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2013-06-07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皮肤过敏血栓性大环内酯

王 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王 惠

目的分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我院检索的36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报告的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各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比较新老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别致各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本组36例患者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皮肤过敏反应50.0%,肠胃系统反应27.78%、过敏性休克11.11%、肝损害5.56%、血栓性静脉炎5.56%。同时,新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7.78%,老品种为72.22%。新老品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老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皮肤过敏反应、肠胃系统反应、血栓性静脉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新品种(P<0.01),但新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肝损害的发生率则高于老品种(P<0.05)。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类型中,皮肤过敏反应及肠胃系统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且新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老品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新老品种

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其抗菌谱广、免做皮试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中,成为临床医生首选抗生素之一[1]。然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日益上升,成为临床医学工作组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检索到36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报告的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相关疾病治疗的患者中,共有3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5~74岁,平均(36.2±5.3)岁。

1.2 方法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对发生不良反应病例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查阅,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各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的症状表现。同时,以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划分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新品种,以螺旋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老品种[2]。通过统计分析,比较新老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别致各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所有检测数据以表示,检验方法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各类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调查结果显示,本组36例患者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各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见表1。

表1 患者各类型不良反应症状的分布(n,%)

从表1可以看出,本组36例患者各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皮肤过敏反应、肠胃系统反应、过敏性休克、肝损害、血栓性静脉炎。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类型中,皮肤过敏反应及肠胃系统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2.2 新老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各类型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分析新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7.78%,老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2.22%。老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新品种。新老品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同时,老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皮肤过敏反应、肠胃系统反应、血栓性静脉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新品种(P<0.01),但新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肝损害的发生率则高于老品种(P<0.05)。详见表2。

表2 新老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各类型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分析[n(%)]

3 讨论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种由链霉菌产生的具有大内酯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该抗生素的大环内酯类能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进行不可逆的结合,从而对转肽作用及mRNA位移进行阻断,选择性的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起到抗菌的作用[3]。尤其是对明显增多的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感染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4]。然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其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日益上升,成为临床医学工作组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中,36例患者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皮肤过敏反应、肠胃系统反应、过敏性休克、肝损害、血栓性静脉炎。本组患者中,各类型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分别表现为:①皮肤过敏反应。本组发生皮肤过敏反应的18例患者中,以急性荨麻疹表现为主,同时也可见血管性水肿、疱疹及固定性药疹,导致患者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发痒、脱皮症状。在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后,临床医师应立即停止交沙霉素的使用,并指导患者口服抗过敏药物,给予患者10%葡萄糖酸钙10ml和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于2天的治疗后,患者的皮肤过敏反应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皮疹逐渐消退[5]。②肠胃系统反应。本组10例发生肠胃系统反应的患者因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食欲下降等反应而停药。改用左氧氟沙星及甲硝唑治疗后,上述不良反应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而作用于全身或胃肠道局部,最易发生不良反应[6]。患者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后,药物可粘附于食管壁而致溃疡、出血,引起药源性食管损害等。③过敏性休克。本组4例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反应的主要症状为头晕、胸闷、心慌、出冷汗、呼吸急促等。立即停止给药,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先行吸氧,再行肾上腺素0.5mg及地塞米松5mg、肌内注射,后行5%葡萄糖250ml加多巴胺20mg混合液静脉滴注[7]。患者的过敏性休克症状得到及时改善。④肝损害。肝脏是人体内进行解毒及药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最容易遭受药物或毒物的损害而致病。本组共2例患者出现肝损害不良反应,多发于患者用药后的2~10d。其中,1例患者为胆汁淤积性损伤,另1例患者为混合性损伤。⑤血栓性静脉炎。本组2例发生血栓性静脉压的患者均为静脉注射引起,且均为红霉素用药引起的。因此,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红霉素用药引起的血栓性静脉炎。

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新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7.78%,老品种为72.22%。新老品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同时,老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皮肤过敏反应、肠胃系统反应、血栓性静脉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新品种(P<0.01),但新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肝损害的发生率则高于老品种(P<0.05)。

因此,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类型中,皮肤过敏反应及肠胃系统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且新品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老品种。

[1] 刘栋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28例临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4,17(5):372-373.

[2] 席云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3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2):36-37.

[3] 陈结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97-98.

[4] 隋玲娟.浅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223-224.

[5] 郭桂芳,徐建秀,张青.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7):273-274.

[6] 李巧,王怀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反应[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2,9(11):895.

[7] 梁瑞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2):136-137.

R978.1+5

B

1673-5846(2013)04-0045-02

青海省玛沁县中医院,青海果洛 814000

猜你喜欢

皮肤过敏血栓性大环内酯
基层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合理用药管理研究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怀孕期间皮肤过敏如何护理?
脉络舒通颗粒联合西药对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长效抗菌材料在经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冬末春初皮肤过敏应该怎么办
喹诺酮与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对比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SCD和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妇产科血栓性静脉炎临床护理
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