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具设计中的风俗文化现象研究

2013-08-17李慧杰毛宏萍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大众文艺 2013年24期
关键词:风俗家具装饰

李慧杰 毛宏萍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景德镇 333000)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五彩斑斓的风俗文化现象不仅有着区域的不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着千差万别,而正是这些差别,也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家具设计上的变化,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一、不同区域的风俗文化现象在家具设计中的表现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家具在与建筑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共同陶冶着人的行为和心理,让人们在与家具长期稳定的密切接触中“耳濡目染”的产生一种稳定的基本文化心理——风俗现象。

中国南方民居中堂的供桌大致有相同的格式,由一张长桌和一张方桌组成,上面摆有神位、神像、香炉等,长桌一般都做工精细,用材考究,上面的装饰图案更是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手法表现纳福迎祥的美好愿望,比如方胜纹、如意纹、盘长纹、柿蒂纹、蟠龙纹、连珠纹、祥云纹等,都分别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祈求先辈和神灵的保佑。(见图一)这样的家具摆设搭配整个民居对称的格局,使得整个中堂即使生活的中心,同时也是整个家庭的精神中心。长供桌下的方桌,祭祀时放贡品,平时当饭桌,不难想象一日三餐在神灵和祖先之前动筷,是一种怎样的敬畏与感恩。久而久之,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对先辈的敬畏之情在心中根深蒂固,每年的特定时节对他们进行祭祀也形成了一种风俗。这种设计既是生活的,也是威严的、庄重的、意味深长的。

图一 云纹牙头长桌局部

与南方的建筑形式相似,中原地区的民居也是对称形的,但中原地区的中堂一般没有专门的祭祀用的长桌或方桌,而是一个组合型的中堂柜,主要是用来储存物品,只有在特定的民俗节日里才会把神位和先人遗照等摆放中间进行祭祀活动。他们对先人和神灵也是敬畏的,但是农耕活动的繁重使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来整理和打扫很多的家具,一个即可以储存物品又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进行祭祀活动的中堂柜是他们多数人的选择,显示出了农耕文化下人们节俭淳朴的生活态度。

家具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厅堂家具、卧室家具、厨房家具、书房家具,但在日常生活中厅堂和卧室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最能体现不同风俗文化的地方,下面笔者以不同地区厅堂和卧室典型的家具设计的差异来说明不同风俗文化在家具设计中的典型表现。

1.厅堂家具

民居厅堂的家具布置在对称式的建筑形式中整体来是基本一致的,中堂均为规则的对称式布置以显示祭祖、祭神空间的庄严和虔诚。中间壁上设中堂挂轴,下设大方桌,方桌两侧各置一椅,且一般为太师椅、圈椅、官帽椅等有靠背的座椅。整个厅堂摆设在形式上是以建筑几何的中线为轴线对称布置的,无形的中线在人们的心中成了有形的摆设,端庄稳定,正直大方,体现出人们对自己做人的品质的要求和借物言志的心意。(见图二)

在一些少数民族,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建筑形式也不是规则的对称形式,比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广西侗族受“火塘文化”的影响建筑没有对称中心,塘火就是整个厅堂的中心(图三),藏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在地上铺上毯子席地而坐或坐很低矮的坐具等等。这些特殊的民俗文化表现在家具设计上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差异。他们的家具一般低矮,可以拼放兼具茶酒、储藏、食柜等多项功能,上面的装饰纹样简单,藏族和蒙古族的有些装饰图案色彩丰富鲜艳,用色大胆,吉祥喜气。但家具整体品种比较单一,以箱式矮柜和矮桌为基本品种。

图二 传统厅堂家具设计

图三 侗族的厅堂

2.卧室家具

卧室家具主要包括架子床和炕。架子床形制多样,颜色以红、黑两色为主,装饰以雕刻和镶嵌为主,通常在四个床脚上安置立柱。闽粤地区的架子床起结构与北方的架子床有一定区别,通常更重视床围的装饰,故而成为“围床”。北方的架子床一般只在床的两头有两个刻有花纹的挡板,形式简洁。炕是北方尤其是东北卧室不可或缺的家具之一,用泥土和砖垒成的炕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炕头放置衣箱的支架、炕上的炕桌炕几梳妆盒等是炕的装饰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靠着炕边摆放的各种小板凳、书桌和立柜,也没有南方的精致考究,有的甚至直接是不加任何雕琢的方形的小树墩,体现了北方民间长期以来的农耕文化状态下古朴的生活方式,家具就是最主要的生活器具。

中国有句古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据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不同的风俗习惯源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在家具设计中还表现在材质的选择(南方有较多的竹质家具而北方基本都是木质家具)、工艺表现的手法(南方多精雕细琢圆润柔美而北方多大刀阔斧气势宏伟)等方面。

二、不同时期的风俗文化现象下的家具设计

《汉书·匡衡传》匡衡所言“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个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中国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原始时期、夏商殷汉到后来的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每个朝代的人们总是会给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打上属于它自己特有的时代烙印。人们的礼仪不同,教义不同,风俗也是各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家具设计中也有所表现。在汉代以前,人们的习惯都是席地而坐,家具也一般以矮家具为主,其造型和装饰在后来的明代家具中都有所选择性的继承和发展,故论述不同时期的风俗文化下的家具设计时,笔者将不同时期分为三部分,即:明以前、明代时期、明以后,以便理解。

1.明以前的风俗文化现象下的家具设计

原始社会人们在洞穴中生活,所谓的家具不过是用来放置东西的石块、木块、土块儿等原始的未加任何修饰的材料,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起居方式和社会交往活动不断的丰富,到了汉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人们虽然依旧延续着席地而坐的习惯,但此时的家具种类已比较丰富,几、案榻、架、席等已经能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实用要求,并且能显示出西汉王朝这个重农的时代风俗文化下特有的古朴、浑厚、简洁的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时期,不仅出现了沿用至今的方凳、圆凳,也出现了极具装饰效果的束腰凳及更加注重舒适度的带扶手的靠背椅等高型家具,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家具基本淘汰了之前的矮式家具并开始走向成熟,以垂足为主的起居方式渐渐形成了人们对起居空间新的要求,宋代家具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新的需求,逐渐把建筑中的房梁梁柱式的框架结构引入家具设计中,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装饰尤其是对腿部的种类繁多的加工,装饰性的线脚、束腰和马蹄足,用于交角处的各类牙子样式也丰富起来,为中国古代家具的顶峰时代--明式家具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明时期的风俗文化现象下的家具设计

明代初期,农业和手工业高速发展,建造豪宅与园林形成一时之气,而家具作为建筑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量和对器物的质量的要求都不可避免的提高了许多,造就了明代家具辉煌成就,而文人的参与更是使明代家具锦上添花,他们吟诗作画、抚琴品酒、摆弄古玩家具,使得他们对家具的要求不仅是实用功能和视觉上的美感,更是要有符合这个民族处于精英阶层审美品格的特有的文质彬彬、独特高雅、意味深长的文化艺术气息。天时地利人和,明代家具就这样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家具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现代依然令世界家具设计师为之着迷!明代到清代初期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明代的风俗在明式家具中的具体表现有一下几方面。

(1)崇尚精巧的风气在家具中的表现

明代初期重农轻商、崇尚简质、贵贱不相逾的等级制度到了嘉靖年间逐渐“代变风移”,取而代之的是崇尚奢华、铺张浪费的不良风俗,这就造成了人们在为建造的豪宅园林配置家具时更加注重家具的质地和工艺,简直到了不惜工本的地步。家具的材质由原来的榆树、槐树等普通木材,变成了花梨木、楠木、紫檀木以及一些进口的珍贵木材都成了当时大户人家不惜重金的首选。不论是苏作、晋作、广作、京作还是宁式海式的明式家具,虽然他们分布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但所用的木材都是一样的考究昂贵,而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士大夫们对精巧家具的不懈追求而准备的。因为只有这样应力小、密度大、不易变形的稀有木材,才经得住工艺师们无数次反复细致的雕琢,才会有各式各样精细的榫卯结构,才会有卡子花、一腿三牙、鹅脖、联帮棍、翘头、托泥、龟足、券口、圈口、马蹄试腿足、 挂牙、站牙等等精简到极致的家具式样,才可以雕刻出复杂的龙纹、凤纹、麒麟纹、缠枝纹、牡丹纹、云纹、八宝纹等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各种装饰,才配的上金、银、玉、宝石等贵重的镶嵌物,最终才可以完美的体现出“简练、厚拙、圆浑、裱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的明式家具的特殊美!

(2)重礼轻人的思想体系在家具中的表现

明代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使得它成为一个比较注重礼节的朝代,通过官帽椅、太师椅这两个典型的明式家具我们就可以看出明代初期重礼轻人的思想。

官帽椅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它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而得其名,分为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两种,以其高大、简约、线条流畅著称的。虽然上部椅背、搭脑、扶手乃至竖枨、鹅脖都充满了灵动的气息,但这类椅子其靠背板与座面都是直线,大多呈九十度直角,椅背比较高,椅子前腿之间的横杠使得坐上宾客不能太随意,而必须正襟危坐,腿与上身垂直而不能向后缩。虽然这种设计让人做起来并不觉得很舒服,但它能使人显示出一种端庄的仪态,而端庄的行为举止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的礼仪。

图四 官帽椅

图五 太师椅

到当时社会礼制、习俗文化的影响,此扶手椅与官帽椅结构相似,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用料考究,造型宽大庄重,装饰繁缛,可以说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更趋向于一种尊严,一种象征着坐在太师椅上的人的地位尊贵、受人敬仰,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古代文人及老百姓共同的美好愿望。

3.明以后的风俗文化现象下的家具设计

明代以后的家具主要包括清代家具和近现代家具。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经历了由建朝初期平定三藩的战乱到康乾盛世最后走向灭亡的不同时期,时代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家具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载体,也同样经历了“潮起潮落”。清代初期的家具继承了明式家具的淳朴、疏朗、庄重、儒雅、精炼、内敛外秀等优点并有所发展,但是到了雍乾年间,经历了康熙时代的发展,国家日益强盛,安居乐业的人民已经不再满足与已有的家具简单朴素的造型和几乎没有的装饰,他们需要更加厚重、装饰更加精美奢华的家具来显示自己的财力和身份地位,统治阶级更是几乎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清式家具开始偏离明式家具的清雅走向矫揉造作、畸形雕琢的歧路,一件家具上往往多种材质和工艺并用,雕、嵌、描金兼取,木嵌、竹嵌、骨嵌、牙嵌、石嵌、螺锢嵌、百宝嵌、珐琅嵌乃至玛瑙嵌、瑰珀嵌等应有尽有,流光异彩,华美夺目。此时的家具已不再注重功能,制作既费时费料又缺乏艺术魅力,内容上又是单纯的表现传统的福禄寿喜题材,没有丝毫的淡雅旷达之感,使其陷入家具创新的困境。到了晚清时期,随着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化的交流逐渐增多,传教士留学生等传入了新的生活思维和设计思想,带入境内的新的家具样式和生活方式,给处在迷茫中的清代家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时任何新鲜的形式、新奇的手法、奇异的题材都可能为清家具所用,从而实现人们对奇巧与富丽的追求。

近现代社会中,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各种工业产品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计算机的发展更是让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家具设计也在时代的潮流中向着更加多元话的方向发展,各国纷纷举办的世界性家具博览会为各国家具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各国家具业创造了交流机会。实用主义的功能性和简约性逐渐代替了繁琐的装饰和昂贵的材料,设计师对材料、造型、色彩等多方面的探索以及对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人们的社会心理的关注更为科学和全面,家具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流派纷呈。在人机工程和内心需求的基础上,注重人性、以人为本,成为现代家具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审美特色。当然对于那些钟爱传统家具的人们和一些传统文化保留较好地区的农村来说,历经时代淘洗的古代家具依然拥有生命力,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值得浮躁的现代人深思。

三、结语

经历历史的承传,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古代遗留下来的家具,大都是大浪淘沙后的经典,融合了各个时期家具设计的精华。现代家具设计师在关注这些家具材质、造型、工艺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内在设计上体现出的中国人五千年沉淀下来的家具智慧,在那些看起来对称均衡、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的家具中体会出中国人在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中庸的态度、祈求平安祥和的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那些隽永悠长细致入微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家具装饰图案对比中,感悟江南水乡娇柔纤细的民风和西北高原原始古朴的大度。

每一件家具的设计,都凝聚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与风俗,体现了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以设计制作者为代表的普通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家具,是一个社会为人处世的缩影,是人们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态度。有人说每一件老家具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在每一个流动的音符中蕴含着深深的韵味,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悟出些许哲理。

[1]许平.《造物之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陈雨阳.《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民间起居陈设篇.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4]潘鲁生.《家具与陈设》.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9.

[5]范文.《老家具新摆设》. 海天出版社,2006.

[6]柳枝.《明式家具设计中的美学思想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7]行焱.《陕西关中民俗家具文化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8]罗冬华.《广西侗族传统建筑与家具的文化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

[9]袁梦妮.《明式家具设计中的文人审美情趣研究》. 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张亚池.《皖南民俗家具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1]盛伟.《中国传统风俗文化与象征》. 东岳论丛,2007.

猜你喜欢

风俗家具装饰
太平风俗美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家具设计·互动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DIY装饰沙漏
跟踪导练(四)4
DIY节日装饰家
家具
百花园地中的装饰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