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食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3-08-15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学校企

赵 芳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河北 邯郸 056005)

一、引言

温家宝总理说过:“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国务院分别于1991年10月17日和2005年10月28日在(国发〔1991〕55号)文件和(国发〔2005〕35号)文件中两次发布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要实施“产教互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于2010年7月30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高等职业教育再次提出了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的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面。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不同的资源和环境,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学生的身份,根据其专业教学的要求进行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则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透彻的掌握理论知识。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最早是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后来又出现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韩国的“顾客导向”模式。这些模式尽管特点各异,但核心的内容都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二、我国高职食品专业人才需求、就业状况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的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有调查显示,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与之共存的问题却是高职食品专业的学生择业、就业难。剖析其中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三点:

(一)学校课程设置与企业所需脱节

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在2006年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五成用人单位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制约因素。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校企合作”,也就是由企业和学校按照人才需求共同来设置课程,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可以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

(二)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而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是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现象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高职学生认为:所学与就业没多大关系,也就是认为“知识无用”。曾有人对398名高职学生就“知识无用论”这句话的赞成态度做了调查,其中有182人非常赞同,所占比例为45.7%,39人赞成,65人一般赞成,73人不赞成,39人非常不赞成。可见,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因为受到“知识无用论”的影响。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也是通过“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让学生先在工作中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再回课堂继续学习,才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三)教师自身技能素质较低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质量。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没有或是很少去企业经过实践锻炼。他们虽然理论功底很扎实,但却缺乏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难免与实际应用脱节。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给教师进企业锻炼的机会。实现教师进企业锻炼的途径还是“校企合作”。让教师以脱产、半脱产的形式或者利用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习或短期培训,通过实践提高教师职业教学能力。

三、我院食品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使地方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顺利接轨,我院食品专业在探索“工学结合”的实现方式中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改革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根据岗位需要建立模块式技能项目化课程

依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开发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用的校企合作教材。例如:《酿造酒工艺学》一门课,原来用的是顾国贤编写的理论性很强的教材,现在我们与酒厂的高级工程师共同开发了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用的《酿酒工艺学》教材,新教材以模块形式编写,深入浅出,每一个模块就是一项岗位技能,更切合实际需要。

(二)以“工学交替”代替“集中实习”

在原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去企业“集中实习”(也叫“就业实习”)一年。这样导致学生在校时因为不知道所学到的东西今后到底有何用途,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就业实习时遇到很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却没有机会再回学校系统学习。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采用了“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第一学年的暑假就开始进入食品企业实习,因为第一年的课程大都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则为专业课,提前进入企业,对于专业课学习中的工艺和设备有了感官上的了解,再学习理论时,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学习积极性比之前提高了许多。第二学年的寒假,再让学生进入不同的食品企业进行实习,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前两次的实习经历,学生们在最后一年“就业实习”的选择上更加有针对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习企业,也为他们今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保障。

(三)“毕业证书”与“技能证书”并重

任何食品企业都有食品检验员的岗位,为了使我们的学生都能胜任这一岗位,在就业上多一筹码,我们鼓励所有同学都拿到国家“食品高级检验工”的合格证。国家“食品高级检验工”的考试包括理论和技能两部分,一年一次。我们要求大二的同学开始报考,考前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同学们的通过率达到90%以上。

(四)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专业建设的最直接的因素。为了提高我们食品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我们定期派教师利用寒暑假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和人才,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同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指导校内实训。此外,我们还定期举行有奖职业技能竞赛,竞赛的内容是教师所教课程的一项技能,通过竞赛,鼓励教师们努力提高自身技能素质。

四、结论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共赢的最佳方式。使学校、学生及企业都得到了“实惠”。一方面,企业由于得到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了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降低了办学成本,而学生通过去企业实习,培养了职业素质,并有效地掌握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在就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这也是教育部大力提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因所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就是好的。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更加适合我们校情的“工学结合”之路,相信未来的前景必将是光明的。

[1]岳朝晖,程世平.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市场,2011,(6):149~151

[2]伦肇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反思[J].珠江教育论坛,2010,(3):3~4

[3]李金宝,胡瑞君,闫波.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J].广西轻工业,2008,(3):17~18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工学校企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