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还是一元:从国家文化安全视角再读汤姆林森的文化全球化理论

2013-08-15石文卓

天府新论 2013年6期
关键词:世界主义林森领土

石文卓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凭借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全球化的研究起始于经济全球化,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问题的出现而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等其他领域。英国著名文化理论研究学者约翰·汤姆林森 (John Tomlison)就是从文化视角研究全球化的代表之一。1999年他出版了《全球化与文化》一书 (中文版2002年出版),全面阐释了他的文化全球化理论。全面研究汤姆林森的文化全球化理论,并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对于我们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不无裨益。

一、文化体验中的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在全球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全球化的研究扩展到文化领域。汤姆林森就是从文化的视角解读全球化的代表。在《全球化与文化》一书的第一章,汤姆林森便开门见山地阐述了他眼中的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全球化 (globalization)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 (cultural practice)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1〕也就是说,文化与全球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现代转型是由全球化引起的,而这种转型是“恰恰就是文化体验的构造”。但这并不是说全球化决定了人们的现代文化体验,也不是说只有文化才是全球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汤姆林森所要强调的是一个视角,即文化记载,或者说是文化实践,认为这是理解全球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汤姆林森认为,所谓的全球化,“指的就是快速发展、不断密集的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的网络系统”,〔2〕即“复杂的联结”。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复杂的连结”可以理解成一种“时空的压缩”,它缩短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时空距离,代之以亲近感的加深。例如,虽然西班牙与墨西哥的实际距离是5500英里,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距离的体验可以从空间体验转变为时间体验,即“墨西哥市与马德里市之间的,就不再意味着是5500英里的距离,而是11个小时的飞行时间而已。”〔3〕空中旅行使人们彼此之间的有形距离缩短了,联系却更加紧密了。除了空中旅行,现代传媒和通讯也是人们能切身体会到的亲近感。也就是说,在全球化时代,人们能够通过乘坐飞行工具,或者仅仅是坐在电视机或者电脑旁,就能感受到自己和世界的“亲密接触”。然而,汤姆林森进一步指出,虽然人们能跨越有形距离的阻隔,却无法消除文化这一无形距离的障碍。面对“时空的压缩”,在克服了地域的距离后,文化上的距离是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这就引出了他的观点:日常文化实践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由地方性 (locality)而非全球性 (globality)来定义的,而且,在具有侵略性的联结面前,它始终保持着文化的差异性。〔4〕空中旅行给人们带来了跨越时空的快乐,世界各地的飞机场、豪华宾馆也以大同小异的方式尽量减少了地域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也不能说明文化差异已经消失。因为从人们走出飞机场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地方情景中,这里才是文化差异性存在的地方,人们也就不得不面对文化调整的问题。文化的根源在于具体的文化实践,是文化的“地方性”决定了文化的基本特征。只有深入到地方性的日常生活中,才能真切地体验到文化的亲近感,只有走进街头巷尾,才能感受到文化的差异。不可否认,文化的地方性是文化的真实再现,但日益深入的全球化使文化的地方性发生了转型,即联结正在改变着地方性,并给人们带来一种“位移感”。

单城性是汤姆林森用来描述全球化的另一个名词。所谓单城性,“即世界在历史上首次正在变成一个具有单一的社会与文化背景的世界。在过去,如果说有可能把社会、文化进程与实践理解为是一整套地方的、相对来说是‘独立的’现象的话,那么,全球化则使世界成为了一个‘单一的地方’。”〔5〕他认为,当全球化深入到地方时,就会使地方的文化体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单城性的出现。在汤姆林森看来,地方性和单城性,即文化的差异性和趋同性共存于全球化的进程中。就文化本身而言,汤姆林森指出,文学、艺术、音乐、电影等只是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存在性的重要’意义”,“是普普通通的”,是“生活的全部方式”。在汤姆林森那里,“文化指的是所有这些世俗的实践,它们直接构成了人们持续发展的‘生活叙事’:即故事,我们以此来历时地阐释我们的存在。”〔6〕可以说,文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维度,是与全球化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的,这也为文化全球化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二、非领土扩张化:全球文化的现实境遇

汤姆林森用非领土扩张化来描述全球文化发展状况。他指出,学术界经常用“非领土扩张化”、 “非地方化”、“位移”等名词来描述全球化进程的各个方面,但他认为,“非领土扩张化”以其广泛的包容性最为贴切地描述了地方-文化 (place-culture)关系中的巨大转型,所以,“非领土扩张化”是他对文化全球化的定位。非领土扩张化就是指“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我们世俗的文化体验和我们的定位之间的联系都发生了转型。”〔7〕汤姆林森认为,世俗的文化体验对于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它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自然化地融入到了人们的世俗体验中。也就是说,非领土化扩张给人们带来的体验不是突如其来的,恰恰相反,它是悄无声息地、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范畴之内,并很快就被同化成为正常状态。人们对逐步转型的世俗体验的认同感伴随着这种快速同化而逐步提升,并最终形成“生活就是这样的方式”的认识。在非领土扩张化所依托的手段上,汤姆林森认为传媒与通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非领土扩张化的文化体验并不是通过实际旅行而感受到的直接体验,而是借助电话、电视、电脑等传媒和通讯技术坐在家里感受到的间接体验。即传媒和通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现象世界,它使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可见,汤姆林森所要描述的非领土扩张化这种独特的文化体验打破了文化和领土上的传统关系,在现代传媒和通讯技术的助推下,使地方文化发生了转型。

至此,汤姆林森描绘出了一幅全球文化的基本图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性与地方性紧密地缠绕在一起,非领土扩张化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体验。但是,这种文化体验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无论对第一世界还是第三世界。“体验非领土扩张化文化的关键不在于人们的富裕程度,而是在于过上这样一种生活:它作为全球现代性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被从跟地方性的联系中‘提取出’了。”〔8〕同时,他还指出,非领土扩张化是一个由多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合力来推动的,其结果是产生新领土扩张化。“非领土扩张化不是一个线性的、单向的进程,而是像全球化本身一样,受到相同的、辩证的‘推力和拉力’合力塑造的进程,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哪里有非领土扩张化,哪里也就会有新领土扩张化。”〔9〕这实际上一种“新殖民主义”的观点,因为非领土扩张化的不均衡性隐喻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不对等,并且文化背后的支撑要素是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所以,强势文化在非领土扩张化的过程中对弱势文化的消解也就意味着随之而来的领土扩张。这就为我们思考民族文化如何面对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世界主义:全球文化的发展走向

既然非领土扩张化使地方-文化 (place-culture)发生了巨大转型,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世界大同的景象最终会出现?汤姆林森认为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人类的文化体验具有复杂性、局限性,因此,“我们不知道,从地方定位的生命世界的角度看,将要支撑一种世界主义道德实践的道德想象的对策是不是有效。”〔10〕也正是基于这种不确定性,他描绘了文化上的世界主义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来自于现代文化的对策,“一方面,世俗体验的非领土扩张化正在我们面前逐渐开放了世界,另一方面,在生活方式上,人们有着个人才能充分发挥的驱动力,而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在向一个扩展了的相互关系‘开放’着;把这种非领土扩张化和这种驱动力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文化的对策。”〔11〕在汤姆林森看来,世界文化是不可能终结于一种单一的文化,而只能是出现一种世界主义的文化意向,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人们不再局限于地方性的事物,而是将目光投向“全球的归属,复杂的情况和责任,且能够把这些更广泛的关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另一方面,虽然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全球,非领土扩张化加速了地方性的转型,但是,地方性的转型归根结底是植根于地方性之中的,即转型的依据是具体的地方文化实践。因此,全球文化的发展是一种世界主义的意向,一种趋势,即是说人们的文化实践是连结地方性和全球性的纽带。全球性来自于定位了的地方性,地方性通过非领土扩张化而总是具有全球性的后果——世界主义的文化意向。所以,处于这种文化意向之中的人们,应该既是普遍主义者,又是多元主义者。很明显,汤姆林森采取了一种调和的方式对待文化全球化,既肯定文化的一元主导,又不否认多元文化的存在,而是认为是一元与多元的“协力”共同推进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并称之为“一种相当低调、朴素的世界主义”。

四、文化全球化: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挑战

汤姆林森对全球文化发展持有乐观主义态度,他眼中的世界主义是“低调的、朴素的”,并且有利于全球文化的发展。但综观他的整个理论,我们不禁要问:文化全球化最终带来的是全球文化的一元化还是多元化?文化全球化究竟给地方性的民族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问题的回答可以是多角度的。从国家文化安全视角来看,汤姆林森的文化全球化理论给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不能回避的挑战。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延伸,是人们经济交往的全球化发展带来了文化交往的扩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指出,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交往的全球扩展带来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2〕现代媒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生了突破性的变革,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文化领域亦是如此。于是,汤姆林森提出了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世界主义文化意向。一元主导即是以西方文化或者说是美国文化为主导,多元并存即是地方性文化的多样发展。虽然汤姆林森的文化全球化理论看上去是兼顾了各民族国家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应有地位以及它们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但是,他的理论前提是承认了一元文化的主导,即西方文化 (美国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的优势地位,肯定了西方文化 (美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领导。换句话说,他的文化全球化理论实际上是掩盖了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文化不平等现象,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只不过这种文化帝国主义摆脱了原本赤裸裸的文化霸权主义色彩,从全球化的台前退到了幕后。因此,汤姆林森的文化全球化理论强调了全球文化由西方文化 (美国文化)来主导的一元倾向,在一定意义上对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构成了威胁。

所谓国家文化安全,是指“国家文化生存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但这还不完整,当我们把发展看作是为了实现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生存需要、不发展就不能继续生存的时候,任何对发展的威胁或构成危险,也应当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的任何破坏,都将构成国家文化安全问题。”〔13〕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全部合理性与合法性的明证,它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开来的标志。国家文化安全因此成为国家安全的构成要素,国家文化安全与否,直接决定了国家安全的状态。但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关门主义、严防死守,而应致力于通过文化发展维护文化安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本是一种常态。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文化间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其目的不是消灭对方,而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文化并不独立存在于经济政治之外,相反,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这就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从本国利益和全球战略的需要出发,向其他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有目的的文化渗透与扩张,推行文化霸权,最终使世界文化终结于西方文化 (美国文化)。正如《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 (2000)》指出的: “对于许多非欧洲、非北美的人来说,全球化令人不安,它与‘西化’或美国化相似,因为如今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经济、文化、军事都占世界主导地位。最突出的全球化文化表达中,许多都是美国式的:可口可乐、麦当劳和CNN(有线新闻网)。大多数跨国公司总部都在美国,即使它们不是全都来自富国,也不会来自穷国。”〔1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的文化延伸不是全球文化的多样发展,而是带有非领土扩张化色彩的或者说是新殖民主义的文化扩张。西方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无孔不入地渗透,使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弱小国家的民族文化因生存空间被侵占而陷入失语状态,民族文化面临被消解的危险,从而导致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创造为人类共享成为不可能。对此,日本学者星野昭吉不无担忧地说:“今天文化全球化的每一种潮流从根本上都处于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之下。”“事实上文化全球化是指西方价值体系在不同的、古老的价值体系中的扩展,是全球范围内的西化。文化全球化就是非西方文化被西方文化同质化与一体化的过程。”〔15〕

西方文化渗透与扩张即是汤姆林森所说的非领土扩张化的具体表现。而在汤姆林森看来,非领土扩张化是自由的和自愿的,并预示着文化发展的一种世界主义趋势。也就是说,汤姆林森眼中的世界主义文化意向,是不带有任何侵略意义的,是地方性文化通过资本、市场、技术等和平的方式进行的文化转型,是和平过渡到“世界主义”。然而,反观全球化的现实,却恰恰相反。非领土扩张化所带来的地方文化转型常常是在一种不平等的、无奈的、被动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国内经济发展,获得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融入国际主流社会,不得不以牺牲部分国家文化主权和国内文化市场为代价,而这种权力和市场的让渡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因此,在权力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和国家不得不面对来自西方的,绝大多数是美国的文化的挑战,国家文化安全面临危险。

结合汤姆林森之前提出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他提出的世界文化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平衡,并且统一性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是他所谓的世界主义文化意向,实际上都是在为西方中心主义文化立场做辩护,都是在强调西方文化 (美国文化)的优越性和主导性。只不过,文化全球化相比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摆脱了殖民主义诟病的,更隐蔽、更温和的方式。因此,究竟文化全球化会带来全球文化的一元化还是多元化,在分析了汤姆林森的理论后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五、小 结

汤姆林森的文化全球化理论从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在现代媒体和通讯技术的推动下,全球文化发展的非领土扩张化,并描绘了一幅世界主义的文化图景。虽然汤姆林森否定了全球文化终结于一种单一的文化,但他仍然强调了世界主义的文化意向,即全球文化发展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共存。实际上,他依旧是强调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和强势性及其对世界文化的主导。在这个意义上,非西方的文化就不得不面临着国家文化被同化、消解的危险。世界文化本是一个多样性的存在,文化的多样发展才是世界文化的价值归旨。因此,分析汤姆林森的文化全球化理论,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文化全球化,更好地在参与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一定启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在文化领域的目的。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鉴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及其对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异端的美国,在文化领域的首要目标就是攻击和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16〕在分析了汤姆林森的文化全球化理论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为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带来的诸多挑战,但我们不应因为困难的存在而放弃发展的机遇,而是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批判的眼光对待和参与文化全球化,倡导全球文化的多样发展。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立足民族文化土壤,发扬民族文化的精华,同时,批判地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使中国文化既具有全球视野,又具有民族个性。

〔1〕〔2〕〔3〕〔4〕〔5〕〔6〕〔7〕〔8〕〔9〕〔10〕〔11〕〔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 〔M〕. 郭英剑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5,10,13,27,159,200,215-216,299,30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6.

〔13〕胡惠林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 (2000)〔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8.

〔15〕〔日〕星野昭吉著.全球政治学——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动、冲突、治理与和平〔M〕.新华出版社,2000.196.

〔16〕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2,(1).

猜你喜欢

世界主义林森领土
编辑部来了一只小狐兔
国防小课堂 领土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媒介化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媒介研究文献综述
一路踽踽独行
麦兜姑娘的小赞歌
解决中印领土争端要打“持久战”
李斯特国家主义理念思辨
论学术界的全球公民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陌生领土》:考验还是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