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化寺京音乐及其所用乐器述略

2013-11-09中国艺术研究院

演艺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指法管子乐器

中国艺术研究院 杨 静

京音乐是指传承于北京东城智化寺、成寿寺、水月庵、天地庵、广济庵及南城关帝庙、天龙寺及北京周边地区的寺庙音乐,京音乐以智化寺为中心。

智化寺为明代宦官王振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建立。寺庙建立之初,几近奢靡,香火不断。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因不顾大臣的反对,王振力劝英宗亲征瓦刺,致使英宗于土木堡被俘,王振也在乱军中被杀,随后举家被抄,这便是历史上的“土木之变”。智化寺也在这次事变后,失去了明英宗及王振的庇佑,寺运日渐衰退下来。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协理山西道、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得知智化寺的来历后,向皇帝奏请毁掉寺内所有与王振相关的碑文、画像等,智化寺至此彻底衰败,寺内仅留艺僧看守大殿。直至上个世纪的50年代,智化寺内的情况才得以好转,杨荫浏、潘怀素、查阜西等专家相继来到智化寺,对京音乐进行采访、录音、研究,一时掀起京音乐沉寂长久以来的一次高潮,各路专家、媒体纷纷关注。

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放宽,北京佛教协会以及智化寺文物保管所相继对在文革中受到“破除”影响、有着悠久历史、即将濒临失传的智化寺京音乐展开一系列的抢救工作。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智化寺中能够演奏京音乐的只剩下第26代中几位年事已高、退休在家的老乐僧:本兴、福广、慧明,传承再次面临困境。近年来,幸有从河北屈家营音乐会请来的五名农民乐手来接续智化寺的音乐香火,京音乐才得以在历经570多年后的今天得以继续奏响。

1 智化寺京音乐概述

智化寺京音乐的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智化寺招收和训练徒弟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在27代传人以前,智化寺只招收12岁以下的孩子,入寺以后,学徒必须经过7年严格的音乐训练,训练时要经过念谱、背谱、乐器模型上演奏的练习后,最后才能在乐器上进行实际演奏。

智化寺京音乐所用记谱方式为工尺谱与俗字谱的混合体。谱字写法如图1所示:

现存京音乐的乐谱中最早为康熙33年(1694年)智化寺的和尚容乾所抄的《智化寺音乐腔谱》。

京音乐常用的调名有五种,包含四个调高,大哨正调与小哨正调、小哨背调、大哨皆止调、大哨月调,宫音分别为F、降B、降E、C。其中正调与背调两个调应用最多。

京音乐的曲式结构可以分为只曲和套曲两大类。只曲也叫小曲,是指用于单独演奏的曲牌,不能与其他曲牌相联。京音乐的只曲有《三皈赞》、《普庵咒》、《垂四调》等。套曲也叫大曲,是指由多个单独曲牌相联构成的,结构框架相对稳定的一种大型曲式。京音乐的套曲有《锦堂月》、《昼锦堂》、《骂玉郎》、《孔子泣颜回》等,每一个套曲结构都由拍、身、尾三个部分组成。这些套曲按照使用的时节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种:中堂曲(白天佛事中使用)和料峭(夜间放焰口使用)。

京音乐的传统乐队排列编制为9人14件乐器。乐队排列形式有两种,如图2所示(中间方框部分为桌子)。

图1 智化寺京音乐手写谱例图示

图2 京音乐乐队排列形式

2 智化寺京音乐乐器述略

智化寺京音乐由三个部分组成:禅门、音乐门、法器。所用乐器相应也有所区分。

2.1 禅门

禅门专指念诵佛经时的人声歌唱。智化寺用于诵经时的乐器有木鱼、引罄、铛、小钹、忏钟、大罄、铃、杵、花米碟、净水瓶、佛尺等,但现在寺内已基本没有诵经仪式,笔者在走访中只是看到了用于诵经的忏钟,图3是智化寺内现存用于念诵佛经的忏钟。

2.2 音乐门

音乐门专指笙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演奏,所用乐器主要有笙、管、笛、云锣等。

2.2.1 笙

智化寺京音乐中所用的笙是十七簧笙,为北宋旧制。据宋代陈旸《乐书》(1099年)卷150“义笙管”条说:“圣朝大乐所传之笙,并十七簧。旧外设二管,不定制,谓之‘义管’,每变均易调,则更用之。”从智化寺现存的笙乐器来看,并没有看到十七簧笙加入两个义管。

图3 智化寺京音乐中使用的忏钟

民间所用的笙一般为十三簧,河南地区则较为流行十四簧方笙,河北保定吹歌会中虽然有所谓的全字笙,但在乐器的十七笙苗中,其中有几根笙苗是没有簧片且不被使用的,实际上并非十七簧笙。而现存于智化寺的笙却有十七簧“满簧笙”,如图4所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乐曲的需要,智化寺京音乐中所用的笙也发生了形制变化。开始出现了十七管十五孔十四簧笙、十七管十四簧笙、十七管十四簧的加扩音筒的笙,另外,也出现了加键笙。图5为智化寺第26代艺僧福广所用,为清末、民国初期的笙。当时乐器的形制已经演变为十七管十五孔十四簧笙。

图6为民国时期到解放前所用的笙,这时的笙已经演变为十七管十四簧笙,笙内虽有槽,但已经没有簧片了。

图7中陈列的笙,左三为解放后到文革时期的笙,左二为文革后期的笙,左一为1980年代的笙,三个均为十七管十四簧笙。

图5 十七管十五孔十四簧笙

图6 十七管十四簧笙

图7 智化寺保存的部分笙

21世纪初,开始出现了附加扩音筒的笙和加键笙,笙的音量逐渐增大,同时加键笙也可以奏出低音,笙斗部分开始出现注水口(笙冬天凉,有了注水口,就可以对笙斗进行加温,从而保证笙的发音准确),如图8、图9所示。

图8为现代常用笙,不加扩音筒,图9为附加扩音筒和键的笙,智化寺内演出较少使用,但这种笙的音孔在笙苗上方,已被封住,这样便解决了簧片太宽、跑气的问题,演奏时只要通过按键,乐器上面的音窗就会抬起,使用更为方便。图8、图9均为十七簧全簧笙。

由此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笙的形制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笙嘴越来越长、越来越弯,笙斗由木质变为铜质,再到镀铬的铜斗。笙斗底部也历经从无孔到有孔,再到无孔的形制变化,同时吹嘴底部也加入了注水口。

由于笙簧的变化,原来十七管全簧笙可以吹出的乐音,现在的十四簧已然不能吹响。可喜的是,智化寺第27代传人胡庆学已经在尝试将文革时期所用的笙进行调整,试图恢复以前所用的十七簧全簧笙,以便能够更丰富的表现乐曲的需要。

2.2.2 管

管,又称作筚篥。现在民间一般通用的管子是八孔管,采用前七孔、后一孔的形制。在智化寺京音乐中所用的管子则为九孔管,采用的是前七孔、后两孔的形制。宋代陈旸乐书中提到筚篥时,曾经说道:其大者九窍,同时又加注提到:今教坊所用,前七孔、后二孔,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字谱其声。从现在看到的智化寺保存的九孔管子,可以确定的是智化寺京音乐所用的管子为北宋教坊筚篥的遗制,这一点在其吹奏大哨正调所用的按指法上可以看到。乐器所用的按指法与陈旸乐书中所记录的北宋时期的筚篥的按指法有两点相同,分别是:调首音同为合,除了靠近上端的三孔以外,其余各孔的按指法均相同;调首音合的绝对音高同为sol。

图8 现代笙

图9 加键笙

图10 清代九孔管子

图11 清代中叶九孔管子

图12 胡庆学制作的九孔管子

图10为智化寺保存的清代或是更早时期的九孔管子,这与宋代筚篥形制是一致的。此外,据胡庆学介绍,这根管子各孔是由骨头或象牙制成。至今保存完好。

图11为智化寺现存清代中叶的九孔管子,可以清晰地看到乐器形制为前七孔、后二孔,但后面的两个音孔中,其中一音孔已被封住。

图12为胡庆学制作的前七孔、后二孔的九孔管子,沿用了宋代旧制,也是现在智化寺京音乐演奏中常用的管子。胡庆学将传统的九孔管进行了改良,将正面最下方两音孔之间的间距缩小,由此使得不同乐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更为精确。

在智化寺京音乐的演奏乐器中,管子为主奏乐器,在乐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演奏中管子很少加花、注重乐曲行进的稳定性,同时要求演奏者具备娴熟的技巧。因此,在京音乐的学习中,管子是最难掌握的,只有真正具有天赋的人才能学习管子。人们也常以“千日的管子,百日的笙”来形容管子学习的不易。表1是京音乐中管子演奏各调的指法。

2.2.3 笛

智化寺京音乐所用的笛子为曲笛,笛音比一般的曲笛高,在智化寺京音乐的演奏中,管子作为主奏乐器要求稳定,能够控制整个乐队,笛子则常常加入装饰音和流畅的花音,听起来更为华丽、活泼,与古朴、庄重的管子形成音响效果上的对比。智化寺京音乐中使用的曲笛六孔全按为dol,正调首音“合”为fa。图13是智化寺现存的清代的笛子。

智化寺现今所用的笛子多为有接口的现代笛子。智化寺京音乐中曲笛翻调的指法与在一般曲笛上演奏的指法是相同的,但由于智化寺的曲笛比常用曲笛高小三度。因此,同样的指法,听起来也是有所差别的。表2是智化寺曲笛与一般曲笛在同样的演奏指法上演奏出各调调名的对比表。

2.2.4 云锣

云锣为元代后期的乐器。智化寺所用的云锣为十面小锣组成,又称十面锣。锣面无脐,在其边缘上钻孔,用绳系在木架上固定。每面锣的大小相同,但厚薄不同,因此,音高也不相同。云锣为整个乐队的定音乐器,音色清脆,通常演奏乐曲的骨干音,也常做同音反复。云锣也算是乐队中的节奏性乐器。云锣演奏时常为左手持木柄,右手敲击。如果是双云锣同时演奏,则需要架子放置双面锣,双面锣演奏时的旋律不变。图14为智化寺老艺僧福山用过的清代的E调云锣,云锣的边缘部分已经残缺。

图15为智化寺第27代乐手演奏时使用的F调云锣。其音名由上至下、由左到右分别是:尖工、凡、尖尺、尖上、六、五、乙、工、尺、上。据胡庆学所说,智化寺已经重新购置了两架E调的云锣,希望能够恢复京音乐上世纪50年代的音响效果。

2.3 法器

法器专指由打击乐器演奏的乐队声部。主要乐器有有鼓、钹、铙、铦、铛。

表2 智化寺京音乐中使用的曲笛与一般曲笛指法对照表

图13 由北京文博交流馆智化寺管理处提供清代曲笛

图14 智化寺清代E调云锣

图15 智化寺F调云锣

图16 智化寺京音乐中使用的鼓

图17 智化寺京音乐中使用的钹

图18 智化寺京音乐中使用的铙

图19 智化寺京音乐中使用的

图20 智化寺京音乐中使用的铛

2.3.1 鼓

智化寺京音乐中所用的鼓为堂鼓,鼓的上下两面蒙牛皮,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木槌敲击演奏。京音乐中鼓的演奏抑扬顿挫,起着稳定节奏的作用。常用的演奏技法有击中心、击边、滚击等,图16是智化寺现在所用的鼓。

2.3.2 钹

智化寺京音乐中所用的钹为铜质圆形,中部隆起呈半球状、中心有孔,可以将布条或绸子穿入。两面为一副,演奏时双手各持一面互相击打演奏。常用的演奏技法有:两片合击、碰边、用一片立直击另一片的反面中心等。图17是智化寺现存的两副钹。

2.3.3 铙

智化寺京音乐中所用的铙为响铜制成的圆形乐器,形制与钹类似,但也有所区别。铙的碗顶平而小,直径只占全部的五分之一;钹的碗顶则相对较大,占全部的二分之一;铙面较大而且薄,边缘翘起。铙的常用演奏技法有:两片合击、碰边作连音等。图18是智化寺京音乐使用的铙。

智化寺京音乐中所使用的铦又称小钹、小镲。形状同钹一样,体积略小。铦的音色清脆,常用来表现欢快的气氛。铦的常用演奏技法为两片合击。图19为智化寺京音乐所用的铦。

2.3.5 铛

智化寺京音乐中所使用的铛子由小锣和木架组成。小锣无脐,用绳系于木架上。演奏时,左手持木架,右手用木槌敲击,发音清脆。图20为智化寺京音乐所用的铛。

由于智化寺京音乐第27代乐手只有五名,因此,现今也不可能依照京音乐早期的乐器排列形式进行演奏。关于智化寺京音乐的传承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与继承,而是除每天的常规练习与固定的四场演出外,还要参加一些智化寺管理处安排的相关活动。因此,京音乐中打击乐的部分已基本不再演奏,乐器的排列形式逐渐演变为云锣、笛、管、笙、鼓由左至右并排坐在桌子的一边。但这批京音乐演奏乐手深知肩上的使命,每个人都在用行动尽力的继承和恢复固有的京音乐文化传统。

3 结语

从智化寺京音乐使用的乐器不难发现,乐器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从传统到改良,再回归传统的一个过程。笔者在进行调查时了解到:智化寺京音乐在2013年9月14日举行的第四届智化寺音乐节上,改变近年一直沿用的F调演奏法,转而改为上世纪50年代杨荫浏等专家来智化寺采访、录音时所用的E调演奏法演奏,据推测可能是京音乐最早使用的演奏法。寺内为此重新购置了E调乐器。最终,智化寺京音乐从演奏乐器到所用调式都实现了从传统到改良,再到回归传统的过程。当前的智化寺京音乐无疑成为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进行自我调整的经典音乐案例。

[1] 杨荫浏.《智化寺京音乐(一)1953年1月1-4日》[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古代音乐研究室采访记录第一号(油印本),1953.《智化寺京音乐(二)1953年2月9-14日》[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古代音乐研究室采访记录第五号(油印本),1953.《智化寺京音乐(三)1953年3月3-4日》[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古代音乐研究室采访记录第二十一号(油印本),1953.

[2] 肖学俊.《智化寺京音乐与屈家营音乐会同族性之比较研究》[J].《比较音乐研究》, 1995(4),23-29.[3] 张振涛.《音乐会——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M]. 山东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4] 张振涛.《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M]. 山东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5] 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指法管子乐器
学乐器
bB 调大号指法研究
乐器
论钢琴初级程度学生指法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浅谈钢琴音阶的指法研究
单簧管新指法的研究与有效运用
滚球游戏
搞不定的水管子
《管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