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症结与破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后发优势——关于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阐述的思考

2013-08-15郑丽莹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文明消费资源

郑丽莹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中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继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党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将“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但是,在生态文明理论阐述的背后还有许多现实的具体问题亟待解决,诸如如何处理经济增长和资源供给的关系,刺激消费与资源节约的关系,公民生态意识不足等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又有哪些后发优势?这些现实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方法都必须通过对十八大报告的深度解读和进一步的阐述来提出。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症结问题

中国所要建设的生态文明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建设的是一种后工业化的生态文明,其主要任务是对已有的现代化成果进行生态化的改造;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的生态文明是要在生态文明的原则上实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的现代化。如何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如何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是中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不可回避的现实困境。深度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症结问题归纳为以下三对矛盾。

(一)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需求与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十八大报告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一条呈现出来,这表明就中国现实国情来看,一方面要促进资源节约,另一方面又要大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然而现实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传统的粗放式为主,高投资、高消耗、高浪费仍是经济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和出口方式粗放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推进,而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带来更多的资源需求。城市的扩张和城镇化建设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大量的钢材、水泥等城市建设材料的生产与运输都要耗费各种能源和资源。据测算,中国因城市建设每年占用耕地4万公顷(60万亩)以上,而且这些土地大多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良田。另外,城镇化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垃圾和废弃物,中国每年产生的城市垃圾需占地上万公顷(15万亩),城乡分离的趋势还导致了马克思所说的“新陈代谢断裂”,本来农民可以将粪便用作肥料,将剩余的食物喂养牲畜,但城市化建设导致的城乡分离使不能回归农村土地的排泄物成为废弃物,污染了自然环境。可见,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但不可能节约资源,还带来了更大的资源需求和资源浪费,这种由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的无限需求与资源承载能力的有限性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症结问题之一。

(二)消费价值导向与生态文明之间的矛盾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消费需求已经逐步成为导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因,扩大消费鼓励消费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消费价值导向。

然而,面对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从社会生产层面来看,自然需要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实践节约理念。“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作为起点的生产环节和作为终点的消费环节对节约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表明,生产与消费相互决定,而消费不仅决定了生产的最后完成,还决定了新的生产的必要性及其方向。因而推动消费节约便能够引导生产节约。因此,从社会再生产层面来看,消费节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最为核心的问题。

为应对消费需求的不足,党提出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主张;而面对现实国情和发展条件,建设节约型社会又必然要推进消费节约,这使得我们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并行着两个指导思想,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悖论”,这一矛盾是构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症结问题。

(三)公民生态意识不足与建设全民层次生态文明之间的矛盾

中国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是“政府依赖型”,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色彩,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模式,这与西方国家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大相径庭,这导致了公民生态意识水平总体偏低的状况。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调查的几大社会问题中,中国公民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是最低的,在回答目前改善环境问题最主要依靠什么时,仅有9%的人选择“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努力。”中国公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够,生态文明知识水平总体偏低,知多行少,说多做少,这些都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不足的表现。公民生态意识水平滞后于全民层次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发优势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相对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近30年里,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也使得在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里出现的环境问题在短短几十年中集中出现在中国。这种状况虽然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了难度,但另一方面却也为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赢得了时间。在这里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独特优势统称为“后发优势”。

(一)政治优势:“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国家采取的是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形式,对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往往是“议而不决”。中国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对国家的重大事务决定和执行统一进行,即“议行合一”。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的建设问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并迅速执行,这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独特的政治优势。首先,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就可以充分发挥国家的汲取能力、调控能力、强制能力。其次,党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决策,在处理建设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有序地调动社会力量,让生态文明建设在政府的调控下迅速组织起来。最后,西方国家的生态诉求多数是由NGO等社会组织提出,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单向渠道表达。而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为人民的诉求和政府决策搭建了双向互动桥梁,这有利于减少处理生态问题的政治成本,也有利于政府承担可见的政治责任。

(二)文化优势:“天人合一”与“勤俭节约”

“生态思想”并非现代文明的产物,早在几千年之前,中国先哲们就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形成了许多生态智慧。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思想的集中体现。有学者把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精妙的解释为“人在天中,天由人成”。即人生存在自然之中,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自然由人的生存实践来塑造。可见中国先哲把人定位为一个较大的有机整体的从属部分,这和西方世界把人看作是世界万物的主宰,把自然看作是消极等待人去控制和处理的对象的思路恰好相反。“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批判,与当今生态文明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十分契合。

2.“天生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勤俭节约

老子将“俭”视为为人处事的三宝之一,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视为同样重要的德目,勤俭节约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德中之大德,奢侈是恶中之大恶,这从个人层面把节俭提到了最高的道德高度;《论语》中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从国家的层面强调君主要节俭且爱护人民,使百姓不误农时,安心生产;《荀子·天论》中说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从社会层面论述了“节用”的重要性,突出了节俭的社会性特征。从古代的著述中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形成了个人、国家、社会不同层次的系统化的节俭理念,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节约资源消耗,增强公民节约意识提供了精神动力。

(三)观念优势: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又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事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优势。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说明中国要在发展中解决生态问题,这符合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中国通过“发展”来解决包括生态问题在内的社会矛盾的信念与能力。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在自然生态上的反映。注重“以人为本”意味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突破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更注重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社会公平正义的程度,调整人与自身、集体和国家的价值认同。最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发展理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中获得了物质基础、制度支持、精神动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这种源自社会各层面的“推动合力”是其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所不具备的。反之,中国生态文明建成后形成的覆盖社会各领域的联动成效也将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

猜你喜欢

文明消费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请文明演绎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漫说文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40年消费流变
资源回收
对不文明说“不”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