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

2013-04-11吴德慧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报告特色

吴德慧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一、党的十八大赋予了科学发展观新的历史地位、新的精神实质

(一)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位是:“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了我们国家十年来的成就、经验,高度评价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贡献以及它的实践价值,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的定位。十八大党章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1]从“战略思想”到“指导思想”的变化,意味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发生了质的飞跃,因为指导思想比战略思想更具权威性、稳定性、制度性和长期性,它不会因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因领导人的注意力改变而随意改变。

(二)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新概括

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把握了精神实质,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最本质的东西,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但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十七大报告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艰巨的理论课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得以明确而圆满的回答。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2]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它贯穿科学发展观的始终;科学发展观的每个组成部分、每个重要观点也都贯穿体现了其精神品质,都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讲出了新话,使人们深深感受到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四句话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它内在地包含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解放思想是前提条件,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还说过,“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是实事求是的途径和可靠保证。实事求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中处于核心地位,应重点掌握领会。

二、党的十八大构建了科学发展观新的理论体系、新的逻辑结构

(一)党的十八大标志着科学发展观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就是四句话: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科学发展观是否自成一个理论体系,理论界有探讨,也有争议。笔者认为,虽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没有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但它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理由如下。

1.十八大的召开提升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它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十六大召开之前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后,它就不再局限于这三句话了,而是构成一个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理应如此,以十八大为标志,它的主要内容也不应再局限于四句话,而是形成一个由若干紧密相连的新观点、新论断组成的理论体系。

2.科学发展观已具备成为理论体系的四个必要条件。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都不是自封的。一般而论,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应当具备四个条件:(1)紧紧围绕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中心问题,形成一系列贯通各个领域与涵盖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2)在理论的表述上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组织层次。(3)是由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紧密联系而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系统。(4)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着的开放性的思想体系。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不可能穷尽真理,只能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之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正是因为它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

(二)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到底包括哪些内容?这恰恰是学术界、政界尚未定论而又值得探讨和回答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发展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这条路既不是改革开放前走过的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新路。

3.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两个没有变”,其中一个没有变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三个没有变”,其中一个没有变仍然是谈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4.发展方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要求。

5.发展布局——“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期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把“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6.发展动力——创新驱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5]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胡锦涛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7.发展重点——“三农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8.发展难题——二元经济结构。历史上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成为科学发展的一大难题。中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并存、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并存的状况将会长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关键在农民向非农民转化,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农村向城镇转化。为此,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的新思路。

9.发展战略——四大战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继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之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这一战略在党的十八大上再次加以强调。

10.发展步骤——新“三步走”。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八大将十五大提出的“三步走”中的第二步进一步具体化,即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1.发展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十八大强调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

12.发展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2]9

总的来说,马克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起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实事求是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十八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布局、特色的新思想、新论断

1.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十七大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句话:“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论述,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重视公平正义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2.首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辩证关系。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2]13

旗帜的力量要靠道路来凝聚,道路决定出路。选择、坚持什么道路,历来是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旗帜又是以理论为载体和表现形式的。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旗帜居于统领地位,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旗帜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体现和展开;旗帜以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为支撑,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以旗帜为标志,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之中。

3.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新论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3“三个总”的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个新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

4.首次在党代会上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2]13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郑重提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胡锦涛关于“四个特色”的精辟论断,从新的角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以新的视野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全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新论断、新观点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观点。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围绕城镇化,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四化同步”,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20。“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24。为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2]21等新的发展思路。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思想。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民主、法治、廉洁、为民”四个方面。在民主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2]26、“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2]26。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法治”方面,在十七大报告“坚持科学立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内容。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在“廉洁”方面,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2]29。在十七大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了“纯洁性建设”,提出“建设廉洁政治”概念,并强调“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为民”方面,首次明确界定了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28。并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三型”目标。

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观点。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根本途径,也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八大将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容写入报告,并强调“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论断。十八大将创新管理与改善民生并列,在创新管理方面,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并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2]34,提出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改善民生方面,十八大报告在重申十七大报告“两个提高”的同时,进一步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2]36。十八大首次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写入党代会报告之中,在继续强调“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同时,不再提十七大报告“稳定低生育水平”,而是强调“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新观点。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即五位一体中的“一位”,并且专列一章阐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无疑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2]39,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2]19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等理念,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1]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4.

[4]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6.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报告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报告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报告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报告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