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专业生产性实训模式的分析与探索

2013-08-15郭子新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实训室计算机专业基地

郭子新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中心,河北 邯郸 056005)

生产性实训模式是近年来是高职高专院校大力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产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实验实训相结合。其特征是“技能型”、“应用性”。其目的主要是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计算机产业是高科技产业,需要的是有创新头脑和技术过硬的人才,在校的大学生们单单学习课本知识是跟不上日新月异发展的技术的,而闭门锁关,不与外面先进企业相结合是无法培养出技能高和操作熟练的人才,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在真实的训练环境中参与软件的开发和技术的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内涵。所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及完善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专业生产性实训模式的现状

计算机专业的实训众所周知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该专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的依赖性远小于对工作人员的依赖性,所以实训基地的创立离不开企业高、精、尖技术人才的指导。而校内的管理和实习环境在实际操作时缺乏统一性、连贯性和规律性,这都是实训模式存在的困难。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对于新软件的开发研制需要长时间、密闭空间下的研究,而学校所建实训环境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所以无形中遏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的连续性。此外,实训的内容和目的与时代脱轨,并非以企业的生产任务为中心,这就意味着实训缺乏明确性、全面性、内容生产性、产品应用性的实践特点。如果计算机专业的实训做不到与时俱进,那么实训的效果就毫无意义,而经过实训的学生就更谈不上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脱颖而出。目前计算机实训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另一种则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实训基地。

1.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企业的实训师资指导力度不够

自从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CSTP)实施以来,高职高专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立方兴未艾,学生也积极地学习CSTP课程。我校也按照国家的办学宗旨积极与企业交流合作,由院校提供场地、能源等基础设施及管理机构,企业提供设备、实训师资、技术标准等,校企双方互补共赢。但由于高新计算机产业精密化、规模小等特点,大量的实习学生不能进入计算机公司进行实践,而是集中在学校的实训基地,所以企业提供的教师必须在数量上、时间上给予学生保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他们达不到要求,所以指导的任务主要落在了校内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身上。但是由于他们对计算机工程项目接触较少,开发软件的实践经验不足,所以在进行实习指导时往往感觉力不从心。所以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必须保证企业的参与与指导,否则实习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2.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实训人才培养缺乏规范

计算机技术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有些技术在学生学习时代还存在,但当毕业时已遭淘汰,而我校的计算机校内实践基地中的设备和软件并未及时升级换代,这也许会导致花大量精力和物力建立的基地使用几年就会被废弃。此外实训内容与当今时代的新技术严重脱节,实训课程的知识老化、重复,也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所以计算机企业和实训基地并未融为一体,即实训基地是基地,企业是企业,两者是并列的关系。而实际上,校内的实训基地应是计算机企业的另外一个分公司,担负着一定的生产任务,也要产生经济效益。学生要在生产基地中学会企业的规范,也要接受企业任务的考核,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人。

3.实训的内容和目的与企业生产任务缺乏结合

生产性实训遵循的一个原则是真实性,即实训场所需要具有真实职场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实现学习环境向工作环境转换的导向功能。但是我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内并没有模拟真实的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工作环境,学生也未能模拟真正的角色,完成某些工作任务。而且我校的计算机基地真正有效的利用率不高,只是需要学生实验、实习时才去利用。另外,我校的实践教学仍是遵循传统的方式,模块单一,实训内容简单,并没有细化学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实训的任务,使实训的学生未能亲临其境,进入实际的角色。由于近些年计算机的CSTP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有所变化和更新,所以实训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要把学生的实验和科研与生产连接起来,要保证学生与当今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接触,并使用这一技术来解决某一实训项目,这样以起到毕业前后技术的过渡升级作用。

二、计算机专业生产性实训模式的新探索

国外实训的多种模式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模式、美国的“合作型”实训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实训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实训模式。其中,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指企业和学校以合作的形式对青年人进行职业培训。其中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师的培训是一元,而步入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则为二元。“双元制”教育的目的是极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上岗,很值得我们借鉴。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是否有实践经验,是否毕业时无须培训,拿来就用,是否最大化实现他们的经济利益。所以学校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感知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建立高效实用的实训基地,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1.实训基地必须依托大企业,科学设计实训过程,从看、学、做三个环节组织教学

实训基地依托大企业,但不能完全依赖企业。学生在零培训、零经验时仅凭着所学的专业知识去企业实习显然是不受欢迎的。所以校内仿真式实训模式教学势在必行。首先要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观摩学习。通过身临其境了解最新的生产开发技术和生产的流程。其次经过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导师的紧密合作,创建了一个“仿真式”案例库,案例都是真实完整的案例,用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分阶段完成项目。例如:软件的开发、设计、制作、到市场发行等各个环节的运行和经营模式。学生拿到案例,使他们在学校仿企业管理的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这无形中建立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映射。例如计算机实训小组的学生在教师和市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发研制了一套新软件,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他们又积极上市里需要的单位推销,可喜的是在单位半信半疑的试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成果极大鼓舞了学生的热情,他们自主创建校内公司,研发、设计、生产一条线,严格按照程序开发和设计规范进行软件开发和设计,使自己在“做中学”,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那些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强的学生可以选出来组成维修小组,负责学校的电脑维修工作。由于学生的价格低廉,服务热情,不仅在学校、教工住宅区打开了局面,校外的一些单位也渐渐找上门来。这种实训模式中学做环节极大促进了学生从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的转化。他们就某个项目的具体案例来分析、研究并实施,这都是课本上完全学不来的知识。另外,学生在训练多平台操作或软件制作时,他们会从更专业更复杂的角度入手,而不只是因实训而实训,使学生研制出来的东西毫无市场价值。

2.实习模式要根据培养方式的不同,分层次、分阶段,递进式教学

我校的计算机专业可细化为各个不同的专攻方向,所以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的也各有不同。我们应该着重考虑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否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发展。“模块式教学法是国际劳工组织(国际ILO组织)为培养产业工人使其尽快掌握某种技能而开发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法。根据教学培养目标,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成某一工种的教学模块。”例如关于我校的软件项目开发实训主要可划分成五个功能模块:计算机软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设计及开发实训、软件测试实训、软件系统支持与维护安全实训。分模块学习的学生在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后就能快速掌握这一技能,并在实践操作中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顺利结合,能够独立、规范地进行模块功能分析、设计、调试,并在将来就业的工作岗位进行软件系统的部署、安装和调试,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集成,能快速响应技术支持的需要。所以分模块学习和实训非常重要,但在课程的安排上也要尽可能提供学生可选择的最适合的任务,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我校计算机系设有11个实训室,其中包括软件工程实训室、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室、计算机多媒体实训室、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数据库项目实训室等等,各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学校应按照不同培养大纲和目的来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即基础性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综合技能训练教学和开放型实验实训教学。这样就明确了实训的模式,无论什么样的专业,所遵循的培养体系实质上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课程层次分明,连贯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发展。当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获得提高后,学校就要安排学生到联合的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这个实习,并非是企业多余的员工,学生也要分配具体的生产任务,也要给与一定的津贴,甚至在做出成绩,为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时给予物质奖励,这样才能极大鼓励学生在校内生产实训时认真敬业,遵守按照企业文化设立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这也是实训模式教学逐渐递进的良好体现。

3.实习模式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任务为中心,以企业管理为准则,极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学校在训练学生完成真实的案例后,就应与计算机公司联合,参与到他们的项目的设计和研发中,也就是接下他们一部分的生产任务。而后组织学生在专门的计算机实训室内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例如软件的开发、软件的测试、维修等。而同时学生也可模拟公司的角色如:总经理、部门经理、需求分析员、系统程序员、初级程序员、文档编写员、数据库设计员、软件测试员、培训员等等。他们可以就项目的问题召开会议,让大家作报告,共同讨论,来推动任务的完成。学生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要写下任务计划,其中研究、设计、测试或维修的流程要明确、详细。生产任务完成后要根据企业的回馈和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估。这样的以生产任务为中心,以企业管理为准则的实训模式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还有职业精神和团队的协作精神。

生产性实训的开展不仅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的生产需要,它必须以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为载体、遵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层次、分模块、递进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训水准,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前景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保证学生从学校到企业、从学习到工作的平滑过渡,实现零距离就业。

[1]董宇峰.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实训环境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5):145~147

[2]岳红.计算机软件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0(4):75~76

[3]赵玉娟等.计算机实训教材研究与建设[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32):58,92

[4]翟少华.计算机实训室的建设、开发及利用[J].文化教育,2007,(6):114

[5]高军霞.紧密联系社会搞好计算机专业实习[J].中国成人教育,2003,(6):112~113

[6]杨海澜.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2):45

[7]陆卫忠.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训体系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45~48

[8]贺媛媛.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实训的实现途径及分析[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78

[9]李长庚,孙克辉,盛利元.高校理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12~14

[10]杨敏虹.电力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5):127~128

[11]卢小兰.抓好生产实习的三个主要环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6(5):120~121

[12]蒲如兰.实行三“结合”推进实习教学改革[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14(3):75~76

[13]胡恬,祁卫东.本科生产实习模式探讨[J].湖北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4,(2):57~59

[14]关小明.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实训室计算机专业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实训室安全管理规范可操作性的探索与实践
我的基地我的连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实训室设计与实现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建筑类专业识图实训室建设及实训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