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汝南善书艺术的历史变迁

2013-10-12胡艳妍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唱词唱腔普通话

胡艳妍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汝南善书是流传于河南汝河流域及其周边农村的民间曲艺。该曲种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对于汝南善书的研究,检索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几乎不多见,目前尚未见到对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者。作为文章选择变迁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原因在于:第一,变迁作为一种研究角度,在汉族民间传统音乐研究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因此,选择这一角度不仅可探索这一领域中的未知世界,还可积累学术经验。第二,在今天生态环境、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对河南汝南善书现状进行调查,可以管窥其发展演变特点。

本文的研究资料除了《驻马店曲艺志》中记载的以外,又在现状调查中获取了:录音100分02秒;摄像60分钟;照片126张;访谈记录近5000字;乐曲30余首等。

从调查方式上看,本文的调查有些“定点跟踪”的意味,根据我们的资料占有情况,将2012年的现状调查与以前的相关资料相比较,从起源、表演形式、唱词与曲目特点、音乐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以窥其演变情况。

一、研究方法

项目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研究设计的理论指导,把“汝南善书的发展变化”作为研究重心,紧紧围绕其起源、表演形式、唱词与曲目特点、音乐特色方面来进行研究设计,采用“调查分析、反馈、类比和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其中的部分曲例作为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调查中,我们搜集整理的大量曲谱,掌握了较为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由于我们的材料直接来自基层,因此较真实,具有科学性。

二、研究内容

(一)起源

念善书,又名宣圣谕,源于清圣祖康熙年间,是官办的宣扬忠、孝、节、义内容的一种说唱形式。满人入关后,以武力推翻明王朝,经清世祖近二十年的统治,民心不顺,汉民族居住区的“驱鞑复华”斗争仍然此起彼伏,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出政后,大力推行以汉治汉的政策,尊孔尊儒,以中国的封建道德作为安定社会、巩固满清统治的手段。康熙七年,他收集御用文人编善书二十四册,诏示各地官员师生在群众中广为宣传。这就是“宣圣谕”的由来。“宣圣谕”时,有宣有讲,“宣”是唱,“讲”是道白,以宣为主,以讲为辅,其主要内容为二十四孝和弃恶从善的有关故事,故而称作“善书”。我区善书起于汝南,因汝南当时是本区府城,官学规模很大,当地文人就采取通俗手法,将御批卷本内容改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唱)讲(白)形式来宣传,所以善书也称“宣讲”。参与宣讲的人都是官学师生即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以念善书的被尊称为“先生”。善书在汝南很普遍,从康熙年间到民国时期,二百余年延续不断,民国初期仅汝南城关就有说善书者数十人,水屯、老君庙、留盆、和孝、王岗诸乡镇也均有善书先生,民国期间此活动由慈善会组织,我区西平、泌阳的善书活动也较突出,民国后停止活动。

(二)表演特点

1、表演形式

从形式上看,念善书多为单人,一般情况下只备一张桌子,一条凳子即可开场。宣讲的善书先生衣着整齐,行动斯文,事先备课,熟悉生字,然后看着书向人们宣讲,照本宣科,逢唱则唱,遇白则说。“讲”时,一块醒木,两寸见方,开讲前或宣讲中,即兴拍击几下,做镇台提神的效果。“宣”时,木鱼(或钵、磬)击节奏,以增强唱腔音乐的节奏感。宣讲者的气质、内在的情感体现尤为重要。好的宣讲艺术吐词清晰,声情并茂,时而催人泪下,时而令人捧腹。善书艺术无乐器伴奏,更没曲牌音乐,有时在城镇或乡间集会上演出,为了招徕听众,就采取戏曲之“打闹台”形式,敲锣打鼓一番,热闹场面,吸引观众,然后转入正式宣讲。平时多以闲暇时聘到街头巷尾宣讲,不计报酬,结束时送些点心做为酬劳。

2、演唱特点

善书唱词基本是音乐化了的语言吟诵,宣讲者可根据唱词特点对散板的节奏进行较自由的处理。唱腔用本嗓演唱,由于无弦乐伴奏,唱腔无固定音高,可根据演唱者本人嗓音进行音高调节。

(三)音乐特点

流行于我区汝南县的善书属吟诵形态的散板体,音乐由唱腔和击乐两部分组成,风格古朴,旋律简明流畅,唱腔是表述事件、塑造人物、渲染气氛的主要手段,击乐依附于声腔音乐的节奏而存在,担负着击节的任务。善书艺术有其独特的板式结构和由此而构成的一整套音乐程式,曲体多是由四句唱词组成一个乐段进行唱腔演唱的形式,也有一句唱词的上下韵组成一个乐段进行唱腔演唱的,并通过速度、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来完成其揭示节目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表述思想情感的艺术实践。另外,还有多句连在一起的“垛唱”形式,现分述如下。

1、四句体

唱腔结构中最有代表性的曲式,是由四句唱词组成的一个完整乐段的反复吟诵。无论唱词是八句、十二句还是更多,其曲体内部结构不变,旋律根据唱词自然音调的高低而修饰。这类似民歌中的起承转合四句体,通过无定次反复,构成叙事性的大唱段。曲式有宫、徵两种调式。宫调式第一句一般落在“1”音上,也有落在其他音上的。第二句一般落在“5”音上,第三句落在“1”音上,第四句以甩腔的形式落在调式主音上。如《安安送米》选段中就有“小安安跪娘前泪流满面,哭了声儿的娘细听儿言,想当初待孩儿三岁未满,咋忍心离骨肉丢儿家园(恼)↘”的唱段,第一句的“面”字落在“1”音上,第二句的“言”字落在“5”音上,第三句的“满”字落在“1”音上,第四句的“园”字以甩腔的形式落在调式主音“1”上,其后的乐句仍反复这种旋律及结构,形成无定次反复的大唱段。

2、二句体

两句唱词(即一个上下韵)组成的一个完整乐段反复吟诵的形式,在善书唱腔中也经常出现,无论唱词怎样反复,曲体内部结构不变,旋律按照唱词自然音调的高低而修饰,上韵落“1”、“2”、“3”均可,下韵甩腔后落调式主音“1”上。如《五元哭墓》中“马氏一见怒不息,拉着大元用脚踢(吔)↘。二元挨顿烧火棒,三元四元跑院里(吔)↘。五元吓得哇哇叫,东藏西藏没主意(吔)↘”,其中第一句的上韵“息”字落在“3”上,下韵“踢”字甩腔后落在“1”音上;第二句的上韵“棒”字落在“1”上,下韵“里”字甩腔后落在“1”音上;第三句的上韵“叫”字落在“2”上,下韵“意”字甩腔后也落在“1”音上,可见无论怎样反复,曲体内部结构不变。

3、垛唱

“垛唱”是善书唱腔音乐的又一种结构形式。无论是四句体还是两句体乐段,都可直接转“垛唱”,唱词内容需转换激越紧迫的情绪时使用。具体做法是:在主曲的基础上,紧缩旋律,加快节奏,按照唱词的情绪结构,叠唱八句、十二句等,只在最末一句加上甩腔,达到情绪高潮,有一气呵成之感。

4、在善书音乐中,也有曲式结构扩充现象的个别例子。这就打破了基本句式的方整性,使音乐更富于变化。这种扩充,大都在基本结构为上下句的平行乐段中进行,通过句式扩充反复,使音乐生动活泼,有助于渲染气氛,增加音乐发展动力。由于用的不多,不再举例。

另据一些老艺人回忆,善书在我区汝南县的流行,没有形成明显的流派,除有以上吟诵形态的散板唱法外,还有曲牌体唱法。这次调查中没有搜集到,很是遗憾。

(四)唱词与曲目特点

1、唱词特点

(1)词格

善书的唱词比较简单,基本是语言节奏,唱散板,以对偶句式的奇数句(一、三、五、七等单数句)为上韵,偶数句(二、四、六、八等双数句)做下韵,上下韵对偶相连,构成韵文唱段。词格有“二二三”格律的七字韵,“三三四”格律的十字韵,“二三”格律的五字韵,间或有三字韵,增减十字、七字韵。

(2)衬字

在善书唱腔的唱词中,也经常出现一些虚词衬字。虚词有两种用法,一是用在唱词中间,加“这个”、“那就”、“哎哩”等双声词;二是加在下韵甩腔后的单声字,如“哟”、“哎”、“呀”,例如“小安安︱只哭得泪流满面︱,高叫声儿的娘细听儿言︱呐↘”,就在“言”处进行甩腔,后加衬字“呐”,也有根据情节需要多句迭起拖一长音的,词格一般为七字,如“王祥 卧冰 为老娘…,留下 美名 天下扬……”

(3)语言基础

唱词的声腔韵律以中州音韵做其唱腔、念白的语言基础。现将普通话与善书宣讲的地方音调对比如下:

四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例字 妈 麻 码 骂地方方言音调 mǎ mà mā mà普通话 mā má mǎ mà类似程度 类似普通话上声 类似普通话去声 类似普通话阴平 与普通话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方言并与普通话略有不同,方言与普通话的四声相同,与普通话的三声和一声正好相反,方言将普通话的二声读作四声。善书将地方音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做“平声”(下韵),以去声或上声做“仄声”(上韵)构成韵文唱段。

2、曲目特点

宣讲书目有《宣讲大观》《宣讲大成》《宣讲拾遗》。这些书上都有许多惩恶扬善的故事,如《五元哭坟》《安安送米》《洛阳孝女》《孝化恶婆》《王祥卧冰》《董永卖身》《孔融让梨》《孟姜女哭长城》等。我区现有汝南善书老艺人段廉方保存的《宣讲大观》一卷。另外,我区较著名的善书宣讲员有闻中岳、宋绍宗、段廉方、宋文宣、赵长友、蒋和年、王凤岐、寇文忠(以上为汝南人)、常去奇(西平人)等。

善书唱腔艺术,由于种种原因发展缓慢。清朝时做为一种宣教圣谕的官方说唱音乐曾一度有所发展,但因其过于重宣教形式的庄重肃穆,而轻视音乐手段的发挥,导致唱腔音乐的单调刻板,缺乏生机。近年来,随着曲艺事业的发展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掘整理,这一古老曲种才又以新的姿态活跃于广大农村,经过艺人们和一些专业工作者的搜集改编,对宣讲内容去芜存菁,吸取精华,剔出糟粕,使善书艺术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1]张凌怡.驻马店地区曲艺志[M].驻马店地区曲艺志编辑部,1998.

[2]蔡际洲.鄂州牌子罗的变迁[M].中国音乐学杂志社,2010.

[3]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四川:西南师大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唱词唱腔普通话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广西壮剧南北路唱词押韵特点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