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诗歌句式的格式塔质构建模式

2013-11-15

小说评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肯定句短句否定句

冯 华

所谓的“诗意”,在历代的文论中,都是一种言之不尽甚至无法言传、只能意会的东西,之所以有此,是因为它的整体意义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说,“诗意”不决定于个别元素的简单相加,而决定于整体的组织结构。它是我们的知觉经验在诗歌的整体组织结构中发现的一种新质,也就是“格式塔质”。格式塔质是一种整体质,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对象由各项元素组成,但是我们在感受这个对象的时候却有一种不属于个别元素的但又离不开个别元素的“新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超越对象的具体元素的“言外之意”。而这种格式塔质是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头脑之中的。作者在创作诗歌或读者在阅读诗歌时,按最优形式把部分组合成整体,呈现或领悟出称为“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分行是诗歌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元素,对于现代诗歌来说,分行基本上是以句式来体现的。所以,现代诗歌“诗意”的生成,最为关键的是诗歌句式的格式塔质的建构。

一、松句与紧句组合生成的波澜起伏

结构紧奏、信息集中的句子叫紧句,结构松散、信息分散的句子叫松句。句式的松紧是相对于确定的信息与其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要取得松句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把许多附加成分的单句拆成几个句子,或者把句子中需要强调的成分反复使用,或者先总说,后分说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者把本来可以用一句说完的句子,分成几个短小整齐的分句来表达。松句具有扩展话语、增强视觉效果的作用,显得从容,层次分明,语意明晰。要取得紧句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或使用紧缩复句的形式,或把几个分句压缩成一个句子,或采用承前或者蒙后的形式省去主语或者其他成分。紧句凝炼简洁,概括性、逻辑性强,言简意赅。如下面一节诗: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一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乐曲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荧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

开头的七个诗句式一组松句,把句子中需要强调的成分反复使用,使语气低回、缓慢,容易将读者引入作者所营造的情感空间。后面的几行诗句是一组紧句,分别承前省略了主语“歌声”,凝炼简洁。松句和紧句分别牵引出天然的意象群“海峡那边”、“海峡这边”、“台北巷子”、“四川乡村”和“露珠”、“萤火”、“鹧鸪”,表明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有着相同的血脉,相同的情感,凸现诗作者思乡的主题。单个意象的存在与否似乎也无关紧要,但由很多单个意象组成的意象群却有很深层的意蕴。当这六个意象分别被纳入由一组松句和一组紧句构成的整体组织结构时,我们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个别意象而又离不开个别意象的整体性的气质和神韵。

二、肯定句和否定句组合生成的抑扬顿挫

含有否定意义词语的句子叫否定句,反之是肯定句。肯定句从正面提出问题,观点明确,态度鲜明,否定句和缓、委婉;双重否定一般语气比肯定句强烈,但有时候比肯定句委婉。如郑愁予的诗《错误》: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是肯定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否定一方面肯定另一方面的小复句。肯定句从正面陈述,判断明确,态度鲜明,使人确信无疑;否定句“东风不来,三月里的柳絮不飞”和“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从反面陈述,着重表达因果关系,“我不是归人”语气委婉,与肯定句“是个过客”一起,强调出“一个美丽的错”。短短的一首诗肯定句和否定句连续交错使用,句式有节奏地变化,错落有致,创设出充满诗情的情景:天天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当她听“达达”马蹄声由远而近时,美丽的容颜刹那间如莲花一般灿然绽开,但是马蹄声却由她的窗下急速驰过,于是,她的美丽容颜又凋落成一朵残败的莲花;而马上的人儿打江南走过,不就是为了看看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盛放吗?真是一个美丽而残忍的错。作者的成功在于巧妙的将肯定句和否定句交替的组织进诗歌整体情景的创设中,使诗歌获得了一种绵长深远的神采。

三、长句和短句组合生成的开合有致

顾名思义,长句就是词儿多的句子,短句就是词儿少的句子。长句和短句的交替使用,能形成开合有致的韵律。如下面一节诗

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妖娆。

日落,

微波,

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朱湘《采莲曲》)

这一节诗歌句式安排是长——短——长——短——长。开始连用四个长句,语气略显舒缓,接着是只有两个音节两个短句,节奏由慢而快,跟着是一个长句,节奏缓了一下,此后又是只有两个音节两个短句,节奏加快,最后是一个长句,语气舒缓。长句和短句的交替使用,创造了一种清新脱俗却又溢彩流光的意境,充盈了一种自由超脱的生命生存精神。这种自由超脱的生命生存精神便是一种“整体质”。长句和短句的交替使用,容易组织诗行,开合有致实际上是自由灵活、生动活泼、自然流畅的,与诗歌意境中的自由超脱的生命生存精神相适应,成为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

四、整句和散句生成的和谐秩序

整句是音节大致相等、结构相似的一组句子。散句是指长短不一的一组句子,也指诗句中与整句长短不一致的某一个句子。如下面的一首诗:

街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城是灰色的

树是灰色的

远远的走来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顾城《感觉》)

诗歌前面的四句是整句,音节数目相同,“灰色”的“街”、“城”、“路”、“城”、“树”,因为一组整句连续不断的渲染而构成统一的视觉形象,“一个鲜红”和“一个淡绿”这两个整句使阴郁的画面转为亮丽,意象的对立造就了诗歌奇崛的美,当然,这种美是笼罩整体的东西。而在这对立意象中,起转折作用的是一个与整句音节不一样的散句“远远的走来两个孩子”。前面的四个整句整有气势,凝练简洁、节奏鲜明、感情充沛,势头蓄得很足,最后突然来一个散句,等于一个急转弯,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这个散句的出现,不但消除了整句呆板、平直的审美的负效应,使节奏有变化,而且在内容上带出别见洞天,豁然开朗的效果。这首诗并没有所谓“主题”,它所展示的是诗人的某一种体验。作者运用整句和散句相结合的句式组织,着眼于情景的整体构建,使诗歌神生象外,获得诗歌的格式塔质——一种超越具体情景的意蕴。

五、断句与续句组成的一气流转

所谓的“断句”,是指一个句子在同一行中用标点符号分成个片段或者是一个句子用诗行分成几个片段,“续句”则是将上一诗行中断开的句子于下一诗行连接。所以“断句”与“续句”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概念。由“断句”与“续句”构建的诗歌,每行不必为完整的一句,上行文可以流注到下行,以完成意义为目的,因此形成“上下关联格”。

这是受英文诗歌影响而形成的现代性句式。如下面的一节诗: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三行诗是几个完整句:“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人将它们用逗号、诗行将其断开,行断意连,颇有行云流水之势,生成追逐流转,流动圆活的神韵。

六、变句与叠句生成的咏叹韵律

所谓的变句是指诗歌的句子是变化的,词语是不重复的;所谓的叠句是指诗歌里重复出现的句子。诗歌的丰富靠变句表达,而有规律出现的重句能形成诗歌的节奏。所谓的韵律其实就是一种有变化的重复。如下面一首诗: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的港湾,是帆

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你是喷泉,是风

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

(北岛的《一束》)

全诗一共五节,每一节都用“在我和世界之间”开头,前后照应,在语篇结构上具有衔接意义,但并不是单纯的形式的衔接问题,它同样具有强化意义的作用。叠句之后便是四个变句,叠句和变句的交替使用,由点到面,使内容得以扩展,感情铺开以后,再回到原出发点。诗人以悠长、咏叹的韵律,深情的传导出“我”与“世界”之间的多重内涵。

七、不同语气句式生成的起伏错落

从语气的角度来分类,现代汉语的句式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不同语气的句式交替使用,可以使诗歌起伏有致,急缓错落,富于变化,读来耐人寻味。如下面一节诗: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阿,母亲,

我常悲哀的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喊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舒婷《阿,母亲》)

前面的三行诗是一个完整的是陈述句。陈述句的基本功能是直陈事实,在这里用对比的手法,带上对母亲和童年怀念、对人生苦难的忍受的无奈等感情色彩,但语义的中心和语义焦点在于直陈事实。“阿,母亲”后面虽然没有使用感叹号,但有一个鲜明感叹色彩的感叹词“阿”,依然是感叹句。没有使用感叹号的感叹句,感情的抒发会显得含蓄内敛。“我常悲哀的仰望你的照片”是个陈述句,主要完成表述事实的功能。最后两行诗组成一个是反问句。反问句是疑问句的特殊形式,答案就在其中,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短短的一节诗行,有了三种句式,摇曳多姿、富有变化,表情达意细腻而深刻。

诗意的营造当然有许多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式。诗歌的特殊句式及其组合技法,使得读者的阅读有了阻隔,不能迅速的越过语言,他就会在词语上停留、玩味儿,去寻找词语蕴涵的体验,从而使得阅读者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去体验那一种叫做“诗意”的感觉——依傍各个元素而又在各个元素之外的“格式塔质”。在现代诗歌中,同一条语音链上,往往套叠了多种句式。一般来说,同一条语音链上套叠的句式越丰富,表达就更有效力。当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应当和谐统一,方能真正生成“格式塔质”。

注释:

①童庆炳.中国古代心里诗学玉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2.第17页.

②秦宇慧,王立.现当代诗歌精选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第165页.

猜你喜欢

肯定句短句否定句
can have done用法小结
短句—副词+谓语
短句—谓语+宾语
短句(主语+谓语)
学写双重否定句
虚拟语气“本……”的表达方式和高考
重点词语辨析与演练
长句变短句方法例谈
must,have to和have got to
Units 1—2句型转换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