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

2013-04-11白淑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白淑珍

(太原大学,山西 太原 0300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到目前,思政课教学评价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发展。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并对大学生有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已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就是要重视和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意义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评价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培养“四有”新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对于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进行研究,是实现教育教学有效性的保证,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文化目标方面的实现程度,准确分析教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判断教与学各个环节中的成效与缺陷,从而调整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力和动力的重要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评价,既能调动学校管理层的积极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管理;又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使其重视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发展进步。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2011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之后,对其评价有了统一的标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评价目的功利化

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目的,于教师而言只是为定职、考核提供所谓可靠依据;于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能够通过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来量化,以致于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抱着“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态度,根本掌握不了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自身能力表现,没有对“教”与“学”起到双向激励作用,体现不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定的目标,是侧重了教书,而忽略了育人。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测评成绩高的大学生,并不意味着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同样高。这样的教学评价只强调了量,而不强调质,客观上导致了教学评价有效性的缺失,达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目的。

(二)评价指标简单化

各高校大多数还是以通用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评价,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从而无法测评出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内化为思想品德和行为的表现程度。到目前为止,各高校对教师评教的标准抽象又模糊,对学生评学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这样的教学评价标准只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就是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是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关键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指标简单,不仅造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而且严重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

(三)评价主体单向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评级机制的运行掌握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仅限于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教师“一课定终身”,学生“一卷定终身”。使得督导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缺乏或者流于形式。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方式,影响评价客体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得不到很好的认同和理解,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四)评价方法片面化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由学生填表打分评价教师,由教师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即使在有的高校采用由上级管理部门指定的教学督导组和学生共同组成评价的主体,也可能由于这些委派的专家并不精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讲授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使评价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由于学生评价教师所占比例很高,学生又以是否“好听”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导致出现理论性强的那部分内容教师不愿上等等。对学生仅仅是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这些评价偶然性、局限性占很大比例,影响了评价本身的准确性、科学性,最终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导向功能的弱化和偏离。

(五)评价结果失真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的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和教学的个性特色都要兼顾;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主要由学校、专家、学生来评价,其中学生评价占了很大的权重,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如政治素质、社会责任、人文精神、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被忽视,导致出现管理学生较严格的教师,考核成绩较低等现象。在“学”的方面,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参与度和对知识持续的关注度及道德品质的养成,而对学生整体政治思想素质的评价还是空白,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高的,思想品德不一定特别优秀。这样的评价结果失去了它的真实性。

(六)评价过程短期化

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可以通过行为习惯外显出来;但是,教育效果具有长远性和滞后性,思想又是内隐的,仅凭大学期间校内的评价,或者是一个学期中对一门课程的考核,难以全面反映真实效果。何况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不仅仅是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影响,还受到校内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可以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但这些很难用科学的方法来测评。

三、完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对策

(一)形成相对独立的评价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决定了教学评价的主体不该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各级高校主管教学部门、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等都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要想使评价客观公正,就必须成立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工作部门,专门负责和组织管理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这样才能够在目标设定、资源利用、监督评价和后续跟踪等方面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形成思政部、各系部、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机构来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行动等方面的变化,建立典型案例分析制度和毕业生反馈制度。组建督导组织来确保评价的准确和全面,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督导组织的组建应聘请讲授过该课程的资深老教师、老专家,他们在评价时能够做到相对超脱、公正和权威,从而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二)健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和约束他们的行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应使用教师自我评价法、教学督导评价法、同行评价法、学生评价法、社会评价法、网络评价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质量的评价方法应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法、形成性评价法、综合评价法、追踪评价法等,实施发展性评价模式,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笔试考核与口头考核相结合,平时作业与期末测验相结合,理论认知与日常行为相结合,课内表现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统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多方评价的方式做出教学评价结论。

(三)设计完整、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与设计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目标保持一致,就是培养“四有”新人,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这个教学目标较为抽象和概括,所以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目标具体化,并以此来制定能全面反映教育目标、并且符合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能够让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可和接受的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这样就要求有能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的清晰的评价指标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评价的真正作用。

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由掌握思政课教学规律的专家、思政部、各系部辅导员、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学生等组成的督导队伍、听课评课队伍和教学信息员队伍,使评价结果准确、全面,具有权威性,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建立的评价系统,除了包括任课教师的总结自评、思政课教师同行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评教以及思政课教学质量监督小组的评价,还应包括相关部门的后续跟踪评价,使评价系统更科学完善。

教学评价应该重点评教与评学,在评教工作中,对教师的评价内容要让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等各占一定比例;在评学工作中,应该从四个方面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评价。第一,理论考核方面占总评的30%。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题库,利用题库,随机组成试卷,学生可以在一个学期中,掌握学习内容后,随时登陆考试系统参加考试,一个学期内可以多次参加检验理论知识上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第二,能力考核方面占总评的30%。学生的到课率、听课情况、课堂回答、讨论辩论、作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都要体现一定的比例。第三,行为表现考核方面占总评的30%。法纪观念、价值观和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人格品格、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都应体现一定的份额。第四,实践反馈方面占总评的10%。包括用人单位的反馈、社区活动的反馈、参加社会实践的反馈、发表的论文、参加竞赛和论文竞赛获奖的情况等。

(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

所谓元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评价结果和获得结果的过程进行调查分析和判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并向原评价实施者提供改进的反馈信息,使评价发挥积极的功能,从而达到评价预期目的的评价活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就是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结果进行调查分析和判断,提出改进意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应当进行元评价,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完善,元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包括:评价目标明确,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科学,评价方法多样,评价计划周密,评价机构健全,组织领导得力,信息收集全面,处理方法得当,量表设计可行,指导思想正确,评价实施公正,评价结果可靠,评价结论恰当,评价投入合理等。

总之,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李 晶,李海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浅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

[2]李 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J].市场论坛,2011(5).

[3]李 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问题与对策[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4]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5]许传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