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3G时代高校的“微”世界

2013-08-15

传播与版权 2013年5期
关键词:辅导员信息学生

□ 张 烨

时代的划分,背后往往意味着某种革命性的发展。近两年,手机就经历了一个革命性的时代——3G时代。3G(The Third Generation)即英文“第三代”的意思,相较于前两代手机,它大大提升了数据传输的速度,从而图片、视音频文件得以顺畅传输,手机上网速度大大提升。直接反应在现实中就是手机屏幕越来越大以满足人们上网的需要,人们对手机传播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殊不知,在这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革命中,高校的学生是智能手机最大的用户群,他们对于手机变革所带来的信息传播革命的感受最为直接,也最深刻。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大学生作为主力军结结实实地感受到了微博在信息传播中无可替代的便捷性魅力。如今,3G手机的出现,为手机上网提供了便利,更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登录微博。手机与微博的结合,成为大众传播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可以说,手机微博正在日益渗透并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就教育活动而言,微博在信息传播上的辅助功能也越愈发显现出来。中国高校的“微”世界,成为我们有必要探索的另一个新领域。

一、高校微博的全面发展

高校微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支持。2011年底,团中央学校部发布《关于建立全国高校团组织微博体系的通知》,探索建立全国高校团组织微博体系;2012年2月,共青团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在全团广泛运用微博开展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县级以上团的领导机关、高校团组织要在2012年上半年全部开通官方微博。在政策的鼓舞下,高校微博在2012年获得了大发展。通过认证的高校领域的微博账号激增至16166个,其中高校及校内组织的官方账号11193个,高校校园内的个人账号4973个。

从时间上看,微博是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呈井喷式增长;从地域上看,江苏、北京、山东、湖北、辽宁等是现有高校微博数量最多的省份;而从类别上看,高校团系统、校园名人与社团学生会等类别的微博增长率最快。

这里把系院微博、班级微博、学生会微博、社团微博、辅导员微博、著名学者微博等统一划归到广义的高校微博范畴。这些存在于高校内部,使用范围相对较小的微博,同样在全国高校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形形色色的微博,已经成了高校组织内部一张看不见的网,这个网联系了学校和社会、教师和学生,这是高校在其现实世界之下存在的另外一个“微”世界。

二、“微”观之利——开辟了一种高校育人的全新方式

(一)微博在高校日常工作中扮演沟通的角色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工具,在高校的日常工作,如招生、远程教育、图书馆、就业、党建等方面发挥了信息沟通的优势。

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都相继开通了微博,对于信息传播实效性要求较高的招生、就业工作来说,这类微博主要发挥了三个方面的功能,最为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面向学生发布招聘信息;其次是不定期地发布有关就业指导的信息;另外的功能就是与学生沟通交流,如有学生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不了解,可以直接登录微博与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交流,根据学生情况一对一地答疑解惑。

高校的远程教育一直以来都与通信技术息息相关,几乎是伴随着通信手段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如早期高校远程教育的函授、广电教育等,现在的远程教育更多地借助于网络,网络的介入使教与学的双向沟通达到了新高度,而微博的电子笔记功能和及时沟通的便利,也是促成远程教育获得良好效果的有利工具。

高校的图书馆是信息世界的中心,现代大学的图书馆已经不仅仅发挥为读者提供传统的图书借阅功能,还需满足读者对于日益精细化的借阅规章、信息查询、新书推荐、讲座咨询等信息的需求,而这些无疑增加了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如果可以借助微博发布、共享、交流信息,势必可以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图书馆的工作,如读者可以通过手机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书目是否过期,第一时间了解到新书上架的信息,从而使图书馆与读者建立一种互动交流服务关系。

除此之外,高校的其他日常工作,如学生的户籍管理、党员培训、公寓管理、后勤管理等,都可引进微博这一传播工具,更好地被“关注”,从而与“粉丝”们达成最快速的交流,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二)微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

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校内管理人员,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直接面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所要求的1∶200 的思政工作师生配备比,只能基本保证满足辅导员日常纷繁复杂的工作,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不深入,除了班团干部,辅导员与更多学生的交流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上。

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高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校区广,学生多,且学生的思想日趋多元化,这些都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已经有辅导员尝试开通了个人微博,与自己管理的学生“粉丝”互动,打破了传统面对面的管理模式,随时随地将工作以微博信息的形式加以传达落实。手机微博强大的功能可以支持简单的通知、WORD文档、图片和电子表格的下载。3G手机的逐步普及,造就了微博的便捷性,让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有话马上说”的无延滞交流。微博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上的优势,几乎是其他任何交流工具无可比拟的。

(三)微博成为学术交流的新途径

西安文理学院会计专业的吴翔凌今年大四毕业,她跨专业报考了深圳大学的新闻学硕士,远在异地的她以715分笔试第一的成绩,被深圳大学录取。吴翔凌有个习惯,用手机登录微博,几乎每天,她都要把深圳大学导师们的微博刷一遍,看看导师们的学术观点、思想动态。半年来只言片语的累积,让她无形中受到导师们的理念熏陶,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她的研究生备考之路,偶尔与导师们的交流还增加了她的自信。与导师随时随地进行学术交流,这恐怕也只有微博可以做到。

在高校个人微博中,名人微博和老师微博占据了很大比例,犹如网络微博兴起的时候名人微博大受追捧一样,高校名家、学者的微博也成了高校学生所追捧的微博之一。在这里学术观点被发表、汇聚、讨论、转载,有力促进了学术交流。

(四)微博成为宣传校园文化的窗口

正如企业要通过企业微博来宣传企业文化,作为自我营销的手段一样,在高校竞争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校的校园文化推广,已经成为各高校提升自身美誉度和品牌建设的一个重中之重。微博在企业文化宣传中的上佳表现,也引来了各大高校的纷纷“试水”。《2012年高校微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通过新浪官方认证开通微博的高校达到835所。这充分说明,大学也在办学过程中不断适应学生的需求,学生对于微博的热捧让高校不能放弃这一宣传自己的阵地。可以想象,如果学生搜索不到其所钟爱的高校的微博,首先会对这所学校在印象分上打了折扣。

三、“微”观之弊——微博的不可控性

微博在传播上之快决定了它的不可控性。“在微博上说话要更负责”,一些辅导员曾经面临过困境,“在班级博客上只是发发牢骚,没想到就被不负责任的人大做文章地转发,特别容易造成负面影响”。有研究者指出,微博140字的短篇幅,对于表达事件原委还是有其局限性。人们对微博事件的评论,更多的是感性的宣泄,而理性的思考相对较少。

2012年夏天,某大学2008级毕业生在毕业典礼后,发现自己都穿着白衬衫黑西裤,于是决定在学校内拍几张正式照片留作纪念,在拍照过程中偶遇同班几个女生,恰巧其中有人穿着白色连衣裙,与男生的西裤领带很搭很适合合影,于是大家联想到宿舍楼旁被丢弃的蚊帐,而萌生了拍“婚纱照”的创意。原本是自娱自乐,没想到被过路人顺手拍下,并通过微博发布,还有人将照片PS后转发,为大家所不能理解,最终演变成了“表白门”事件,给当事人和学校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人们对网上各路媒体发出的消息是真相还是谣言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网络上每时每刻都传播着一大堆未经证实的消息。然而另据一份对上述“表白门”事件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受访的大学生中,竟有60%以上的人表示,在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微博的可信度要大于传统媒体。

微博还会直接给高校大学生的安全带来隐忧。由于微博无限延伸了大学生的交际圈子,而大学生在认知上具有单一性,缺乏判断力,往往对社交对象没有完整的认识,自我防范意识较差。以往在网络中受骗乃至丢掉性命的案例并不鲜见,由此可知微博同样对大学生有着潜在的安全威胁。

四、“微”观点——扬长避短多管齐下

(一)强化“微”意识

微博尽管存在一些负面作用,但高校微博仍然以它的教育性、服务性、公益性、文化引领为主要功能。高校管理工作者首先应该认清微博的积极作用,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当遭遇微博挑战时,不用陈旧生硬的理念处理,而要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用真实可信的信息支撑自己的观点,引导正确的舆论声音,以微博网络的治理方式应对网络事件,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明确高校官方微博的定位,研究微博的新闻学传播规律。不断灌输“正能量”,例如对容易取得良好效果的话题积极与粉丝互动,通过关注、转发和评论,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使造谣者的谎言不攻自破。

(二)强调不同于“办网站”的观念

微博自从出现那天起,就携带着它与生俱来的新颖性特征。它所要求的更新速度和信息发布量,与网站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进入3G手机时代,手机的便捷性对微博的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虽然同样具有发布新闻的功能,但是微博所要求的全息报道模式与网络存在差别。

高校微博信息的写作风格应该更贴近其读者——大学生。形式宜丰富不宜单一,互动应积极不应迟滞。一些高校在开通官方微博之后,只定期发布若干条校园新闻,甚至有的直接发布一句新闻标题,链接到学校的新闻网首页,这种做法长期下去必然失去“粉丝”的“关注”。

(三)构建微博联动体系

前文提到,高校微博的注册账号有上万个之多,这其中既有各高校的官方微博,也有高校内的各种组织微博,更有数不清的个人微博。这些微博各自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发挥的作用大多是向下的。在这方面,已经有些高校迈出了探索的脚步,开始建立自己的微博体系,逐渐形成了以高校官方微博为核心,其他各级微博集体入驻,纵向与横向联动配合的组织架构。这样既分享了信息又避免了同一信息重复发布带来的人力浪费。几类高校微博也可在微博体系内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如校园官博着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二级系院微博反映教育教学和学术动态成果;社团微博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微博凸显个人的观点和声音。

(四)组织微博的线下活动

微博的发布、传播和互动都是在线上完成的,微博运行只停留在网络,不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参与微博,也不利于高校微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除了线上交流,微博管理者有必要借助线下手段,像商品营销那样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特色活动,吸引粉丝参与,提高微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高校更应该多从学生角度出发,以人文本,发起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延伸微博在他们心中的好感和认可,从而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开辟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五)建立有效机制,合理运营微博

作为一项系统庞杂的工作,微博的管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微博的发展也需要人、财、物的投入。现在高校微博的管理者大多都是兼职,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更没有一个专业的微博运营团队。高校微博还被摆在一个被“稍带”经营的位置,发布信息没有规章制度可循,更新频率也不做要求。有些高校微博开通之后,因为没有及时更新而流失了关注学生,甚至最后搁置,成了一个“空壳”。

同时,微博运行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作为一个具有不可控性的新媒体,高校微博这项工作,往往是做好了无功,出错便罚,对于微博工作没有合理的奖惩机制,长此以往会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微博对信息发布者的新闻素养是有一定要求的,作为新媒体工作人员,应当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办事,在迎合学生的同时,建立信息审查机制,分时段对转发和评论进行监控,并进行相应的舆论引导。这些都有赖于依靠培训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凡此种种需求,都在呼唤一种有效的微博运营机制的建立。(本文系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WL14)

猜你喜欢

辅导员信息学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赶不走的学生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订阅信息
学生写话
展会信息
聪明的学生等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