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2013-04-11丁月华鲍善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在校生计算公式

丁月华,鲍善冰

(1.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1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这要求高等学校必须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式发展。而建立一套科学、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升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本文应用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分析法,首先对高校的投入和产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因素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套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希望进一步丰富高等教育理论,并对高校的评价提供参考。

一、高校绩效评价的内涵

绩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概念,是指工作主体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所取得的业绩、效果、效率和效益。绩效具有“三效”性的特点,即效果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效果性是指在工作任务完成后,考察是否取得了成果,取得了多大成果,是一种绝对性指标。效率性是考察工作成果如何取得,是投入大于产出,还是投入小于产出;如果投入大于或等于产出,那么,他取得的工作成果即使再多再好,也很难被人认为是好的绩效,这是一种相对性指标。效益性是考察工作成果能不能给自己、给他人、给集体、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利益[1]。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坚持效果、效率、效益的“三效”原则,对组织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因此,通过绩效评价,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考察工作主体的工作效率。而目前对高校评价和排名的方法,大部分是以高校的投入或产出的绝对量为标准进行的,高校的投入量或产出量越多,评价值就越高,排名就越靠前。也就是说,只注重了效果和效益,而忽视了效率。这种绝对评价的方法很容易导致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导致高校的“粗放式发展”。在绝对评价的指引下,会使高校一味地追求招生规模的扩大或科研成果数量的增长,而不计投入和成本,很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形成评价的“马太效应”。如果高校产出绝对量少,评价结果就低,可以获得资源的条件就弱;获得的资源少,高校的产出绝对量就很难提高,长期下去,就会挫伤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三是加重资源的“自然获得”。长期以来,影响我国高校资源配置的因素有:建校历史、认定性重点、地区发展需要以及现有发展实力等,高校的资源并不是依靠竞争获得,用绝对量评价的方法可能会加重“自然获得”的惯性,资源往往被评价值高的学校获得,评价值低的学校很难获得国家较大力度资源的支持。

高校绩效评价的方法,就是要把对高校评价的重点放在高校对资源使用的效率上,而投入产出分析法,则为高校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种评价方法通过构建以产出/投入的相对比率为主、绝对产量为辅的指标,引导高校既关注办学的绝对“成绩”和“效果”,更关注办学的相对“效益”或“效率”。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对于政府而言,可以考察有限的资源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促使政府把资源向效率高的高校配置;对于高校而言,可以了解自身的资源使用情况,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益。

二、高校的投入和产出分析

作为一个开放系统,高校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它从外界输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经过内部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过程,向社会输出人才和科技成果,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投入与其他组织一样,可以分为人力、物力、财力等类型的投入,但是,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是人力投入。高校的人力资源包括专职教师、科研机构人员、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工勤人员及其他高校附属单位人员。专职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通过传授知识和科学研究,直接产生效益;而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和工勤人员对学校的贡献是间接的,他们的主要功能是三服务,即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师生员工、服务教学科研一线。由于他们的工作成果难以量化,所以,一般用专职教师数来测度高校的人力投入。

其次是物力投入。高校的物质资源可以分为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两大类,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包括校舍、活动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是高校物力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占用和消耗。低值易耗品是指使用年限较短(如不满一年),并且容易被消耗掉的物品,如教学科研用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和低值仪器仪表等等。测度高校的物力投入,一般用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额、图书册数等指标衡量。

再次是财力投入。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财政教育经费,是指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性拨款,这是大多数公办高校获得财力投入的主要渠道,财政性拨款包括教育事业经费、高校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专项投资资金等。另一类是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社会集资捐资(如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以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等多种形式向高校的捐赠)、向学生收取的各种费用(如学杂费和住宿费等)、向社会提供服务产生的收入(如向社会开放图书馆、体育馆收取的费用,向社会提供教学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收入)和校办产业收入等。测度高校的财力投入,一般用预算内财政性拨款、科研经费等指标衡量。

高校的产出是基于其功能的。高校的功能主要有三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2]。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工作;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高校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按照高校的功能,高校的产出也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第一类产出是人才培养。这类产出可以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反映。一般情况下,高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可以由在校生数这个指标衡量。但是,由于人才的层次不同,所反映出来的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也不同。所以,如果要衡量人才培养的数量,可以用当量在校生数。计算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普通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监审办法》,即本科、专科、第二学士学位、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高等进修生定为一个“标准”即1,硕士生为1.5,专门人才、博士生为2,来华留学生为3,函授、网络教育生为0.1,夜大等其他学生均为 0.3[3]。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指毕业生被社会接纳的程度,可以用一次就业率、一次签约率和社会满意度等指标衡量。

第二类产出是科学研究。高校作为我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原创性成果的重要源头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校的科研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二是出版的学术专著;三是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四是获得国家、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等的各种科研成果奖。科学研究是比较偏重于学术价值和技术创新的一项指标。这类指标可以用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及鉴定成果数等指标衡量。

第三类产出是社会服务。高校只有通过服务社会,才能体现出自身价值。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建立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项基本功能基础之上的,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其实都是为社会服务,只不过它们的服务方式相对间接。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或委托培养、成人或继续教育等;产学合作,既包括校企双方合作兴办企业的资本化方式,也包括进行技术转让等的商业化方式;建立高等学校科学园区;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实验室、教学设施等;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咨询服务;等等。但总体而言,我国高等学校在为社会服务中,比较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可以用技术转让收入、专利出售收入、咨询服务收入等指标来衡量。

三、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以绝对产量为基础的高校评价标准,是终结性或结果性评价,而以投入产出为基础的高校绩效评价则以高校利用办学资源实现其职能的效益为评价标准,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分析性评价与整体性评价的整合。这种评价方式充分考虑到促使高校绝对产量变化的条件,力求透过投入差异看产出结果的不同,将评价着眼于投入—产出的效益之上,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淡化既有存量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集中反映高校在资源利用上的主观努力和效果。

根据这个思想,衡量高校的人力投入产出绩效的指标可以包括以下几种:(1)生师比,是指当量在校生与教师的比值,计算公式为:生师比=当量在校生人数/专职教师数,当量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2)师均论文数,反映教师发表论文的情况,计算公式为:师均论文数=论文总量/专职教师数;(3)师均校产及科研收入,反映教师为学校创造的经济收益情况,计算公式为:人均校产及科研收入=全年校办产业及科研收入总额/年均教职工人数;(4)师均著作字数,反映教师著书立说情况,计算公式为:师均著作字数=著作字数/专任教师数;(5)一次就业率,反映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接纳程度,计算公式为:一次就业率=毕业生就业人数/全部毕业生总数;(6)社会满意度,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用问卷调查或走访用人单位的方式得到。

衡量高校物力投入产出绩效的指标包括以下几种:(1)生均占地面积,反映学校土地投入情况,计算公式为,生均占地面积=占地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2)生均建筑面积,反映学校教室、宿舍、办公室、实验室等建筑投入情况,计算公式为,生均建筑面积=(教学及辅助、试验室、图书馆、行政办公、活动场地等建筑面积)/全日制当量在校生数;(3)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反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情况,计算公式为: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当量在校生数;(4)生均图书,反映学校图书资料的投入情况,生均图书=图书总数/当量在校生数。

衡量高校财力投入产出绩效的指标包括以下几种:(1)生均事业支出,指事业支出与在校生人数的比值,计算公式为:生均事业支出=事业支出/在校生人数;(2)每万元科研经费经济收益,反映科研经费投入为社会创造的经济收益,计算公式为:每万元科研经费经济收益=科研成果投入使用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收益/科研经费投入×10000元。

综上所述,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高校绩效评价方法可以避免绝对评价法的一些负面影响,充分反映高校的资源利用情况,促进高校提高办学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并为政府重新配置高校资源提供依据。但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必然会表现出投入或产出的不同优势与特点。比如,教学型高校主要以培养人才为主,可能科研方面的投入产出效率不高;而研究型高校主要是以科学研究为主,可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产出效率不高。所以,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高校绩效评价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现有的绝对评价方式,必须与绝对指标配套使用。

[1]啸鸣政.现代绩效考评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6.

[2]颜丙峰,宋晓慧.知识社会的高等教育功能观[J].高等农业教育,2004(8):14 -17.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S].发改价格[2005]1008号,2005-06-08.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在校生计算公式
电机温升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2019离职补偿金计算公式一览表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纪律建设亟待加强
高职高专护理在校生升本现状调查及对策
采用初等代数推导路基计算公式的探讨
关于节能评估中n值计算公式及修正
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