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技术下的媒介融合

2013-08-15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14期
关键词:跨媒体媒介受众

文 潘 杰

当前形势下,传媒技术不断进步,传媒改革也在不断落实和深入,媒介融合已经全面进入到了我国传媒的视野中,已经得到了一批媒介融合理论研究成果,我国有些地区也已经开始媒介融合的相关实践,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以及成都传媒集团等等都已经将广电业务和报业进行了整合,并且开始尝试组建现代化综合传媒集团。以上这些实践对于传媒融合在我国的不断实施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的媒介融合反映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业界以及学界高度重视,并且将其解决,本文中,笔者就探析传媒技术下的媒介融合。

关于媒介融合理论

早在197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Nicholas Negroponte)就已经提出了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这一命题。而且,他还以电脑业、印刷和出版业以及广播和动画业三个行业为例对上述命题进行了更为系统化的研究。媒体融合的观念随之具备了最初的雏形。媒体融合的理论虽然在三十多年前即已有人提出,但是随着近十几年来在电脑网络及无线互联方面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媒体融合的理论也相应地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媒体融合这一理论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和意义已经越来越展现出更为新颖且更为广泛的内涵和外延。

传媒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近十几年来,网络技术特别是无线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技术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较为先进的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传统互联网用户逐渐向手机网络融合。”由此可见,传媒技术正日益推动着媒介融合的加速。

传媒技术下的媒介融合

虽然传媒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媒介融合,但是传媒技术并不是媒介融合的唯一动因。首先,媒介融合的内在动因是受众的需求。媒介融合当然不是各媒介之间无目的的相互融合,其融合方向和融合方式都与人们对于新的媒介形式不断的更深层次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社会,电子媒体发展日新月异,过去的报纸、电视、书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于集中型消费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电子媒体恰恰满足了人们对于多媒体一体化信息获取的需求。因而在事实上促进了传统纸质媒介与广播电视媒介向网络电子媒介的融合。

另外,受众群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也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动因之一。由于受众的审美层次、知识结构、关注的角度各有不同,因而在整个受众群体之中必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信息需求。多种不同的信息需求则必然要求媒介提供的信息更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由于传统媒体各自有其自身的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导致上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而催生出网络电子媒体等多种媒介相互融合的新型媒介形式。

除此之外,受众需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是对双向互动的需求。原有的媒介形式往往难以达到受众与媒体互动的要求,而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各种传统媒介与新型媒介进一步融合,不仅实现了媒体资源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还可以实现受众与传媒的双向互动,甚至在近年来新兴的一些媒体形式之中,受众已经可以直接作为媒体信息的发布者而与传媒实现了身份的互换。这些一方面表明了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推动原因是受众对于双向互动的需求,同时也都体现出了传媒技术对于媒介融合的强大推动作用。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媒介融合的内在根本原因是受众的需求。而媒介融合的外在原因则包括了互联网特别是无线互联网络数字技术、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等。基于无线网络电子数字技术研发的新型传媒技术的普及,为媒介融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之各国政策法规的支持,使得媒介融合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上述各种外在条件与受众需求这一内在动因相结合,大大促进了各原有传统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更进一步优化了各种媒介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在今后的日子里,媒介融合的趋势必将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与共享。

传媒技术下的媒介融合可持续发展策略

想要保证在当前传媒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媒介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立起多类型和分层次阶梯型的发展媒介融合线路图,虽然传媒技术下的媒介融合自身利弊关系仍然在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媒介融合自身是一种创新技术所导向的产业运行、传媒管理等等系列的变革,媒介融合一定会成为我国传媒得到发展十分重要的一个选项。想要保证传媒技术下的媒介融合得到稳步推进,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提升我国媒介融合自身所具有的现实附着力。当前形势下,需要人们更加关注的就是必须要鼓励各类各级传媒要在文化发展实际以及区域经济实际之间立足,探索一种具有多样化媒介发展路径以及媒介融合模式,建立起分层次、阶梯式的发展路线图,努力探索产业融合、业务融合、管理融合以及技术融合这四者在不同的媒介发展层次、不容区域的实践模型,并且要提供多彩和丰富的媒介融合案例。其次,要求相关人员和企业必须要注重建立健全媒介融合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和制度,将媒介内部管理以及媒介运行机制进行创新,尝试建立健全整合运作以及跨媒体联动的管理架构。当前形势下,报纸杂志以及广播电视等等媒体自身内部已经建立起了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并且形成了一种自我利益分配的格局,实施跨媒体整合运作已经涉及到了现有管理秩序,要重新切分利益格局,必须要在跨媒体技术平台构建的基础上实施工作绩效的动态化考核等等,建立以及探索快媒介经营以及跨媒介管理治理的架构。通过建立健全新的治理机制,尽自己最大可能减少其管理的层级,将设备调配以及人员沟通的成本节约,进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实现媒介的素材共享,打造出跨媒体整合的竞争力。

结语: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关于媒介融合理论、传媒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传媒技术下的媒介融合以及传媒技术下的媒介融合可持续发展策略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传媒技术下的媒介融合。在对媒介融合的内在动因与外在条件进行了探讨之后,我们还应当对于传媒技术下,媒介融合的概念内涵、基本属性及其各种融合模式进行探讨。

猜你喜欢

跨媒体媒介受众
网络多屏视域下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评《交互叙事与跨媒体叙事:新媒体平台上的沉浸式故事创作》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面向资源的图书馆跨媒体知识服务
——特征、路径和创新服务*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人工智能2.0时代的跨媒体智能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