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国历史地理问题考辨

2013-08-15陈隆文刘晨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上蔡楚国史记

陈隆文 刘晨阳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郑州 450001)

蔡国是周代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其为姬姓,与周室同宗。它自周初开始封国,到战国初年被南方的楚国所灭,共经历了600余年的历史,在周代的封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蔡国的事迹多见于史书记载,如《左传》与《春秋》等均有记载。司马迁的《史记·管蔡世家》更是较为系统地讲述了蔡国的历史。但即便如此,关于蔡国的史料仍显匮乏,它的一些历史地理问题,学界仍是看法颇多,值得我们去细细探究。

一、“三监”与蔡的始封地

《史记·管蔡世家》记载:“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1]可见蔡国的始封是从蔡叔度开始的。那么蔡叔度的封地到底在何处呢?一直以来,学界对此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为上蔡说。对于史记中蔡叔所封“蔡”的解析,《集解》引世本曰:“居上蔡。 ”[1]《汉书·地理志》也持此说,在《汝南郡下》中记载到:“上蔡,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2]后世文献大多沿用此说,将上蔡作为蔡国的始封地。如郦道元《水经注·汝水》曰:“(上蔡)县,故蔡国,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于蔡。”[3]《括地志·豫州》也说:“豫州北七十里上蔡县,古蔡国,武王封弟叔度于蔡是也。”[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蔡县》曰:“蔡国旧城周二十五里,蔡叔度始封此。”[5]

其二为修武说。今人晏子主张此说。他通过分析文献资料认为:“《续汉书·郡国志》载河内郡‘山阳邑’‘有蔡城’,刘昭注云‘蔡叔邑此’。东汉山阳县在今河北修武县,其地正在殷都朝歌附近,蔡叔始居之地即在此。”[6]

其三为郑州祭说。郑杰祥先生持此说法:“按‘祭’与‘蔡’古音同属齿音月部,可相通假……因此,笔者认为,位于今郑州西北郊的这处‘祭’地,也可称为‘蔡’地,此地位于古敖山东麓、黄河南岸,南距石佛镇(即我们称作的古管地)约15公里,显然应是蔡叔度最初的封地。”[7]

其四为长垣说。清人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中称:“蔡叔食邑疑即今大名府长垣县之祭城,其后成王改封蔡仲于蔡,今汝宁府上蔡县地。”[8]何光岳先生在论述古蔡国问题的时候也说道:“今长垣县蔡城,叔度初封于此。”[9]

对于上蔡说的怀疑,古已有之。《尚书·蔡仲之命》孔安国《传》曰:“叔之所封,圻内之蔡。仲之所封,淮、汝之间。 ”[10]孔颖达《正义》:“检其地,上蔡、新蔡皆属汝南郡。去京师太远,叔若封于上蔡,不得在圻内也。”[10]郑樵《通志·都邑略》云:“蔡本畿内之地,以为蔡叔之采邑,及蔡叔逆命国除。至蔡仲,始改封于汝南,故以汝南为蔡。及迁州来,则以州来为下蔡,汝南为上蔡。”[11]他们都提出蔡的始封地不应在上蔡,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据《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史记·周本纪》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1]郑玄《毛诗谱》:“邶、鄘、卫者商纣畿内方千里之地,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太行东北衡漳,东及兖州,桑土之野,周武王伐纣以其京师纣子武庚为殷后,庶殷之顽民被纣化日久,未可以建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13]《汉书·地理志》:“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庸、卫国是也。邶,以封纣子武庚;庸,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14]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周灭商之后,为了治理殷人,稳固东方领土,曾经让蔡叔与管叔参与监管殷人。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殷人主要分布于朝歌一带,即今天的安阳淇县一带。在交通通信尚不发达的当时,如何才能让远在上蔡的蔡叔去监管远在千里之外的殷人呢?再者,《史记·管蔡世家》云:“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 ”[9]《逸周书·作雒解》谓:“乃囚蔡叔于郭凌。”[13]蔡叔被打败后,被迁到了郭凌这个地方囚禁。这充分说明其始封并非在郭凌附近,要不然也称不上是流放。而郭凌,正是在上蔡境内[14]。综上可见,上蔡之说并不准确。

而郑州西北祭城说也显得有些不足,因其属于郑地,不是东周王室的畿内之地。正如何光岳先生所说:“荥阳、上蔡在豫中和豫南,地方遥远,怎能监视豫北的殷民呢?”[9]而仅凭音韵学上的相通假,就定蔡叔的始封地还是显得有点武断。修武说的文献资料过于单薄。而长垣离殷都也较远,不太符合《尚书》所说的距离和当时的客观实际。我们认为其应在新乡市卫辉倪弯乡。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周武王灭商后,“小邦周”占据了“大邦殷”,如何统治原有的殷人跟占领区,成为周王室的难题。为了防范旧殷人造反,周王室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对殷人进行了严密的控制。其中,文献中多次提到的“三监”就是周王朝的重大举措。《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 ”[13]“三监”由周武王的弟弟“康叔、管叔、蔡叔”组成,他们的目的在于“监视武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蔡叔作为三监之一,他的始封之地必在武庚当时所在地的周围。三监的疆地与管、蔡、霍三叔的封地有着重要的联系。那么蔡叔监的是哪片疆地呢?陈昌远先生在《“三监”人物疆地及其地望辨析》一文中,明确指出蔡叔始封地应在鄘城,霍叔始封地在邶城[15]。《帝王世纪》也说:“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庸(古同墉),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16]那么鄘的地望又在何处呢?郑玄《邶、鄘、卫谱》曰:“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12]可见鄘应该在纣城之南。纣城,王隐《晋地道记》:“朝歌本沫邑也。诗云爰采唐矣,沫之乡矣。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有糟邱酒池之事焉,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17]《括地志》又谓:“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4]《帝王世纪辑存》曰:“帝已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16]可见,纣城即为朝歌,根据现在的考古发掘,可以确定其具体位置在今淇县县城附近。那么鄘应该在今淇县以南的地方。应在新乡市卫辉市 (古汲县)倪弯乡即古鄘国地。《清一统志》说:“在汲县东北,周初所封之国,郑氏《诗谱》自纣而南谓之鄘。《通典》鄘城在新乡西南三十二里,古鄘国也。《太平寰宇记》在汲县东北十三里。”[18]实地考察发现其实应以汲县东北7公里为确,即今卫辉市倪湾乡,因为在村内发现明万历三十五年《修关帝庙碑》一座,记有“大明国河南卫辉府汲县北固社人氏居民人等现在鄘城村居住”等字样(存于卫辉市文化馆),可知今倪湾乡应为汲县东北之鄘城所在地,当为蔡叔度的始封地。《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河内郡“山阳邑”有蔡城,刘昭注云“蔡叔邑此”[19]。东汉山阳县在今河南北修武县地,离新乡卫辉市不远,正在殷都朝歌(今淇南之西南)之西,蔡叔度始封地应在今卫辉市无疑。

二、蔡国复封后都城的变迁辨析

蔡叔度战败后被迁徙到了郭凌囚禁起来,很快就死去了,蔡国也不复存在。但到了蔡叔的儿子胡的时候,蔡国又再次被封。《史记·管蔡世家》记载:“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1]蔡仲所居之蔡在何地?《集解》引宋忠语曰:“胡迁居新蔡。”[1]《水经·汝水注》也记载曰:“汝水又东南经新蔡县故城南,昔管蔡间王室,放蔡叔而迁之,其子胡能率德易行,周公举之为卿士,以见于王,王命之以蔡,申吕地也。以奉叔度祀,是为蔡仲矣。宋忠曰:故名其地为新蔡,王莽所谓新迁者也。”[3]这两本文献实际都是引宋忠说,即认为蔡仲所封地在新蔡。但是据《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条:“上蔡,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2]可见,姬胡所居之蔡应在上蔡。此说也见于诸多文献记载。如《左传·隐公四年》:“陈、蔡方睦于卫。 ”杜预注:“蔡,今汝南上蔡县。 ”[20]《通志·都邑略》:“蔡本畿内之地,以为蔡叔之采邑,及蔡叔逆命国除。至蔡仲,始改封于汝南。”[11]《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汝宁府上蔡县条也说:“春秋时,为楚所侵,迁于新蔡,因以此为上蔡。”[5]此外,考古发掘的蔡国故城为蔡始都新蔡做了更为有力的证明。尚景熙先生说:“蔡国故城位于上蔡县芦岗的东坡。芦岗即古蔡地……城墙高约4-11米,宽15-25米……城墙系用夯土逐层筑起。夯土一般为黄色或灰黄色。城墙中下部的夯土中,包含有仰韶、龙山、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陶片;上部夯土层里,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和陶片。由此可见,该城始筑于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时期进行过加固和复修。”[21]上蔡蔡侯墓群的发现更是印证了《史记》中蔡国在上蔡十几世的记载。这些充分说明了蔡仲所居即为上蔡而不应该在新蔡,上蔡作为蔡国第一个都城的地位是不能否认的。

经历十几世的蔡国在蔡灵侯时期被楚国灭掉,使“弃疾为蔡公”。但是公子弃疾很快就杀掉了楚灵王而自立为王,“为平王”。为了报答蔡人在夺位中的贡献及笼络诸侯,楚平王将蔡国复国。《史记·管蔡世家》:“楚灭蔡三岁,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为平王。平王乃求蔡景侯少子庐,立之,是为平侯。是年,楚亦复立陈。楚平王初立,欲亲诸侯,故复立陈、蔡后。”[1]那么,复国后的蔡平侯所居又在何处呢?《集解》引宋忠语曰:“平侯徙下蔡。”[1]但是《汉书·地理志》云:“汝南郡新蔡县。”班固自注:“蔡平侯自蔡徙此,复二世徙下蔡。”[2]《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汝宁府新蔡县条也记载“新蔡县……古吕国,春秋蔡平侯迁都于此,故曰新蔡,汉置县……晋武帝分新蔡郡……东魏置蔡州。”[5]可见,蔡国在平侯复国时开始迁都,但究竟迁到了哪里?是在新蔡还是下蔡,文献说法不一。但在新蔡的考古发掘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新蔡故城,位于新蔡县城关镇西北部。城垣周长3215米,现东、南城墙保存较好,一般高2.7米,最高达10米,基宽20-50米,夯层厚14厘米,夯层清晰。历年出土有陶鼎、壶、豆、铜剑、镞、郢爰、蚁鼻钱及陶水管道等。城北分布有墓葬区。据记载,为蔡平侯元年(前530)所迁之新蔡城[22]。这里现已作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考古发现证明了班固所注的正确性,即平侯所迁之都应是新蔡而非下蔡。

蔡人在蔡昭侯时期因为受楚人逼迫,无奈之下再次迁都,以图寻求吴国的帮助。《史记·管蔡世家》记载了这件事情:“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于吴。吴为蔡远,约迁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许,不与大夫计。吴人来救蔡,因迁蔡于州来。”[1]关于州来的地望,《索隐》:“州来在淮南下蔡县。 ”[1]《左传·隐公四年》孔颖达《正义》引《侯爵谱》亦云:“平侯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20]蔡迁州来后,五世国君蔡昭侯、成侯、声侯、元侯及侯齐,除亡国之君侯齐外,其余四君的陵墓均已发现。如著名的蔡昭侯墓即在今安徽寿县一带发现,结合《史记》中的记载,可见蔡昭侯迁州来一事已经是毋庸置疑的。

三、地理位置与蔡的兴亡

蔡国从公元前11世纪末建国,到公元前343年灭于楚国,前后经历了六七百年,其间的兴衰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蔡国位于淮水与汝水之北,实处于汝水中游,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其南可抵达江、淮,控制威慑南部诸族。北可直达成周,为王室和中原重要的屏障。因此,此地不论是政治上、军事上还是经济上,在当时都是地位显赫。蔡国的兴起与这样的地理方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周初期,周王室的势力在淮河以东以南地区都比较薄弱,周公在平定“三监”与武庚的叛乱之后,继续征伐东方与南方的徐方、淮夷,也曾伐楚。周公东征对于周王室来说意义重大。这些征伐极大地扩大了周的疆土,使周的统治势力范围扩大,周开始真正拥有东方、南方的土地。周王室将蔡仲复封在蔡地,自然有稳固新占领地区的意图。于是蔡国与陈、江、申、息、黄一起成为为“南捍荆蛮,而北为中原之敝”的封国。正因这种重要地位,蔡国为捍卫西周南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蔡侯也为西周王室的重要宠臣之一。蔡国的都城上蔡也因此成为一座兴盛的名城。正如尚景熙先生所言:“蔡国故城雄踞冈坡,汝、洪二水东西环绕,附近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成为这座名城的兴起的有利条件……春秋时期的遗迹、遗物特别丰富,大约是这座古城的鼎盛时期。”[21]春秋初年的蔡国仍然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在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兴师问罪郑国,蔡国也参与了对郑国的讨伐。

进入东周以后,周王室日渐衰微。蔡国为王室控制蛮夷、屏蔽王室的作用已经大大削弱,但却日益成为诸侯争霸的重要棋子,其重要的军事地理价值并没有削弱。特别是其位居南方大国—楚国北进中原要道之上,更是对其兴衰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楚人不甘于偏居南方,一直就想北进中原。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楚人先后灭掉了江淮之间的许多小国。到了春秋中期,楚国已经是“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池”。但此时楚国要想向中原称霸,北边有绵延的伏牛山阻隔,只能往南阳盆地的东北方向,在方城隘口这里东出,然后才能顺利向北发展。而东出方城第一个要征服的地区就是蔡国。另外,楚国本营远在江汉,要想稳固的进取中原,必须建立自己的前沿军事基地。楚国灭掉了南阳盆地的一些诸侯国,虽然在前进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但却受到地形的局限,亟须在盆地东侧的平原上建立稳固的基地以图北进。《史记·楚世家》云:“灵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吾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畏我乎?’对曰:‘畏哉’。”[1]楚王的目的即要在伏牛山以东的平原上建立自己四个重要军事前沿重镇,其中的“蔡”正是上蔡。由此可见,蔡国正是楚国的兵锋所指与战略要道,其都城上蔡更是楚国在北方建立一条重要军事堡垒线的中间环节。正是如此,蔡国不断地受到楚国的军事打击。自《左传》庄公十四年“秋七月,楚入蔡”起,楚国多次与蔡国发生战争,更是于楚灵王时期直接灭亡了蔡国。《史记·管蔡世家》:“令公子弃疾围蔡。十一月,灭蔡,使弃疾为蔡公。”[1]虽然,蔡国后来又得以复国,但势力已大不如前。迫于楚国的巨大压力,蔡人更是将国都迁到了离楚地更近的新蔡。

诸侯在中原的争霸更是加剧了蔡国的衰落。春秋中后期,晋楚为了争夺霸权不断地发生战争,先后爆发了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重大会战。晋国在今山西一带,南下争霸必须要得到中原诸侯小国的屈服才能更好地打击楚国。而楚国为了北进争霸,也必须得到郑、蔡等小国的服从才能更积极地与晋国斗争。这样,企图南下的晋国与希望北进的楚国不可避免地在郑、蔡一带交锋。身在晋国与楚国夹缝下的蔡国生存得异常艰难,经常面临着被征伐的噩运。《史记·管蔡世家》:“夏,为晋灭沈,楚怒,攻蔡。”《史记·管蔡世家》:“哀侯十一年……息侯怒,请楚文王……楚文王从之,虏蔡哀侯以归。”[1]蔡国当时的位置,正如顾栋高先生在《春秋大事表·春秋时楚始终以蔡为门户论》中所说:“楚在春秋北向以争中夏,首灭吕、灭申、灭息,其未灭而服属于楚者曰蔡……蔡自中叶以后,于楚无役不从,如虎之有伥,而中国欲攘楚,必先有事于蔡。盖蔡居淮汝之间,在楚之北,为楚屏。”[23]随后的春秋晚期,蔡国又卷入吴楚的争斗中。吴国位于今太湖流域,其与楚国在春秋后期发生了更加激烈的斗争。而迁都后的蔡国地处淮河上游,是吴国溯淮西进攻楚的重要战略通道。楚国为了防范吴人,也需要紧密控制蔡国这一桥头堡。后来的吴攻楚之战鲜明地表现了蔡地的战略地位。吴军先伐取了楚之六、潜,打通了通蔡的道路,随后通过蔡国,一路向西与楚交战于汉水,楚军大败。《史记·吴太伯世家》:“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于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楚兵大败,走。”[1]后吴军五战皆胜,遂入楚郢都。蔡国为了雪耻与自保,在两强中间选择了吴国作为依靠。公元前507年,被软禁数年之久的蔡昭侯获释归蔡,开始与吴国交好,并依靠吴国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势力。《史记·管蔡世家》:“蔡昭侯使其子为质于吴,以共伐楚。冬,与吴王阖闾遂破楚入郢。”[1]蔡国借助吴国,对楚国来了一次沉重地反击行动。但是这次军事反击为蔡的再次亡国埋下了伏笔。终于在蔡昭侯二十六年,楚昭王伐蔡,蔡国都迁州来(淮南下蔡),这时蔡国只能依靠吴国的势力以苟延残喘。《史记·管蔡世家》:“侯齐四年,楚惠王灭蔡,蔡侯齐亡,蔡遂绝祀。”[1]蔡国最终再次灭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

[3]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李泰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晏子.蔡国始封地地望辨正[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3).

[7]郑杰祥.新蔡的由来及其在蔡国历史上的地位[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4).

[8]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卷四[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9]何光岳.蔡国史考[J].贵州文史丛刊,1986(2).

[10]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1]郑樵著.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2]郑玄撰.孔广林辑.毛诗谱[O].光绪十六年年刻本.

[13]黄怀信.逸周书彙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4]陈昌远.有关古蔡国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3).

[15]陈昌远.“三监”人物疆地及其地望辨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6]皇甫谧著.徐宗元辑校.帝王世纪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7]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8]穆彰阿等纂.嘉庆重修一统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9]钱林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20]洪亮吉等撰.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1]尚景熙.蔡国故城调查记[J].中原文物,1980(2).

[22]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23]顾栋高著.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猜你喜欢

上蔡楚国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建国以来上蔡县人口变化历史及其原因试析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小燕子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上蔡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多角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