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县级报媒的新机遇

2013-08-15

传播与版权 2013年5期
关键词:报业党报县域

□ 王 阵

2003年报刊整顿后,全国上千份县报除极少数予以保留外,大都宣告停刊。这些停刊的县报其实并没有停止运营,而是以各种内部资料的形式生存。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处境很尴尬。县报没有了当初作为一级党报的优越地位,享受不到省市党报在征订上的优厚政策,加之一些全国性报纸或省市报纸纷纷在县份设立记者站、发行站,凭借自身的品牌、人才、管理和资金等优势,以开办 “地方版”的方式,向县级城市渗透,与县报抢夺县域新闻资源和广告市场。与这些强势报纸相比,县级“小报”级别低、实力弱,劣势不言而喻,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同时,随着微博、社交网站等媒体的盛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民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接触到新闻资讯,导致报纸的阅读人群日益分化。与网络媒体比较,县级报媒无论从信息发布速度、容量、范围以及互动性、多样性上相差甚远,县级报媒面临的压力重重。但挑战往往和机遇并存,在文化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笔者认为,县级报媒的春天已经来临。

一、发展县级报媒是文化大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毋庸置疑,报纸是重要的舆论工具,在舆论引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县报相对省市报而言,最接近基层,最了解群众,在宣传党的主张、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上有着上级报纸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发展县域报媒是推进城镇化的需要

县域文化发展是城镇化进程中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些“入城新市民更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和自我生存状态的相关信息。同城市居民相比,他们处在‘信息饥渴’的状态中”。在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县域报纸是塑造城镇文化、开展文明创建、引导市镇舆论、帮助入城农民适应新生活的不可缺少的载体,是居民的精神家园。“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是在连接城乡的市县一级,而承载着信息传播、宣传教育、舆论监督、情况沟通等职责的地市(县)报,也因此赢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发展县域报媒是服务广大农民的需要

中国现时的城乡差别不仅表现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教育上,而且还体现在信息消费的层面。城市居民文化信息消费远远多于乡村的农民,乡村成为大众媒体覆盖的死角。而县报是离农民群众最近的媒体,能充分体现新闻的接近性和服务性,更容易深入农村,渗透千家万户,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信息需求。

四、县域经济大发展为县报发展提供了条件

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城乡统筹步伐不断加快,县域经济得以快速健康发展。据统计,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规模从2002年的28.2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21.10亿元,增长了3.29倍,翻了两番;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平均规模从2002年的1.0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61亿元,增长了5.61倍。县域经济实力的提升,无疑为县域报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县级财政有能力为县报提供财力支持。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实体经济的壮大,使县报拥有更多的广告资源。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让县报增添了潜在的阅报群体。这些都将对县报产生积极影响。

在中国行政体系中,县是一级重要的行政区划。一个拥有数十万乃至百万人口的县域,在客观上是需要一种具有地方特性的报纸为其服务。在发达国家,每一个小城镇几乎都有自己的报纸。总之,县级报业不是可有可无,而应大有作为。尽管县报已退出一级党报的历史舞台,但和其他报业一样,既是新闻事业,又是文化产业。县级报业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在发挥纸质报纸的优势的同时,应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路径,构建数字化报业新格局。

[1]邓海荣.地市(县)报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机遇与发展策略[J].新闻界,2009(6).

[2]侯德勇.报业政策改革背景下的县级报业管理模式初探[D].东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报业党报县域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