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品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3-09-20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7期
关键词:工学顶岗课程体系

覃 洪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031)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学校秉承“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升学竞争力,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

1 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按照“整体设计、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协调发展”的方针,实施校企共建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机制,实现校内外办学资源集约化发展,提高办学效益。

以校企共同体为平台,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医药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优化基于企业岗位需要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融入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以“订单式”、产学结合、工学结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订单式”、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实力较强的大型医药企业,如广西一心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广西同济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康全连锁药店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下订单(订人数、订质量、订规格)。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组织实施教学、开展教学评价,为企业量身打造所需人才。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2.1 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改革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精神为依据,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创新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2.2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通过与医药企业交流、合作和对医药市场的深入了解,明确药品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备基本的医学、药学知识,熟悉医药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相关营销知识和沟通技巧,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3 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1)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确定药品营销岗位能力目标,分析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确定课程的能力模块结构。(2)实施“1.5+0.5+1”三段式教学组织架构。(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4)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5)教学方式创新。(6)实训内容、模式改革。(7)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强化。(8)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学组织管理。

3 基于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3.1 构建“1.5+0.5+1”三段式教学组织架构(见图1)

图1 药品营销人才三段式培养流程

第一学期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素质和能力,为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第二三学期,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共同实施专业培养,进行“工学交替”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第四学期到医药营销企业进行轮岗、顶岗实习,形成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第五六学期在医药营销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

3.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医药企业的调研分析,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分析,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与大型医药企业,如广西一心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广西同济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康全连锁药店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共同构建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见表1。

表1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

3.3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药品营销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课程开发小组对医药行业及相关岗位的深入调查,依照培养目标,遵循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3.3.1 课程设置改革(1)开设文化基础和素质教育课程12门,并增加一门安全教育课程,课程学时数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必需、够用”原则相应增减,改革前文化基础和素质教育课程总学时为805学时,改革后为549学时(见表2)。在保证基础文化和基础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把减少的学时数增加到专业课上,以强化专业课教学。

表2 文化基础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前后学时数对比

(2)成立药剂(药品营销方向)专业课程改革开发小组,并多次到企业调查研究、开展企业专家研讨会,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分析,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与企业联合,初步开发出以行动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标准、学习情境设计方案等[1]。

3.3.2 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岗位素质和能力要求,与企业共同编写《非处方药的应用》、《常见病症状及用药指南》、《药剂学》和《药理学基础》校本教材及实训指导;增加与药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考试有关的教学内容,如专业素养、沟通技巧、非处方药知识、常见病知识等。

3.4 教学模式改革

按照就业指导思想,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形式,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建立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2)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成立课程改革开发小组,聘请教育教学改革专家,对职业典型工作岗位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门类,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情境教学方案等,形成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3)建立以校内实训室和工学结合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包括校企共建的模拟药店和合作企业真实的药店,满足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需要。

3.5 实训内容、模式改革

与广西一心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广西同济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模拟药店和药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考核实训室。这些实训室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他们参加药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考试的场所。学生在完全仿真的实训室学习、训练,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学生在第三学期参加药品购销员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通过率达98%以上。

3.6 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强化

第二三学期安排一定课时到医药企业实训,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接触企业,熟悉相关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拓展视野和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在校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和练。在第三学期结束时,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利用1周时间进行实习前强化训练,主要内容是轮岗、顶岗实习中学生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以便尽快适应实习。

组建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学生实习管理队伍,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全面指导,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与企业共同制订实习计划,明确轮岗、顶岗实习要求,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及考核内容。定期组织实习生接受培训,使其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接轨。

3.7 评价模式改革

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课程标准和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能力以及职业意识等素质要求制定评价标准。把学生自评、学习小组评价和任课教师(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评价结合,共同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制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办法,校企双方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素质进行考核,综合给出顶岗实习成绩,成绩合格,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档案,通过以上方法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

毕业前实习的一个关键步骤是安排学生进入医药企业进行3~6个月轮岗实习,经企业考核合格后可与企业签约进行带薪顶岗实习。带薪顶岗实习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实现校内实训—校外轮岗实习—带薪顶岗实习一贯式的教学模式。

4 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

4.1 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课程体系改革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4.2 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核心课程教学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为主。该模式是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跨学科的课程方案。

4.3 涵盖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涵盖对应职业标准要求,分析国家、行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渗透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与要求,使学生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4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原则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遵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即在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明确任务、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的完整过程,学习与工作要素(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工作要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4.5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学生的伙伴。教师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校实际,以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载体,组织学生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工学顶岗课程体系
盐工学人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从建构主义下分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必要性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工学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