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酷的叙事:鲍贝长篇小说《你是我的人质》简评

2013-08-15浙江郑翔

名作欣赏 2013年10期
关键词:小艾人质子女

/ 浙江_郑翔

鲍贝的《你是我的人质》是2011年浙江文坛的又一收获。2011年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评委会在给鲍贝的颁奖辞中有如下评价:“鲍贝的小说善于用妖娆的文字,捕捉并生动地表现当下城市上层人士内心深处撕裂的疼痛与绝望,并由此形成一种近乎残酷的叙事风格。”

《你是我的人质》讲述一对来自乡村的姐弟小艾和小坤,通过艰难的拼搏,进入了大城市的富人阶层,出于孝心,他们把父母接到城里,希望能和他们一起享受富裕生活和天伦之乐,结果却始料未及,两代人“在相互折磨中发泄莫名的惶惑和怒气”,最后他们不得不把父母先后送回乡下,但两代人之间的惶惑、怒气和折磨却并未因此而停止。

小说中最“苦大仇深”的是作为叙事人的母亲陈招娣,在叙述中,她毫不隐晦自己对子女的怨恨,并明确表示要用各种手段折磨自己的子女,让他们难堪、难受。而她也确实在不断地采用各种残酷甚至无赖的方法对子女进行精神折磨,以此获得一点近乎变态的快感。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小坤的父亲身上。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父母对子女如此极端的行为?虽然,强悍的浙东性格或许可以算是增强冲突程度的因素之一,但矛盾的关键,自然是两代人在价值观和情感伦理上无法调和的冲突。小说中的父母来自农村,他们的价值观和情感伦理完全是传统的,其核心是中国的“家”文化。在这种文化中,父母是“天”,对子女具有毋庸置疑的决定权,也就是小说题目所暗示的,子女是父母的“人质”。

所以,当父亲来到城里,他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有权管理小坤工地上的事,所以即便小坤不同意,他还是自作主张地住到了工地上。果然,他抓住了工地上的小偷,他想以此证明自己的正确,但小坤不但没为挨了揍的父亲主持正义,反而当着父亲的面把小偷放了,并且连赶来的小艾也责怪他多事。面对如此明显的是非颠倒,父亲所遭受的不单是价值观被彻底否定的愤怒和惶惑,更让他无法容忍的是他作为父亲的面子和尊严受到了伤害。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打击。母亲那边的情况也是一样,比如她自以为对小坤的婚姻具有理所当然的决定权,但她最后发现,子女都只是在和她做表面文章,实际上根本不会按她的意志行事,她所遭受的打击自然也同样沉重。而且问题是,对于这样的局面,父母发现,他们根本无力改变。深切的屈辱感,让父母深感愤怒。那么,既然在大的、外部的事情上无力干涉,他们就在家庭内部的琐事上不断实行变相的报复。比如为了让小艾在她的朋友面前难堪,母亲故意不住小艾给她精心布置的宽大卧室,搬到佣人的房间;比如父亲为了发泄被送回乡下的愤怒和屈辱,虐待子女买给他用来做伴的藏獒,直至它绝食而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父母成了子女的地狱,反之亦然。

那么,小坤、小艾一辈对父母的违背,是否就代表了他们已完全否定了父母的价值观和情感伦理呢?并不是,他们的选择也充满了无奈,因为在做经济社会价值观的“人质”和做父母的“人质”之间,他们只能选择前者。在子女和父母的价值观之间,至少存在两个根本性的冲突。第一,在子女看来,个人的价值是最大的价值,只有自己才对自己的行为具有决定权,子女不再是父母的“人质”,他们不会放弃对自己的生活的决定权;第二,在当下的经济社会,利益是最大的原则,小坤之所以放走小偷,是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父亲的正义原则在这个社会里已经不合时宜。但是,作为“70后”的一代,小坤和小艾的身上并非没有传统的价值观和情感伦理的承继,他们接父母入城本来就是出于孝心,而且,即便是他们不得不把父母亲先后送回家之后,他们仍然试图以买藏獒、给大笔的钱等方式来给父母以安慰,弥补裂痕,而父母也并非没有感受到子女对他们的怨恨的宽容和理解,但他们之间无法达成和解。

于是,小说迎来了它的结尾。在父母回家后不久,小坤再次回到了老家,但这次他是作为父母居住的农村拆迁工程的中标者回家的。虽然他希望父母能回到农村过上安稳的日子,但为了自己的事业,他必须有工程。这就是问题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所在。也就是说,作为经济社会的“人质”的小坤,他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无法自主。于是,矛盾进一步激化。

小说最后,面对前来拆迁的小坤,母亲手持菜刀咬牙切齿地嚷道:“你敢拆我们的村庄,我就敢杀你!今天我要是杀不了你,我就死给你看!”“我就死给你看”是母亲的叙述中反复出现的话语,因为对已经处于弱势的上一辈来说,身份已经是他们唯一的资本。但一切已无法逆转,母亲由此晕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感觉小坤喂她的水“就如冰冷的血”,并“听见哭丧一样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结局的残酷无以言表,但是,在这最后一刻,谁是胜利者?谁都不是。小坤并非不想孝敬自己的父母,所以,与其说是小坤把自己的母亲推向了死亡,不如说是现代社会把两代人的情感和灵魂一起撕成了碎片。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今社会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所以,《你是我的人质》虽然写的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爱恨纠葛,但同时又是在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演绎着一个令人震惊并引人深思的民族文化裂变的寓言。

《你是我的人质》在小说叙事人的选择上,也颇费心思,而且是比较能显示出鲍贝小说的叙事风格的。据我猜测,这部小说的故事原型来自于鲍贝自己的家庭,她就是“小艾”,她的母亲就是“陈招娣”。小说之所以采用母亲的视角叙事,我想可能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在众多的家庭纠葛中,母亲所受到的伤害是最深的,因为她的性格是最激烈、最直接的,所以以她的视角来叙事,能够最直接、最充分地表现其内心的疼痛、屈辱、怨恨和悲伤,以及两代人之间冲突的残酷性。而这种直接和残酷,正是鲍贝小说叙事的主要特征。

其次,作为饱经情感折磨的当事人,这样的视角选择,也可以避开由自己去叙述可能会有的偏见和火气。选择母亲作为叙事人,能更加贴近父母的视角去看问题,这不但暗含着子女对父母的宽容和理解,也更易于做到艺术上的客观与平静。这样,我们也就更能体会小说扉页里那献词(——献给我的母亲。献给所有在新时代里爱恨交加浮沉挣扎的父母)的复杂含义。

再一方面,这部小说所要叙述的主要是家庭琐事,所以将“碎嘴的”母亲作为叙事人,更易突出各个情感的爆发点,加强小说的情感疼痛度。而且从以往的创作来看,结构本来也非鲍贝的强项,这倒是一种更符合她自己风格的做法。总之,《你是我的人质》是鲍贝创作道路上一部很重要的、风格鲜明的作品,也是一部具有当下时代典型意义的作品。

猜你喜欢

小艾人质子女
小艾奇遇记
吉祥数
Tomb-sweeping Day
扁biǎn鹊què学xué医yī
双人脱困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爱一个人
小人质的幸福那么多
小艾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