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社会化维度中“90后”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

2013-08-22陈志勇刘献阳

关键词:社会化政党政治

陈志勇,刘献阳

(福建师范大学 团委,福建 福州350117)

1 政治社会化中的“90后”大学生

从接触政治社会化到完成社会化教育过程的时间和群体看,大学生较之于其他青年群体具备更多深化认同的土壤和契机。当“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年龄段后,针对其心智模式、性情特点、认知方式、价值判断的政治社会化工作也逐渐专门化。对待一个标签化的代际群体,坚持因时、因人、因事制宜,审慎且不失针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首先,政治学家迈克尔·罗斯金指出,一个人的政治社会化是政治参与教导的过程。家庭是首要因素,也是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模式诸如权威型、民主型、放纵型直接决定子女的政治态度,并授予其与父母辈相近的政党认同。[2]146-147其次,教育因素在个人人格教育开端之后发挥着更具意识的社会化作用。教师、同学、校园活动和课本知识逐渐将政治认知注入到个人的心智模式中。再次,社会因素对个人的政党认同也很重要。开放的社会意见氛围,加之大众传媒的舆论影响,更易造成个人政治文化的变动。在政治社会化接近成熟的阶段,“90后”大学生的政党认同是否健康、理性,很大程度上受网络等媒介的影响。

“90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较之以往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首先,他们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球化纵深交融碰撞的时期,信息时代的充分渗透,高速、海量信息带来的多元世界认知和现实生活带来的单一自我意识的冲突更加迅速和剧烈。其次,出于政治参与不足和政治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大学生内在政治效能感较强,外在政治效能感偏弱,政治思想多于政治实践。[3]加之基础人格教育失范,课本理论和生活实践脱节,“90后”大学生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惯性冲突。他们在无所适从下引发认知失调,出现功利主义和从众选择倾向,使个人发展缺乏设计和理想。最后,新旧经济体系的转变(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效应)、国内外文化的转型(文化全球化催生的流行时尚)、社会和教育观念的渐变(个性受溺爱和自由发展的倾向)更导致了“90后”的与众不同。因此,政治社会化中的“90后”大学生亟需符合其“口味”又契合其成长背景的规范引导方式,保证在党的引领下健康成长。

2 党主导的政治社会化互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党对于“90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着巨大的主导作用。党领导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统一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实践更需要统一大学生的行动。因此,统一认识、统一态度、统一行动这3个要求很重要。这3个要求分别对应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3个层面:认识层面(政治知识和政治理论)、态度层面(政治情感、政治取向、政治理想)、行动层面(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党在这3个层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和素材,若步步推进,深入发展,是可以深化“90后”大学生对党的认同的。[4]

2.1 认识层面

政治社会化的认识层面包括“90后”大学生对党的形象认识、作用认识、理论认识等,“90后”大学生自孩童时期便在党的影响下接触政治常识,成长中也不断了解党的政治理论。[5]党在引领青年和教育青年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素材。首先,党的先进性历史让党的影响力具有持久性、延续性、方向性、高尚性,可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其次,党对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绩效巩固了我党执政的合法性,增强了青年跟党走的凝聚力。此外,党的指导思想(如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自觉成为青年的行动指南,当代中国青年会潜移默化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联系、矛盾等观点看待问题,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党做思想引领工作的先天优势。

2.2 态度层面

“90后”大学生在情感、心理方面与党组织的导向要契合,对党的情感、理念、精神趋向接近,表现为态度上的积极接受与喜爱。自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来,党在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包括爱国主义热情、艰苦奋斗精神、集体主义人际观等三个方面。首先,党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更易唤起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每当青年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时,他们往往具备光辉积极的状态。再次,党90年风雨兼程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是青年亟需的。当前就业市场时需抱怨大学生不能吃苦,缺乏“战斗力”,就是针对这一点要求的。最后,网络社交时代的大学生个体化趋势加强,自主、自立的意识造成“宅男宅女”欠缺集体归属感。党的集体主义人际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观念。

2.3 行动层面

“90后”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要逐渐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共青团、中国共产党等组织,这些都是其接受党、参与党的一种政治行动。阿尔蒙德归纳了地域型、从属型及参与型三种政治文化来展现认同行动的不同层次。[6]243-244囿于地域政治环境造就的政治参与差距在“90后”升学过程中逐渐缩小,高等院校党团组织的充分影响也推动“90后”大学生在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道路上由被动应付向主动参与方向转变。当前大学生对党的崇敬心理和互动程度是其他党派组织无法想象的。“90后”大学生入党积极性高,且多为优秀的先进分子,他们在政治行动上与党是协调统一的。

3 政治社会化与政党认同深化的嵌套

任何一个国家,政治社会化在执政党的推动下并非是无序发散式的变化,而是有序嵌入式的发展。党的事业需要获得大学生的认同,需要认同深化过程与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嵌套和同步运行。政党认同作为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状态,有浅层、中层、深层之分。浅层的认同是表面、片面的心理状态,表现为部分接受和暂时认同执政党的方针政策;中层认同为基本接受和长时间认同;而深度认同则是坚定支持和终生内化为自我信念,并在政治社会化成熟后继续与党保持思想路线上的一致性。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处于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发展状态,又面临家庭、社会、朋辈的观念干预,这决定了其形成深化、自觉、辩证的认同状态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当前“90后”大学生对政党的认同状况受社会化要素影响严重,要深化认同必须对其加强规范培养和程序引导。据此,笔者构建出“认同深化链条模型”。

这一模型的学理基础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观点:认知发展不是数量的简单累积,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顺序相继出现的阶段。[7]“90后”大学生对党的认知过程,就如同一个链条,包括:认识、理解、接受、信任等4个环节。它们环环紧扣,每一个环节的生效都以前一个环节的生效为基础,并催化后一个环节的发生。独立环节内部,又存在二元冲突的认同对抗形式,即分别需要引向和规避目标的心理状态。首先,在认识层面,应该避免社会因素对“90后”大学生的误导,将其转为正确认识,保持对党的历史和现实的理性判断。帮助他们进一步消除误解,理解党现阶段的政策和路线、方针。其次,在态度层面,加强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让大学生亲近党。[8]大学生要积极接受党的领导,摈弃疏远政治的从属型、冷漠型政治文化,进一步深信不疑地接受党的指引,听从党的指挥。至此,政党认同深化过程基本完成。深度认同最终表现在行动层面上,即“90后”大学生对党的拥护和追随。

模型中需要指出的是:①“认同对抗”表现形式的作用是分析政治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是否符合其需要而表现出的认同状况,便于因势利导。②在认同递进中,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各有重合的,意味着4个环节不是分立和区间隔离的,而是交互质变的。③4个环节最终形成的是合力上的深度认同,并不是信任环节单一转化为深度认同,每一个深度认同主体必然同时存在不断更新的认识、理解、接受、信任。④依据原理,针对独立个体,教育者可以找到适合时间、顺应阶段的认同培育路径。“认同深化链条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认同深化链条模型

4 “90后”大学生对执政党的深度认同

基于以上政治社会化的认识,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对党的深度认同必须依靠规范、统一而又灵活、可调试的对策,在分类引导和过程控制方面“对症下药”。

4.1 改善“90后”大学生的政党认知

首先,通过宣传教育,促进青年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是深化认同的基础工程。注重青年的心理发展阶段,察觉到“90后”大学生有政党偏见时,与其及时沟通,形成正确认知。其次,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通过与“三辈”(前辈、朋辈、晚辈)交流,更加全面地培养“90后”大学生的政治知识、参政意识、政治觉悟、政治价值观。我们可以宣传可亲可感的党员前辈,引领社会主流思潮;提供朋辈无间隙政治交流的机会,交互学习;鼓励对青少年的志愿服务、爱心支教等活动,传播并巩固认识。再次,引导大学生挖掘优秀的政治文化,抵制网络不良政治信息,拒绝网络谣言和舆论误导,发表客观见解。这些手段让“90后”大学生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2 转变“90后”大学生的政党态度

大学生要养成对党的政治情感,需要通过端正政治态度来促进其对政党认同态度的转变。首先,“90后”大学生在实践中要不断接受态度检验,积极参加体现红色传统、主旋律的社会实践活动,正确表达其政治态度,产生投身党的事业的愿望,从而接受党、亲近党。其次,高校党团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丰富党员教育的内核,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内容唯实性与手段唯美性的统一,让大学生从多元角度理解党、信任党,以正确态度对待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艰辛。[9]再次,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投票选出自己心中的优秀共产党员,通过微博发表青年党员心声,从而让典型得到彰显,也增强了政党的亲和力。

4.3 激发“90后”大学生的政党行为

“90后”大学生要积极融入党的生活,与党休戚与共,一致行动。首先,拓宽参与民主政治的渠道,把党员议政建言与党员教育过程有机结合,适时调整为大学生可参与、爱参与的互动过程。如校党委书记早餐会,大学生党员挂职锻炼、大学生党员帮团员等活动。其次,完善高校党组织建设,融洽党支部氛围,打造大学生党员的“家”,塑造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以大学生自觉行动来维护和营造政党形象。再次,加强党同青年群众的联系,诚信构建党群关系,抓住时事机遇,通过举国盛事提升青年群众对党的拥护,增加他们与党互动、政治参与的热情。[10]大学生对党的深度认同不是外在的,而是情感的内化吸收,行为的外化表现,是对党的衷心拥护和积极追随。

[1]蔡长水.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2][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魏彤儒,郭牧琦.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效能感的现实考量基于2011年全国大学生政治效能感状况的数据调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5-21.

[4]刘博.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59-160.

[5]张晓昀.试论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同的层次划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8):101-103.

[6][英]安德鲁· 海伍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张裕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与机制观辨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7-120.

[8]李奇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1-74.

[9]张春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及启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0-54.

[10]戴亿绵,朱红.当代大学生对党政治认同的培育[J].法制与经济,2010(4):133-136.

猜你喜欢

社会化政党政治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