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浅析

2013-11-15张冬平

小说评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主见狄更斯外祖父

张冬平

19世纪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一生中为世人留下大量的长、中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长篇小说都被列入世界名著之列。狄更斯以敏锐的目光透视了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当时社会做了批判性的深入分析,展示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描绘了那个时代众多普通人的生活。狄更斯在小说中生动而鲜明地刻画了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人物,不难发现儿童是他着力塑造的一类人物形象:有童年时代经历了各式各样考验的奥列弗·退斯特,不幸早逝的小耐儿,艰苦生活、积极进取的大卫·科波菲尔等等。狄更斯对儿童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文学生涯,并把主人公的童年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

狄更斯笔下的儿童都是在黑暗、残酷的社会苦苦的挣扎,虽然他们没有儿童时代应该有的轻松的身心、快乐的笑容,却没有失去儿童独有的纯洁、善良的心灵,这在《奥列弗·退斯特》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奥列弗·退斯特是一个如同天使般纯洁、善良的小男孩儿,他在社会最底层的救贫院中生活,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与管教,又不幸身陷贼窟,但仍能保持着一颗天使般的心,丝毫没有给他纯洁、善良的心灵蒙上灰尘。刚逃离棺材铺的奥列弗还没踏上伦敦的街道就被掳进贼窟,在贼头费金的引诱下,被迫行窃,后被布朗罗先生救下,并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使奥列弗有了向善之心。在帮布朗罗先生送东西时被费金带走后,奥列弗对费金说的话让人记忆深刻:“那位善良的老先生,我发烧,险些死去了,他将我领到家中,细心地照顾我,请求你们,将书给他送回去,把书和钱都给他送过去,你们让我一生待在这里都行,求你们将东西还给他。他会认为是我盗的……”这些话让读者看到了奥列弗的善良、知恩图报的心和他极力想维护自己的尊严。奥列弗是善良的,却不幸落入贼帮,但是他却没有被贼们“污染”,依旧是保持着他的善良纯洁,他宁愿死也不愿做贼。在与赛克斯去偷盗时,奥列弗哭着恳求不要逼他做贼,奥列弗甚至还打定主意,就是死也要阻止赛克斯的对他人的偷盗,这些都可以看出奥列弗心灵的善良与纯洁。他对人更是有着友爱之心,当露丝生病倒下时,他也是非常的难过、担心,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但是他忍住伤悲去安慰伤心的梅莱太太,希望她不要太过难过。奥列弗看到自己对其他人有些用处会很高兴,就算那些人看起来并不温和,也够他快乐的。奥列弗的形象和当时社会的黑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那些罪恶的贼在一起更加突出了奥列弗的善良、纯洁和“出淤泥而不染”。纯洁、善良的心灵不仅仅是奥列弗独有的性格特点,在狄更斯的笔下这点成为儿童的天性,不管遭受着什么样的磨难他们都依然保持着的品质。在《奥列弗·退斯特》中狄更斯也把对弱小者的同情、怜悯和无限的爱都倾注在主人公奥列弗的身上。

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也有自己梦想与追求,有为达到梦想自强不息、百折不回、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大卫·科波菲尔这个儿童形象可以说是倾注了狄更斯的全部心血。大卫是个诞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的遗腹子,儿童时期的大卫在母亲和仆人辟果提的爱护下成长,对人有纯洁友爱之心。后来母亲的去世使得他尝尽了人生的辛酸,受到继父的虐待。腐败教育制度的摧残,被迫做童工的屈辱,这都使得他屡遭伤害,但他一样保持着坦白、真诚、高尚的品德。最可贵的是,他具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他正视生活,用力谋生,有意志,有决心。为了实现自己幼时的目标,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尽力干活,自食其力。为寻求前途和希望,他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徒步数十里,去投靠未曾谋面的姨婆。少年时期的大卫有机会重新开始学习,虽然学业已荒疏,却能以不懈的努力,赶上和超过班上的同学。之后大卫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兢兢业业,他奉行“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延宕是偷光阴的贼”的格言,不管做什么都全心全意,在大事、小事上都认真对待,凡是可以献上全身的事决不献上一只手。正是由于这种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大卫一步步攀登下去,最终获得了成功。

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是勇敢、不屈服、有主见的孩子。在一般人看来勇敢、不屈服、有主见这些名词应该是出现在一个成年人身上,儿童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狄更斯这里儿童有时甚至比成年人更加有主见、更加勇敢、更加敢于面对。狄更斯在塑造奥列弗这个形象时,就初步有了对儿童勇敢的刻画。一出生就是在济贫院的奥列弗,没有自由,受人使唤,就是一个在人看来文静、温和、自甘倒霉、逆来顺受的小孩儿,由于饥饿想干事提出再要一点粥,虽然是抽签决定的,也可以看出他的勇敢。还有在做学徒时,听到诺亚对母亲的人身攻击,会凝聚全身的力量去揍诺亚,这是为了维护母亲的尊严的勇敢。而这种勇敢、不屈服、有主见的性格,在《老古玩店》中的小耐儿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小耐儿是一个如同天使般的小女孩,美丽、善良、坚强、天真无邪,热爱大自然,爱花、爱小鸟,浑身上下都洋溢着青春的色彩。当她“踏着愉快轻巧的步子在积满灰尘”,周围的事物就似乎出现了生机。本来这样一个小姑娘应该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在当时阶级分化剧烈的英国,作为儿童的小耐儿却没有幸福可言。在她的身旁不仅有丑恶的奎尔普虎视眈眈地窥伺着,同时连她的亲哥哥也如豺似豹在动她的脑筋。小耐儿在没成年的生活就充满了旋涡,时时刻刻都处于危险之中。但是小耐儿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她虽然年龄小,然而由于特殊的环境,无父无母只与衰老的外祖父相依为命,许多事情需要她应付,反而更加锻炼了她的性格。她甚至比外祖父更加有主见,当奎尔普怀着阴谋住进他们住宅时,小耐儿就劝说外祖父马上离开这里;当外祖父受坏人引诱要走上犯罪道路时,又是小耐儿及时提醒他。在态度坚决的小耐儿面前,外祖父吐伦特老头完全被征服了。小耐儿由于救外祖父也感到自己拥有从前不为她了解的力量,她看着外祖父的背影说:“他只有靠我来协助她,上帝保佑我们俩呀!”她把自己和外祖父两个人生命的担子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小耐儿就是这样一个努力生活的女孩,尽管她仍然没有逃过黑暗社会的压迫,疲劳过度、精力衰竭而死,然而她却从来没有屈服过。有读者曾说:“我们埋葬过战士和诗人,埋葬过王子和国王,但是群众给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送葬时都不会想给小耐儿送葬是这样真诚地震动过……”可以看出小耐儿在无数读者的心里就是一个天使——勇敢、不屈服、有主见的天使。

狄更斯生活的时代是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大批小资产者贫困破产,无产阶级遭到残酷的剥削陷入贫困。儿童作为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和弱势群体的代表更是遭受了苦难。但当时的资本主义作家对儿童题材与儿童的描写是不屑的态度,狄更斯开拓了文学作品中儿童形象塑造的新路,极大地改变了以往英国文化中儿童不受重视的地位。狄更斯塑造的奥列弗、小耐儿、大卫给读者呈现出着纯洁、善良的儿童世界,在他们身上凝聚着深切的同情与无限的爱。狄更斯更是从人道主义出发,通过他笔下的儿童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儿童的悲惨命运和艰辛的生活,同时也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希望由此引起人们对儿童的同情、怜悯、关注和帮助,使得社会关注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帮助遭受苦难的儿童,从而改变儿童的命运和生活现状。因此,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观点来看,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都堪称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猜你喜欢

主见狄更斯外祖父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主见
灵感不是等来的
你希望外祖父怎样做
丹顶鹤绣花
狄更斯钓鱼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做个有主见 有个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