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分析及引导策略

2013-08-15

传播与版权 2013年5期
关键词:群体性网络媒体舆情

□ 梁 璐

一、引言

日益多发的西部群体性事件因具有独特的内部和外部特征,受地理位置和环境、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将表面和深层次矛盾表现出来,同时借助网络舆情传播工具的传播,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而其传播效果不仅直接影响西部群体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对整个中国社会都将产生一定影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也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执政效能。

二、西部网络舆情形成及特征分析

(一)西部网络舆情的形成

西部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系统问题。其舆论的形成因不同的环境、公众心理以及舆论客体而存在差异。西部网络舆论的形成是网络用户、网络媒体、网络环境、网络传播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和发展,源自网络用户的自主性和网络媒体的自主性。当西部群体事件出现在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上时,网络会以自身规律和传播特性将其快速传播,传播带有强烈的互动性甚至夸张性。随着参与传播讨论的网民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散乱的观点和信息逐渐汇合、统一,网民的公开的意见与言论逐步形成,当某种意见与言论被相当多数的网民接受,“西部网络舆情”就形成了。若西部网络舆情舆论得不到正确有效及时处理和引导,就会形成公共事件矛盾,矛盾若再得不到正确有效及时解决,矛盾就会转化和升级,引出新的重大西部群体事件。

(二)西部网络舆情的特征分析

通过不同职业群体在西部群体性事件中所形成的不同的舆情传播特征,来反映不同社会阶层在西部群体性事件中的舆情传播变化和特点。网络舆论的形成繁复,代表性的观点可能不完全一样,但也可能观点相近。电子科技大学政管学院“西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课题组初步研究了西部网络舆情舆论典型特征:

1.网民的主动性。网民经常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但是主动进行信息传播的行为有待加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经常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70.57%),偶尔在网上发表意见(占38.86%),很少在网上发表意见(占38.86%),表明被调查者会经常在网上浏览信息,但不会频繁地在网上发表意见,只有少部分时候才会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2.网民的认知性。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多是涉及自身利益,群体性事件会给社会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调查问卷显示: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比例依次为社会不公,收入差距的扩大(24.61%);政府执法不当、官员违法乱纪(24.07%);群众缺乏表达渠道(22.06%);因房屋拆迁、土地赔偿利益受到损害(16.67%);某些群众过于激动,无理取闹(12.59%)。受调查者认为引发群体性事件原因主要为贫富矛盾、官民矛盾和话语权矛盾,而不仅仅是诸如房屋、土地等具体问题;同时也理性地认识到之所以会发生群体性事件是由于社会上实际存在的问题或缺少民意表达渠道造成,而不仅是群众无理取闹造成的。这反映出网民对西部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的认识趋于理性,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事件发生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只是表层的过激情绪和行为就造成了群体事件爆发。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0.07%的受调查者认为群体性事件会为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远远超过认为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36.89%)和没有影响(3.04%)的比例。由此可以反映出网民认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给社会带来的更多是消极影响,结果会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

3.网民的目的性。网民在网上发表意见的目的性多样,但重在宣泄情绪,追求社会民主和公正。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网民在网上发表意见的目的依次是宣泄自己的情绪(70.10%),寻求社会民主和公正(66.40%),寻求平等的知情权(57.00%),寻求与更多人交流(47.10%),对事态发展施加影响(43.80%)。可见,网民没有对西部群体性事件的事态发展施加影响有迫切需求,网民在网上发表意见的目的多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寻求社会民主和公正和寻求平等知情权。网民在网上发表意见的目的较为复杂多样。

政府是不是应该保持引导网络舆论,虽然理论界一直因国情的不同而各有偏颇、悬而未决,但在实践中,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真正放弃对网络舆论的管理,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地方,管理方式上不同,或是更直接的管理,或是更间接的管理。

4.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媒体对西部群体性事件报道的公信力普遍不高,弱势群体更不相信媒体的权威性。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网民对网络上西部群体性事件的报道,采取基本信任的态度占了46.20%,不太信任的态度占了37.20%;由于网络上的消息过多过杂,而且缺少真实可靠的信源,所以对于网络媒体关于西部群体性事件的报道,说不清信任还是不信任的人较多,占到了10.20%。虽然网络是人们最经常获取信息的渠道,但是人们却并不是非常信任它的报道,所以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网络媒体更应该在提高公众信任度和权威性方面多做努力。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弱势群体(无业/下岗/失业/退休人员)不太信任网络媒体对西部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占到了48.00%,农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太信任网络媒体的占到了43.30%,工人/商业服务业人员不太信任网络媒体报道的占了41.20%,较其他媒体来说,弱势群体对网络媒体关于西部网群体性事件的报道还是不太信任,但不是完全不信任。对西部群体性事件的报道较为官方,会出现报道不公的问题,所以弱势群体对这些官方媒体渠道报道的西部群体性事件信任度降低,有时反而寄希望于网络媒体的权威性。

三、西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把关

政府部门要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对网络的管理,重点关注社会影响较大的一些网络论坛、博客等,记录帖子的主题及回帖数量,获取发帖人的相关信息和发帖人的计算机网络地址等;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保障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准入许可、监督管理和违规处罚,督促网络媒体控制信息传播活动。完善公共事件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过滤机制与控制机制。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有关公共事件报道和评论的虚假信息、负面信息进行过滤,对发布不严肃言论的网民利用技术手段提出警告或技术处理。

(二)建立网络舆情控制与引导机制

在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传媒环境下,网络信息交流是平等互动的,只有增强“疏”的理念,尊重网民意见的自主性,才能获得网民的认同。有关部门应根据公共事件网络信息传播情况,加强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控制和引导舆论走向,为社会公共事件处置营造有利的网络舆情环境。

(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形成舆论强势

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基层有关部门习惯于向公众封锁消息,而不是通过大众传媒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使政府失去了引导舆情的主动权。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传播对象大众化的情况下,信息不可能被封锁,小道消息、社会流言反而占据了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对公共事件的报道,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消除谣言,澄清事实,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消除网络有关公共事件不实报道,消除蓄意炒作和刻意渲染的影响,让政府网络媒体主导舆论传播阵地,形成网络舆论的强势。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西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特征、影响及其网络舆情传播特性研究,获得了包括调查问卷结果数据在内的重要研究结果,为有关部门制定针对西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管理措施和引导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建立健全西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西部群体性事件的妥善处理,有效维护西部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和现代文明建立,提供有益帮助。

猜你喜欢

群体性网络媒体舆情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舆情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舆情
舆情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