出口政策与产业结构升级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四、结论及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山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加工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总体上具有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为了提高山东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引导和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体是加工贸易企业,但政府的产业规划、监管、区域协调、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公共服务和要素保障等推动、调节和服务作用不容忽视。根据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现状及趋势,建议政府进一步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倒逼机制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很多加工贸易企业长期被锁定在产业链低端,利润微薄,依靠低成本优势得以生存,它们不愿意承担转型升级的风险和成本,不到走投无路不会转型升级,长此下去,必然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绩效。政府应通过土地使用、税收、信贷等差异化政策,提高企业准入条件,严格能耗和环保标准等措施,建立倒逼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和迫使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加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建设,用好用活国家开放政策,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管和服务质量,通过便捷的通关、规范和高效的管理,形成高端入区、周边配套、辐射带动、集聚发展的格局,使其成为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三是推动境外加工贸易持续发展。政府应为企业搭建“走出去”的平台,提高审批效率,做好跟踪服务和保障工作,推动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电器等优势产业境外加工,以转移剩余产能,减轻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腾龙换鸟”以实现新的产业升级。

2.加强加工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耦合。对外贸易政策会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影响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会决定对外贸易产品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加工贸易政策应与山东产业发展方向相协调,鼓励和支持附加值高、省内产业关联度高、国际市场潜力大、自有品牌、自主营销等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促进优质资源向这些产业转移,从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产业政策应充分考虑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以及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潜力,保证产业结构能够持续不断地升级,进而为加工贸易国际竞争优势的持续稳定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二)企业层面

1.提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意识和能力。加工贸易企业应看清以往的要素低成本优势必将逐渐丧失、经营环境只能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明白主动转型升级是避免被淘汰和越早转型机会越大的道理,彻底摈弃转型升级的惰性,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千方百计向价值链两端攀升。有条件的企业应努力将富余产能向境外转移以规避贸易壁垒并提升市场开拓能力。

2.承接和扩大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益。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和创新,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加工贸易东道国可通过国外跨国公司提供的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人员培训和研发机构设立等途径获取技术溢出效益。技术溢出效应越大,对产业结构升级越有利。加工贸易企业应努力承接和扩大技术溢出效益:一是加强与高技术企业的合作,承接技术含量高的加工贸易项目;二是优化技术引进结构。降低设备等硬件的引进,提高技术许可、技术服务、特许专营、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等形式的技术引进;避免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注重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三是吸引和促进跨国公司在山东设立研发机构;四是要求跨国公司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猜你喜欢

协整产业结构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回暖与升级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