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科研平台的建设

2013-08-15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本科生创新能力

王 鸣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热点问题。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创新已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不仅关系国家未来的整体竞争力,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然而,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还存在一些不足。以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为例,作为大学四年最重要和最正式的科学训练,教师普遍反映学生论文或作品两极分化严重,整体质量有所下降。大部分学生难以发现好的选题,难以采用新的方法,难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也难以得出新的有益的结论。排除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因素外,创新能力不足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若干表现

1.迷信权威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欠缺,一个较为明显的现象就是迷信权威。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迷信”授课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很少师生双向交流讨论;在课程内容上,“迷信”课本,倾向于接受学习,而不是思考和质疑;在学生毕业选题或毕业设计中,很多学生更想不出好的选题,只能东拼西凑。这种迷信心态,是相对封闭环境的产物。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迷信”苏联高等教育体制,学科分化明显,研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正统”理论和主流观点。改革开放后,在接触西方现代文明过程中,又深感不足,试图“模仿赶超”,自信不够。在国际上,相比西方特别是美国学者,中国学者更倾向于做模仿性研究。

迷信权威,直接导致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下降。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剧,很长一段时间对专业化人才的推崇,导致高等教育的专业设计、课程设置等越来越趋于“专”和“精”。学生疲于应付各种专业知识,而且越深入就越深感自身知识不足,进而否定自身能力。由于学界权威往往在某个专业技术或知识领域有深入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触他们的观点和方法,容易陷进迷信权威的误区。

2.惰于思考

信息化带来获取信息或知识的新途径。学生除了通过课堂和书本获取知识外,更多求助于互联网搜索引擎,一些搜索引擎网站也推出知识管理的在线数据库,比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谷歌学术等。这些方便开放的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然而,信息的数量庞大,反而冲淡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判断和消化;学生乐于收集信息,却懒于阅读和深入学习;宁愿将信息存储于计算机上,也懒于花时间将知识化为自身所有。

事实上,知识不同于信息,它是经过加工的信息。人们收集大量信息,将信息在人脑中进行加工处理,使信息转化为具有一定体系和关联的知识。所以,尽管信息时代带来技术工具革新,却不能代替人脑,因为只有经过思维活动才能实现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至少做这几方面的处理:剔除无关信息;判断真伪,考证信息出处,做基本的事实判断;整理加工,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由于此过程需花费大量时间,学生常知难而退,或满足于获取初略的信息概貌,了解“别人讲了什么”,却不去分析“别人讲得对否”;了解了零散的知识点,却无法将这些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自身的判断。

3.害怕提问

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从小习惯于“被提问”,反而丧失了提问的兴趣和能力。应试思维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长期处于从属、被动地位。纵使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考试仍是考核的主要途径,分数仍是代表学生知识能力的一个信号。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一切以考纲为主,将考试作为课程目标。二是常年习惯于“被问”和“被考”,使学生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难以正常思考。三是潜意识相信有标准答案。其实,不同视角、不同情境、不同条件、不同对象、不同时期,等等,同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可能不同。标准答案只能训练出僵化的思维,这种思维不利于处理复杂世界的各种问题。四是学生只能“应答”不敢“提问”。国外大学生与国内大学生的显著不同之一,就是他们更喜欢提问,且不怕提问。中国学生一到提问环节就鸦雀无声,其实主要的原因还是害怕出错,担心问题过于简单影响教师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实际上,好的问题也来源于长期的思维训练。只有经常思考,才能提出好的问题。

4.囿于思维定势

以文科学生为例,辩证法“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盛行,中庸的思想无处不在。为了避免绝对化,学生滥用辩证思维,在分析问题时,常常说“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要批判,也要继承”。此外,“阶段论”的思维定势也大行其道。比如,事物发展经常被划分为“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遵循线性的发展模式。事实上,不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会遵循这种模式,可能会曲折反复,可能无法划分阶段,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分界点也未必清晰。

再看理工科学生,则盛行线性思维。线性与非线性这对范畴,来自于数学领域,用于描述不同变量之间的不同关系。如果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按照固定比例改变,则称两个量之间为线性关系,因此线性意味着单一、均匀、不变,事物的发展随初始条件的给定即可确定,没有例外,可以预见。由于线性思维可以简化对问题的处理,因此成为处理问题时的首选。但是,长期的线性思维训练,容易使学生沿着一定的线型或类线型的轨迹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线性思维往往会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分解成多个目标,并且对这些目标平均用力。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建设大学生科研平台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载体,也备受关注。近年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挑战杯”,即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深受高校师生重视,不管是“大挑”——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还是“小挑”——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都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可见,重视和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一项重要任务。

为大学生构建科研平台,着眼点不在于通过科研活动学生能取得多少科研成果,而在于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研究的机会,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在科研训练中受益,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美国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提倡本科生科研活动和运作相关机制,已有几十年时间。在组织机构上,早在1978年就有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UR),专门面向科学、数学、工程学领域本科生开展科学活动;在培养计划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就设立了“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以工作站的方式接纳和资助本科生参与NS F感兴趣的领域的研究等;[1]在科研经费上,有教育团体和社会各界支持,资助经费充足;在运作机制上,高校设立校内机构,设立本科生科研项目,为学生搭建成果发布的平台,等等,值得借鉴。

科研平台与学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各种针对大学生科研的运行机制、组织机构、活动载体等,都有助于营造大学生科研的良好环境,提高他们科研的参与度,在此过程中提高其科研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能促进这些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从长远来讲,这些平台也可能产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成果,从而助力整个科学研究。当然这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还是通过科研平台的建设促进学生创新实践,培养这个群体的创新能力。

三、大学生科研平台的建设

1.设立专门组织机构

作为组织和实施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实体,高校需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大学生科研活动相关事务。[2]目前为支持和组织更多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鼓励学生参与类似项目,许多高校在共青团下设了专门的“挑战杯”办公室,或者团委有专门教师负责管理,主要组织指导教师对有兴趣参加竞赛的大学生进行全程指导、专业授课、重点扶持。也有的学校在学生工作部设立类似机构或有专人负责。但这些都是依托“挑战杯”而存在的,没有支持更广泛意义上的大学生科研活动。此外,在一些高校,由学生处长、团委书记、各二级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等,组成“本科生创新科研工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该类活动的研究、管理和推广。这至少从组织上保证了活动的开展,但从长期来讲,在高校内部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办公室是必要的,它可以集中负责制定相关的政策,统筹科研经费,组织科研活动,进行效果评估,以及协调相关的事务。

2.设立大学生科研培育基金

为保证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设立大学生科研培育基金。[3]一种途径是从财政拨款里划拨部分经费作为开展活动的资金来源,但这还不能保证对大学生科研活动长期、稳定的支持。另一种途径是捐赠性质的基金形式。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奖助学生的专项奖学金,但支持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专项基金不多。部分学校设立了研究生奖学金,虽然评奖标准与学生科研挂钩,但也不是本科阶段的。而且,有些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也偏重于对结果的奖励,而不是对过程的支持。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科研活动,由于需要实验室、实验器材等硬件支持以及实验材料耗损等,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培育有助于活动的正常开展。

3.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

各高校可设立专门针对本科生的科研项目,项目管理采用自由申请—院系评审推荐—校级评审立项—中期执行报告—结题验收评估的程序,对这些项目进行规范管理。其中每个环节都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关键。以美国MIT为例,设立“本科生科研计划机会”(UROP)项目,该项目已发展成为美国大学中最大和学科领域最广的本科生科研项目,拥有22项奖学金。学生可以参与科研活动的各阶段,撰写科研计划,项目结束进行评估并获得学分或奖金。[4]科研项目选题,可采用自由选题和招标选题两种。前者主要保证学生不囿于定势,在选题上有所创新;后者可以由从事科研的教师划定,在全校本科生中进行招标,组建项目团队,协助教师科研。学生从中可以得到较为专业的科研训练。此外,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参与交叉学科项目的研究。

4.提供大学生科研交流机会

目前,国内已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的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比如定期举办某专业博士生学术交流年会,博士生可以在年会上宣读、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来自其他学校的博士生讨论并修改成果,提高质量。然而针对本科生的全国性交流平台很少。高校需为学生搭建这类平台,提供不同学科专业、不同院系,乃至跨校跨省的大学生科研交流机会。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和展览大学生研究成果,并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学术沙龙、学术报告会、读书报告会等,为大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5]另外,还可以建立一些专门的网站,供大学生发布自己的科研作品和成果。

5.提供其他制度保障

大学生科研活动,除了组织机构、经费支持等,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一是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学分制度。需完善和创新目前的学分制,学生如果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评估,可以折合成学分,从而减少其他课业的压力。二是导师制。对于有意参与科研活动的大学生,通过一定的遴选,为其配备指导教师,给予专业指导。三是针对指导教师的激励制度。对指导大学生科研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计入教师业绩。对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重视和奖励,直接影响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四是专项基金的财务管理制度。需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以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对创新性项目的质量控制。

[1]杨鑫利.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发展概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4,(7):105~109

[2]任晓光.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46~48

[3]白文苑,张文政.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10,(4):99~102

[4]董皓.中美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比较及启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87

[5]陆锦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55~56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本科生创新能力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