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走转改”与舆论引导能力的提高

2013-08-15李小芬

传播与版权 2013年5期
关键词:走转改南昌舆论

□ 李小芬

“走转改”是2011年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旨在提升新闻媒介正确的舆论引导,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提高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走转改”要求新闻编辑记者走进社会群众当中,深入细致地了解社会民意,倾听基层百姓的喜怒哀乐,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转变工作作风,把“服务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广大的人民群众当中,去发现群众的实际诉求,创造出好新闻;要求采编人员要改变文风,新闻内容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要避免在新闻中弄虚作假,要用多样化的报道方式来写新闻。

“走转改”活动,给我国当下的新闻工作者指明了一条新路子,同时也是新闻克服浮躁、抵制低俗的一剂良方。记者真正深入基层一线,真正用群众的思维、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视角采写报道,充分体现新闻的亲和力、贴近性,提升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一、“走转改”促进新闻有效传播

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媒体如何全面展示中国社会发展全局及多领域、多侧面、多层次及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观点,如何直面问题,有效地回应社会关切,构建社会共识,既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又是一大难题。“走转改”让媒体回到实践中,扎根在群众的土壤里,关注民生,报道普通群众,从而发现更多的鲜活线索,发掘民生现象的背后,探寻问题的解决之策。媒体反映民生民情民意的声音多了,有深度、真切感人的报道多了,宣传效果自然就好了。

《南昌晚报》在“走转改”活动报道中,充分发挥纸媒深度报道的功能优势,强化文字和图片的表现特长,以生动的情节和画面、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营造了浓厚的现场氛围,强化了报道的表现力,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目光。为了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编辑记者强化新闻报道的体验性和融入感,还原新闻真实场景,展现人物鲜活形象。比如,在《地铁建设者点亮城市未来梦 》报道中,记者连续数日与施工工人同吃同住,抓细节、抓现场,强化了报道的情感张力和现场感受。

二、“走转改”为新时期舆论引导指明方向

近年来,新闻宣传工作存在强调主观先行、炒作社会热点、刻意制造舆论卖点、回避社会关切的问题,职业道德水平与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些媒体把收视率、广告收入看得高于一切,不注重社会效益,只注重“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一些新闻工作者眼光朝上、品位低下,疏远群众、远离基层。“走转改”活动推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对于切实提高抵御不良思潮和低俗之风影响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期,《南昌晚报》继续发扬“走转改”精神,开辟了 “美丽中国、秀美江西、美好南昌——贯彻十八大记者走基层” 栏目,结合十八大报告内容,刊发了《“亲情聊天室”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农民工找工作有了“避风港”》等一系列的“贯彻十八大记者走基层”的新闻稿件。

通过记者在基层的亲历和感受,深切地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切期待。通过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真正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地交流采访,生动反映市民以美好南昌建设促进秀美江西、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和进展成效。

三、“走转改”带来新闻创新和探索

今天的中国,在舆论格局多元化的道路上快速前进,媒体遭遇的挑战越来越多。如何继续发扬“走转改”精神,以“走转改”的方式,促进新闻的改革发展,需要创新和探索,需要拿出新思路、新举措。

在央视《走基层》的报道中,不仅有专题报道的方式,还有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这种固定新闻栏目中动用多种报道形式无疑是一条新路子。它让受众觉得新鲜,有看头,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尤其是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让受众有继续关注的冲动和期待。这样的作品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此次“走转改”活动中,《南昌晚报》尝试地采用了全程跟踪、连续报道的方式,推出了《爱与奉献 永恒的信念——记章金媛爱心奉献团》系列报道,从章金媛一个普通护士的故事折射社会全局性问题。报道强调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结果,重在推进新闻事件向好的方面发展,表现新闻事件对社会的正面影响和辐射,因此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引发受众关注和好评。

四、结语

“走转改”活动,无疑给当下新闻开拓了一条宽广道路。在这场活动当中,新闻找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而且多样化地加以体现。实践证明,“走转改”活动顺应了时代发展和受众需求,产生了强烈反响,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为新闻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猜你喜欢

走转改南昌舆论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南昌护桥记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故事细节语言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八一”起义为什么在南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