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晓山治疗面瘫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2013-06-11丁敏冯骅李健林天云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颊车面瘫面神经

丁敏,冯骅,李健,林天云



杜晓山治疗面瘫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丁敏,冯骅,李健,林天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无锡 214001)

针刺疗法;面神经麻痹;针刺手法;名医经验

杜晓山(1923 - ),江苏无锡人,1938起拜无锡市著名针灸世家王荫堂为师,专攻针术,学习刻苦,深得老师真传。1942年开业于故里,年方二十,1954年与几位前辈一起创办了第一联合中医院即现无锡市中医院,为该院奠基人之一,长期担任针灸科主任。曾任无锡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江苏省针灸学会副会长,无锡市针灸学会会长等职,为江苏省名中医,第一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带教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4年赴日本讲学,1987年至1988年赴巴布亚新几内亚讲学,1993年赴美国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善治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急重病症,曾于1990年拍摄了一部以针刺手法为主题名为《弘扬针术》的录像片,为弘扬针术,传道授业,促进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下简称“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口角歪斜,漱口漏水,食物滞留于齿颊等。现代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面神经管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使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受压等,最终导致表情肌失神经支配。本病属中医学“中风、中经络”、“口眼歪斜”等范畴,又称 “吊线风”、“口僻”、“喎斜”等,其治疗方法很多,但针灸是目前较有效的疗法之一。

杜晓山教授对进针方法和补泻手法研究颇深,从医60余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治疗面瘫具有独特的经验。他根据面瘫在临床上不同时期的表现,将其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并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每获良效。本文仅将其治疗面瘫的学术思想以及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急性期无痛进针,手法轻浅

急性期为发病1星期左右,杜老在临床中观察到,急性期内患者逐渐出现症状,且有加重趋势,常有耳后乳突或下颌部的疼痛或肿胀,这往往是区分急性期及恢复期的标志。急性期行针刺治疗面瘫,屡遭非议。杜老认为该期病理特点以面神经炎症、水肿为主,符合中医学初病邪实论。杜老认为该病的发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调,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其重点在于“风”和“虚”。《金匮要略》:“歪僻不遂,邪在经络。”风为阳邪,风性主动,风邪入侵,常可引起口眼喎斜。但只有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也就是正气亏虚时,风淫邪气才会乘虚而入。《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临床工作中,大多数患者发病前都有劳累、压力过大等诱发因素,也间接地证明了这点。杜老从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发现,早治疗、早针灸,能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治疗关键在于宣邪而毋伤正,针刺得当,则可使正气来复,疏导客邪,免闭门留寇。主张在急性期刺激宜轻宜浅,主要目的在于祛风通络、促进面神经水肿的消退及炎症的吸收。采用浅刺少针法,取患侧局部腧穴,“浅纳”、“疾出”以宣泄邪气,护卫正气。取患侧阳白、四白、迎香、下关、地仓、颊车、颧髎浅刺以引邪外出;再取双侧风池,风池为少阳经穴,具有疏散风邪的作用;远端取双侧合谷,合谷为四总穴之一,善治口面之疾,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能祛除阳明、太阳经络之邪气。杜老一贯主张“无痛进针,手法轻浅”。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医者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进针2~3 mm,刺在皮下即可[1]。亦即古人云:“针入贵速。”杜老认为,如果早期患处过分强刺激,包括机械性、电、磁等刺激,不利于局部炎症渗出的吸收,反之加重水肿,更易导致局部血循环运行障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面神经损伤、后期难以恢复。

2 恢复期辨证分型针刺,康复锻炼,择善而从

恢复期为发病后1星期至2个月,杜老认为此时病在经筋,纵缓不收,邪气入里,正邪相搏。此为正邪相对平衡及转换的过程,邪气渐退,正气鼓舞,是疾病进展的转折。针灸治疗关键在于辨别是否兼夹有寒、热或痰之邪。针刺治疗应以局部取穴与远道循经辨证取穴相结合。治疗时主穴取牵正、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风邪侵袭加翳风、风池;风寒加外关;风热加曲池;肝风内动加肝俞、行间;肝气郁结加肝俞、太冲;风痰阻络加丰隆、脾俞。局部穴位取患侧,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0.8~1.2寸,合谷针刺双侧穴位,行平补平泻法。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腧穴行平补平泻。

在治疗期间,杜老特别强调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康复锻炼。每嘱患者注意保暖,清淡饮食。并根据患者面部各肌肉瘫痪情况,教患者做相应面肌的功能训练,如皱眉、抬眉、闭眼、耸鼻、龇牙、撇嘴、咀嚼、吹口哨、鼓腮等动作,均以主动运动为主,同时叮嘱患者平时多嚼口香糖,多做眼球运动,促进颜面部肌肉的功能恢复。此外,还可给予面部按摩放松、热敷等。杜老常说虽然面瘫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但其病情却实属复杂,其病程少则数日多则数月,对其治疗难度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嘱咐患者一定要注意自身调养,要有足够的休息。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一要始终顾护人体正气;二要在病程中因人因时制宜。一般来说,只要措施得当, 绝大部分患者在2个月内都会治愈。

3 后遗症期热补为主,手法较重,强调心理辅导

面瘫发病2个月以上,失治、误治,迁延日久,长时间不恢复或恢复不完全,为后遗症期,称为顽固性面瘫。杜老认为此期正虚邪恋,往往因病情缠绵,迁延不愈,最易耗伤阳气,故此类患者多形体偏虚偏寒。杜老主张采用“杜氏热补法”治疗以扶正祛邪,激发经气[2]。他认为“烧山火法,治顽麻冷痹”、“除寒有准”对顽固性面瘫有确切的疗效[3]。效法名家,透刺为妙。《千金方》:“地仓颊车主口缓不收不能言。”《针灸大成》认为地仓“主偏风喎”,颊车“主口眼喎”,“此穴针入一分,沿皮向下透地仓穴”。《百症赋》:“颊车、地仓,正口喎于片时。”清代陈梦雷《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风门》及《医学纲目》等均有关于透刺治疗口喎的记载。杜老效法名家,灵活运用改良烧山火手法透刺,认为此法取穴少,得气快,疗效好。取攒竹透鱼腰、太阳透悬颅、地仓透颊车、颧髎透迎香,均为患侧取穴,合谷、足三里为双侧取穴。临床操作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将针插入1~2分,重插轻提多次,然后用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单向捻转多次,紧握针柄,毋令气散,使得气感增强或有温热感,一次不效可重复数次,在出针时以拇指向后退1~2次,并轻提插1~2次,防止滞针,然后退出皮下,速闭其孔[3]。

后遗症期可见不同程度的瘫痪肌的挛缩或联带运动,患者自觉面部僵板不适,易疲劳,流泪等。中医学辨证多属于经筋失养,虚风内动。此时外邪大势已祛,因气血痹阻,迁延日久,耗伤正气,渐成气血两虚。血不养筋,则面肌挛缩,血虚生风,则面肌痉挛。眼睑恢复缓慢者,取鱼腰、丝竹空;口角下垂,取口禾髎;面肌板滞用皮肤针叩击,并重用艾灸疗法,间隔运用巨刺针法,左取右,右取左。远道刺可交替使用百会、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太溪等,补法为主,应用温和的补法以达到扶正祛邪、温养激活经气的目的。可适当少量加刺一些健侧的穴位,或循经远道取穴,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从而避免了兼变证的出现。也可适当选用温灸法、隔姜灸、艾条灸等温养之法,加强气血流通及筋脉功能恢复。杜老常将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道选穴三者有机结合,面部取穴少而四肢选穴较多。同时认为络脉空虚为本,外邪侵袭为标,治当标本兼顾。在祛散外邪、疏通面部经络的同时,应注意补益正气,此点尤其体现在中后期的治疗中。杜老多取双侧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诸穴如足三里、三阴交、丰隆,施以补法,有助于驱邪外出,故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4 讨论

通过对杜老针刺治疗面瘫经验的总结,笔者认识到,治疗面瘫取得疗效的关键之处在于分时治疗、强调辨证、重视手法。杜老临证多年,经验丰富,笔者从师良久,受益匪浅,著此拙文,愿与同道共享。

[1] 杜晓山.浅谈针刺手法[J].江苏中医,1997,18(6):3-4.

[2] 丁敏.杜晓山热补针法临床运用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 (5):799-800.

[3] 杜晓山.针刺补泻手法的实际应用[J].江苏中医,1983,4(2):36- 38.

2012-09-07

无锡市科技发展计划重点资助项目(CSE01N1101);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立项项目(LB11011);无锡市科技局立项项目(CSZ01030);第二批江苏省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专项课题资助项目(YX1223)

丁敏(1972 - ),女,副主任医师

1005-0957(2013)03-0162-02

R249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3.03.162

猜你喜欢

颊车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常按5穴护牙齿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常按7穴不掉牙
小穴位 大健康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