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采用《新标准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思考

2013-11-22许玉燕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许玉燕

摘 要:大学英语教育需立足教材,立足课堂。本文在分析《新标准大学英语》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课堂提出一些教学设想,指出在教学中需坚持“三重四得”,以期更好地发挥该教材的优越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育目标。

关键词:《新标准大学英语》;教材特点;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080-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21

1 . 引言

21世纪的大学英语教育已把重点放在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上。正是基于该教育目标,《新标准大学英语》(以下简称《新标准》)作为本世纪新一套立体化大学英语教材面世,并已被多所高校所采用和接纳。本文在分析《新标准》的编写理念、教材目标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课堂提出一些教学设想,以期能充分发挥该教材之优越性,立足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实现大学英语教育目标。

2 .《新标准》之教材特点

《新标准》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理论依据,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形成,以及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新标准》以实现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策略以及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为其教学目标,希冀通过多种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以更好地满足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

2 . 1 选材丰富

首先在选材上,《新标准》结合新一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主题内容涵盖日常话题及深层话题,所选文章与视频材料注重语言质量、文化内涵、思想深意与创作视角。教材中既有经典文学作品又有优美的时文,既折射出社会的演变,也充分展现语言的魅力。取材真实丰富、鲜活生动,语言地道、贴近实际,不仅有利于向学生输入正确的语言信息,积累实用的句型和词汇,同时也能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

另外,《新标准》的视角开阔,不仅包括西方国家或讲英语国家,同时融入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引导学生探讨和鉴别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其文化意识,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

2 . 2 强调多元智能

《新标准》通过新颖的内容、地道的语言、美观的设计、合适的难度满足学习者的心理需求,提出对学习者“以人为本”的多元智能的培养目标,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其多元智能的理论依据极大拓展和丰富了智力的内涵,克服了传统智力观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完善和不断提高的空间,也为英语学习与能力培养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野。

教材重视语言知识学习中的情景和应用,注重技能训练的循序渐进,同时强调跨文化交际意识,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新标准》强调跨学科功能,即综合文化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其崇高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形成。

2 . 3 强调自主学习能力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生时代获得的知识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对知识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高等英语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目标。《新标准》重视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策略、立体化教学资源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学习责任心,使其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并管理学习。

3 .《新标准》的课堂教学设想

鉴于《新标准》以上的编写理念与教材特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其批判性思维与学习策略的训练,“三重四得”,才能真正切实、高效地实现其教学目标与设想。

3 . 1“三重”

3.1.1 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正发生着重大变革,即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情感培养的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的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为主的教育转变(丰玉芳,2006:33-36)。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首先教师需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学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以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为最终教育目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已有的知识、认知风格、学习态度、信心、动机、观念等)需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与其自身生理发展和社会经历相关联,因此,对学生知识及能力的评价需更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全面性及差异性。

同时,在教学中需重视学生学习的协作性,学习应产生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中。通过协作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思维能力,共享智慧,同时也促进学习者的合作能力与社会适应性,促进其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3.1.2 重目的语思维习惯的形成

影响目的语习得的因素不仅在于语言知识,而且在于语言思维。用目的语思维是习得目的语的关键所在。中国高校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对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学会一种语言,核心问题是运用和练习,其中包括对语言习惯的训练和语言思维方式的训练。

《新标准》教材相比以往教材加强了对学习者目的语思维能力的强化。首先从词汇练习设计上,通过英语释义、替代,理解深层意思等多种练习加强对新单词的认知。学生通过联系旧知识,温故知新,既可增强记忆功效,同时也能发散思维,有利于英语思维的形成。此设计一改以往直接用母语解释的模式,减少了母语的干扰作用,更有利于学习者英语思维的培养和提高。在英语课堂中,教师需贯彻落实好教材的设计意图,加强目的语思维的训练,促进学习者英语思维习惯的形成。

在语篇教学中可进行课文理解、解析、讨论、复述、反思等多种英语思维练习活动。以教材为蓝本,循序渐进,各种思维练习活动进行得愈全面、愈深刻,就愈有利于学习者培养目的语思维通道,完善目的语知识建构和知识运用机制。

3.1.3 重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

大学英语教育强调需增强学生的学习策略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策略意识,鼓励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语言发展阶段、具体的语言学习任务和语言使用环境,有针对性地、灵活地、恰当地运用各类学习策略,促进外语知识的习得与最终自动化。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不断解剖自己,认清自己的特点、能力、兴趣,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指导学生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自我调控、自我管理和自我修正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其次,教学中需结合教材设计进行各方面策略训练,如课文的阅读练习层层深入、多种词汇呈现方式有效结合、写作练习从模仿到细化等精心设计都遵循了语言学习规律,实用且易操作。教师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词汇、听力、阅读及写作等多项语言技能的策略训练,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 . 2“四得”

3.2.1 得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英语教育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知识,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结构,它突出了英语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发现信息、主动参与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明确自己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进行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习者通过自身先前的经历和已有的知识来激活已知图式,并对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建构,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需搭建平台,积极提供各种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引导不同的学习者进行个别化的学习,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索并完成意义建构,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3.2.2 得以话题为主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一种肤浅的思维。“基于问题学习”也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深入探索问题,再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纵深。实际上,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一个开放性的、适时的、恰当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激励学生去探究结果、寻求新知识。

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电影、录音、录像、VCD节目和网络资源,如原版英文影片、外语新闻、背景知识、人物传记、地理风貌等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语言学习环境,也可以利用直观教具、实物、幻灯、图片、简笔画等方式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景之中,从而最大效能地激发学生的联想,调动他们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并能将所学知识再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加以引导,如提出适当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发散提问”的能力,又要有“收敛总结”的本领,从而能将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2.3 得以思辨为线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创造性的培育关键又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李惠胤,2006:86-89)。一个流畅、活跃而又有序的思维能使学习者获得独立自主地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有效应对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各种挑战。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选用有趣、有争议性的话题来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有人说,“批判性思维常始于未有定论的事物”,它能让人们对自己的已知知识进行思考与质疑。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选材不好,学生对话题兴趣全无,思维就会跟着呆板、被动、僵硬;选用有争议性的话题比较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热情,同时又为思维提供自由空间,能鼓励学生努力思考并机智地回答,这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有争议性的话题上就能得到最好的表现。

同时,我们可结合各种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课堂,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教学资源。报纸、杂志、无线电台、网络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同媒体对同一主题的报导或评论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它们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态度,使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甚至是重新审视自己从前对此事持有的态度,对比不同的媒体报导,并在讨论或写作中创建自己的观点。

当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往往成为绝对的知识权威,不容怀疑。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被动而盲目地接受知识,盲目服从、缺乏批判精神。因而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个人观点的鼓励将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培养。

3.2.4 得以文化为导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借助于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体现,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反映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存在。因此外语教学应与其文化教学相结合,以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并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而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教师需充分利用好学习的各个环节,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个层面的文化导入,只有关注语言的人文性,才能对外语语言的本质有更丰富、完善、深刻的理解,也才能从外语教学方面来帮助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他们的人格精神状态,以培养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适应国内外多种发展变化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可通过对很多西方文化的典故、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的呈现加强拓宽学生视野,加大背景知识的输入。利用教材内容,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传输文化信息,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式。《新标准》中的每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对学生展开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技能训练,许多课文语言和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时代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同时,教师需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主动了解英语文化,扩大见识,培养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

4 . 结语

当代外语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外语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型学习为发现型学习,结合知识讲解与能力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建构个性化英语语言体系。在使用《新标准》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需坚持“三重四得”,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发挥该教材之优越性,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丰玉芳.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33-36.

李惠胤.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探索——以综合英语课Viewpoint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2):86-89.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对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