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感官与摄影机的差异对于拍摄实践的意义

2013-08-15洪志明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14期
关键词:人眼光线感官

文 洪志明

影视制作离不开摄影机,因为所有的画面都需要通过摄影机来完成纪录,观众最终看到的也大都是通过摄影机纪录下来的影像,就算是数字制作的影像也同样会模拟摄影机纪录的效果。因而在很多人眼里,都会很自然的把摄影机比喻成观众的眼睛。然而摄影机纪录影像的过程与观众视觉感官摄入影像的过程是大相径庭的:摄影机仅仅是完成了一个“物理纪录”的过程,而人的视觉感官在观看影像时还伴随着积极的视觉心理过程,摄影机不会理解影像,而人的感官在摄入视觉信息后,却会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对视觉影像做出反应。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摄影机背后的具有主体性的拍摄者在影像记录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大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认识和了解人的视觉感官和摄影机的差异,有助于影视制作者在拍摄时更好的结合观众的视觉心理来考虑摄影机拍摄纪录时对被摄主体的视觉塑造。下面将从视觉感官与摄影机看的不同方式入手,结合观众的视觉心理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差异。

光线控制与感知范围

人眼与摄影机都具有收集和汇聚光线的能力,在控制进入光线的时候,摄影机是通过光圈,而人眼却是通过瞳孔来控制进入光线。在摄影机上,我们控制进入透镜的光线的开口即光圈的大小的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而人眼则是根据光线的刺激强度利用虹膜内肌肉的舒张和收缩在自动的改变瞳孔的大小,这个过程需要眼睛适应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通过这个差异我们电影剪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光线强度的对比来调节观众观看时候的视觉节奏,有的影片始终是夜间场景,光线整体偏暗,时间久了如果不切入亮的画面,观众的瞳孔就得不到应有的刺激,从而导致视觉的疲劳。从亮度的感知来看,摄影机对亮度的拾取能力却不如人眼。人眼睛适宜刺激的物理最大的光强度反差范围很大,从光量子的对比上讲通常可达约1万亿倍,而最好的电影胶片的亮度反差的范围也只在64:1至120:1之间,包括今天的数字高清摄影技术在反差范围上也难以避免这种亮度损失,必然会减少被摄物体质地的细部和过渡的层次。因此在电影的拍摄现场需要使用大量的灯光器材,保证高质量亮度和色彩还原的效果,因此在影视拍摄时对被摄主体的反差要进行控制,让其控制在摄影机可以接受的范围而不是完全按照人眼看到的效果。

焦点焦距的调整

眼睛的聚焦是通过晶状体曲率的变化来保证物体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摄影机则是通过调节透镜间以及与感光材料位置来确定。如果要调节观看的远近焦距,摄影机是通过变焦镜头上的距控制系统移动透镜组之间的距离观看,而人眼则是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厚薄聚焦物体,变薄聚焦远处物体,变厚聚焦近处物体,当视线在远物与近物之间移动时,晶状体与瞳孔的调节速度非常快,通常耗时不到100毫秒。人眼实际上是无法真的改变焦距的,只能是在固定视野(水平角240度垂直角110度)当中选择不同的范围和焦点层次,而摄影机则是直接改变焦距和视野,因此变焦镜头所呈现的影像和人眼看到的效果实际上是有很大的差别,但很多影视制作者却常常利用变焦模拟观众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变化,这种模拟是不准确的,所以很多欧洲导演都非常排斥使用摄影机的推拉变焦,因为不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效果。

视觉成像与色彩还原

摄影机成像的位置是在镜头内后部的感光材料(胶片或者是CCD与CMOS)上,这个影像又通过感光材料的化学反应或者是光电转换反应完成最后的成像,人眼则是将光线通过玻璃体液,最后投射到视网膜上。人眼的视网膜分布有数层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负责接收对射入的光线进行相应的分类感受处理,并将其转换成生物电信号作用于大脑的视皮层最后形成视知觉。人眼对于颜色的判断除了通过不同的感色细胞之外,还可以通过大脑的修正和调节来保持物体在变化环境中色彩的稳定,但摄影机则缺乏这样的“智能”,因此在摄影机上需要调节白平衡来让机器在复杂光线条件下能够保持对色彩的准确还原。因此在利用摄影机纪录影像的时候,需要准确的设定画面中的白色才能准确还原其他的色彩,尤其是在复杂的不同色温的混合光源的情况下。

双眼视差与单眼观看

人的眼睛在视觉感知的时候是通过两只眼睛来看,而摄影机往往只能通过一只“眼睛”去看,在观看影视画面的时候我们则是通过双眼看摄影机通过一只眼睛拍摄下来的银幕或荧屏上的二维影像。人眼观看客观事物时可以通过两只眼睛所形成的“双眼视差”有效的认知和把握三维立体的现实空间,而摄影机由于是“单眼观看”,所以在影像中需要利用双眼视差线索以外的其他深度线索比如纵身的线条、前中后景的层次、色彩的透视、大气透视、梯度变化等线索在二维的平面上来营造电影的立体幻觉效果。包括今天出现的3D电影,尽管已经是通过双镜头来进行拍摄,但也依然要利用这些在摄影机单眼观看时所利用的那些线索来强化更加逼真的立体幻觉,这一点对影视制作者来讲,如果不明白这种差异是不会有这种立体空间意识的。

眼动注意点与画面景别范围

眼睛在自由观看时,有一个重要特性是摄影机所不具备的,那就是眼动。当人的眼睛在选择信息的位置和范围的时候会伴随着交替出现快速的跟踪、扫视和注视的眼动。但由于大脑的调节,眼睛的这种运动往往不为我们察觉。对摄影机而言,为了要模拟人的视觉感知经验,摄影机只能利用其在承托装置上的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来模仿眼睛,但效率和效果都远远不及眼睛,例如人眼在观看的时候对注视范围的选择和组织是在大脑的控制下完成的并没有变化时候的明显的分界线,而摄影机为了模拟视觉对注意范围的选择才出现了不同景别范围的镜头的组接,但到了观众在银幕上观看的时候,还会在银幕的范围内继续出现由眼动带来的注意点的移动。摄影机有时在电影中通过运动来模仿人的主观视觉经验时和人眼的视觉经验效果是相当不同的,比如模仿人在走动时候的主观视觉经验时,摄影机通过上下左右的晃动来实现,但观众在日常生活中走动观看的时候,这种晃动带来的视觉上的不适会被大脑自动的修正,而在银幕上观看的时候这种晃动却是十分明显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创作中非常小心的利用摄影机的这种运动,并且有效地利用人视觉感官的这种生理特性来引导观众对影像的注意。这种差异就要求拍摄者在利用摄影机运动和确定画面景别范围来模拟观众的视觉感受时要掌握住恰当的分寸,以免破坏这种模拟为观众所接受的认同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摄影机在纪录影像的时候绝对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还包含了观众在视觉感知时的心理问题,作为一个影视制作者只有在熟悉两者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更大程度的挖掘摄影机的表现能力,让拍摄影像的效果能够与观众观赏的视觉感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的利用影视创作中的视觉语言。

猜你喜欢

人眼光线感官
消失的光线
人眼X光
“你看不见我”
人眼为什么能看到虚像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闪瞎人眼的,还有唇
看人,星光璀璨缭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