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到”的词性探究——从黄廖本《现代汉语》谈起

2013-04-12吴艳豪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2期
关键词:天涯海角补语介词

□文/吴艳豪

(云南大学留学生院 云南·昆明)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编著的《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很受欢迎的文科教材。众多院校将该教材列为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及考研的必考书目。现代汉语学科同样与其他学科一样存在着不少有争议和有分歧的问题。黄廖本《现代汉语》中“到”的词性,尤其是“动词+‘到’+处所词语”中“到”的词性一直存在很大分歧。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遇到一些疑惑,并对教材的说法有些质疑。

“到”的词性是现代汉语中客观存在的语法问题。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有许多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陆续发表文章进行讨论,取得了众多成绩。专家学者们主要从句法、语义角度来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有:李人鉴(1958)、吕叔湘(1960)、朱德熙(1982)、胡裕树(1996)等。“到”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句式多样,因此对于“到”字的词性不宜简单笼统地做出结论。

黄廖本《现代汉语》中举例:我按要求在晚上用车子把行李给他送到车站。

教材中将“到车站”分析为作“送”的补语,将“到车站”看作介宾短语的结构体。那么,为什么不能将“到”看作“送”的补语而与“送”组为动补结构体呢?经查资料始发现:“动词+‘到’+处所词语”中“到”的词性一直分歧很大。虽然学术界就有关问题进行过讨论,但是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到”的词性与句法结构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句法结构分析。同样,我们亦可通过句法结构分析来判定“到”的词性。本文试图结合具体句式及具体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对“动词+‘到’+处所词语”中的“到”字的词性进行探究。为了把论题探究得更深入、更集中、更系统,本文只讨论“动词+‘到’+处所词语”中的“到”。

一、对“到”的词性的不同看法

关于“到”字的词性,目前学术界存在许多不同的意见。我们仅选取了三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黄廖本《现代汉语》中认为,“动词+‘到’+处所词语”中认为“到”与后面的处所词语组合为介词短语的结构体来用作动词的补语成分。例如,走到天涯海角。认为“到”为介词并与处所词语“天涯海角”组成介词短语来充当“走”的补语。

在以胡裕树、邢福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到”是介词,用在谓词之后并与这个谓词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邢福义在其《汉语语法三百问》中写到:在“来到(了)长春”中,由于“来到”和“长春”之间可以插入“了”,这就使介词“到”附向于动词“来”,形成了特殊组合“动介(了)+宾”。可见,邢先生是将“动词+‘到’”定为了“动介”结构,处所词语作“动介”结构的宾语。

朱德熙先生与吕叔湘先生认为:“到”是动词,“到”与前面的谓词成分组成动补结构,而“到”后的处所词语充当“动词+‘到’”结构的宾语。朱德熙先生在其《语法讲义》中举例:“走到邮局”,“飞到昆明”,并认为由“到”字作补语组成的述补结构都是及物的。

二、“到”的词性

经过筛选材料,并加以分析论证之后,观点比较倾向于朱德熙先生与吕叔湘先生的观点。为此,对黄廖本《现代汉语》中有关“动词+‘到’+处所词语”中有关“到”的词性问题质疑。同时,运用实例和现代汉语语法理论来加以探究。

(一)从语音停顿上分析。在我们进行语法分析时,常常需借助于句子中的语音停顿。在“动词+‘到’+处所词语”的结构中,语音停顿处应在“到”之后,使动词与“到”成为一个结构体。

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中:“[到操场上]跑”,语音停顿很显然在“操场上”之后,由介词“到”引出处所组成一个结构体,充当动词“跑”的地点状语。从语音与语义关系、语法关系对应角度上讲是完全符合的。

“跑[到操场上]”语音停顿很明显在“到”之后。而书中却将“到”作介词讲,与“操场上”组合成结构体,作动词“跑”的补语。很显然这种分析是颇令人难以信服的。

我们从语音停顿上分析“跑到操场上”。语音停顿在“到”之后,由“到”字分别充当介词与动词的语法特征可知,介词是不能单独附着在动词之后作补语成分的,只有动词具有此语法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判定“到”字词性为动词,而“操场上”亦只能充当动补短语“跑到”的宾语了。

江白帆追下公路,一直把那小子逼到山脚下。(方方《过程》)例中“逼到山脚下”中语音停顿在“到”之后,此时“到”的词性为动词。

(二)从添加动态助词“了”来分析。动态助词“了”用在动词之后,可以表示动作的实现,即已经完成。“走到天涯海角”中可以添加“了”成为“走到了天涯海角”。下面我们按照黄廖本《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理论——层次分析法将二者做一下句法结构分析:

A走到天涯海角

—动—补—

B走到了天涯海角

—动—补—

因为B中有“了”,A中无“了”就把B中看成动补短语带宾语而将A看成动词带介宾结构的补语,这种观点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进一步来说,介词之后是不能添加动态助词的,这早已为人们所接受。因此,我们认为“动词+‘到’+处所词语”中“到”的词性为动词。与之相类似的是宋玉柱先生也曾就“在”字组成的介宾短语作补语的现象做过评论并提出了看法。

“强盗”未曾设防,手一抖,手榴弹掉到了地上。(方方《过程》)例子中动词“到”之后加了动态助词“了”。

(三)从句式的变换来分析。“句子的变换形式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成分移位造成的句式。二是成分删略造成的句式。三是成分添加造成的句式。四是成分替换造成的句式。”我们现在可以用胡明扬先生的句子变换的四种方式来对“走到天涯海角”。进行句式变换。

走到天涯海角。→天涯海角走到了。

我们把动词性非主谓句变换成了动词谓语语句。而且“到”字作“走”的补语成分,来表示动作“走”的完成。由“到”字的词性的语法特征我们可以得知“到”字的词性是动词。倘若我们把“走到”放到对话中,“走到”可以独立表意。

走到北京了吗?——“走到了”。

由对话中“走到”独立表意的使用,我们可以同样得知“到”的词性为动词。

你今天跑到学校了吗?——“跑到了。”

(四)从添加“不/得”来分析。“动词+‘到’+处所词语”中“动词+‘到’”结构是自由的,开放的,当然也有凝固的,而且现在已经词汇化,如得到、感到、受到等。“走到天涯海角“中可以”插入“不”与“得”成为:走得到天涯海角/走不到天涯海角。“不”与“得”通常被我们当作作补语成分时的标志。在这里,我们认为把“走到”看作动补结构,“到”作动词“走”的结果补语,一旦里面插入“不”与“得”之后,就由结果补语变成了可能补语,由动词“到”与介词“到”的语法特征可知,此中“到”词性为动词。当然,处所词语“天涯海角”在结构中始终充当宾语。

如:没等他跑到新疆就被警察抓住了。

找了半天,他就是找不到饭店。

(五)根据语义来分析。黄廖本《现代汉语》中认为:“跑到操场上:到操场上跑,其中的介词短语都表示动作的处所;而作补语时表示动作(跑)到达的终点,到操场之前已有跑的动作;作状语是表示动作的处所,到操场之前不跑。”我们先来谈一下在“到操场上跑”结构中作状语的“操场上”,该介词短语完全符合介词构成介词短语的要求,完全符合介词的语法特征。而且书中在语义方面解释得恰到好处,认为表示动作的发生的处所。而在“跑操场上”结构中“到操场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不妥。首先不符合我们上述的(一)、(二)、(三)、(四)四个分析判定“到”字词性标准。尽管书中对“跑到操场上”中“到操场上”的语义分析很有道理,但是却与“到”字词性的语法特征大相径庭;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即使从语义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亦可从我们的角度分析出道理来。“跑到操场上”将“跑到”当作动补结构,处所词语“操场上”为动补短语所涉及的对象,即“操场上”是“跑到”的宾语成分。

由以上分析论证可得:对于词性的分析不能仅从语义上去考量,更何况是违背了众多判定标准与相关的语法理论。

由以上五个分析判定的方法,我们判定出了“动词+‘到’+处所词语”中“到”的词性。尽管郭熙先生认为有些分析标准不能完全作为依据,但是我们认为这些判定方法是比较可靠的,具有一定的理据性,至少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理论。

三、结论

综上所述,黄廖本《现代汉语》中“动词+‘到’+处所词语”中“到”字词性为介词的观点是不妥的。在本篇论文中,我们结合动词“到”的相关语法理论,深入、集中、系统地分析论证了“动词+‘到’+处所词语”中“到”字的词性,我们的观点是:“到”字的词性为动词。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62.

[2]胡裕树.现代汉语(重印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天涯海角补语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
汉语补语应用浅析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天涯海角壁画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