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医治疗痈的理念探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2013-04-09

河北中医 2013年3期
关键词:论治消化性病机

杨 雁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医院门诊部内科,广西 桂林 541002)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小、溃疡痊愈率高、复发率低,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其病理形态与外科痈相似。兹从中医治疗痈的理念探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1 痈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凡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有红、肿、热、痛的症状者称为痈,具有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痈《说文解字》谓“肿也”,《释名》曰“痈,壅也,气壅痞结,裹而溃也”。痈的发病之因,《素问·生气通天论》“膏梁之变,足生大疔。”另一个突出因素是火热,如《灵枢·痈疽》谓:“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张景岳解释为“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疡皆属于心也”。“不通”是痈的病机关键,正如《灵枢·刺节真邪论》所言:“虚邪之中人也……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此外,气血的盛衰也关系着痈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外科秘录》云:“气血旺而外邪不能感,气血衰而内正不能拒。”

明·陈实功倡导“外之证必根于内也”,根据痈邪正消长的趋势,确立消、托、补内治三法。消法,即痈初起之时,热毒已聚,脓腐未成,为邪盛正实阶段,运用消散的方法和药物,使痈肿消散于无形。托法,即运用透脓的药物,促使脓出毒泄,肿痛消退,如陈实功所言:“托里……脓移自排,毒气自解,死肉自溃,新肉自生,饮食自进,疮口自敛。”补法,是溃脓后邪正俱虚,即运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即陈实功所云:“凡疮溃脓之后,五脏亏损,气血大虚,外形呈有余,而内脏真实不足,法当纯补,乃至多生。”

2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消化性溃疡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等范畴,《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则根据其病变形态学特征将其命名为胃疡。其临床表现不一,主要表现为上腹部反复性、周期性、节律性疼痛,疼痛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少数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次症状。多因饮食劳倦、情志所伤、湿热蕴结、脾胃虚弱等,致脾胃受损。饮食不节,或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蕴,损伤脾胃,正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七情刺激,忧思恼怒,致使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劳倦内伤,气血失调,胃失滋养。张万岱认为,脾胃气虚是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之本,脾胃气虚致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不足,邪毒易于侵袭脾胃,并易产生食滞、瘀血、痰饮等,影响脏腑气机,胃膜失养而成溃疡[1]。李毅等[2]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证型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瘀阻胃络证、胃阴亏虚证、胃热炽盛证。可见,消化性溃疡病位在胃,与脾、肝胆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为本,食滞、湿热、气滞、血瘀、热毒为标;病机转化规律可概括为“因实致虚,因虚夹实”。

3 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

吴师机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内经》揭示了脏腑与形体诸窍的联系,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这为寻求外科疾病与脏腑的关系,从内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中医理论出发,以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病理研究为基础,可从中医外科治疗痈的理念论治消化性溃疡。首先,消化性溃疡胃镜下表现主要有:溃疡呈圆形或卵圆形,深而壁硬,溃疡边缘常有增厚或充血水肿,形成“环堤”;溃疡底部覆有灰黄色或灰白色渗出物,周围黏膜可有充血、水肿,时伴糜烂。这些与痈的“红、肿、热、痛”表现极其相似。其次,热毒是消化性溃疡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与“痈疽原是火毒生”病机特点相合,正如《三指禅·内外痈疽先变脉论》所云:“属肺痈与胃脘诸痈,总是热毒蕴结,四字该之。”再次,溃疡穿孔后具有痈发病突然、病势危急、易损伤脉络及阻塞经络的特点。最后,临床从痈入手,应用清热消痈、祛腐生肌法,温阳散寒、消痈生肌法,健脾益气、托里敛疮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3]。

4 以痈论治消化性溃疡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胃镜观察所见,从中医治疗痈的理念对消化性溃疡进行分期论治。根据畸田隆夫分期法,将消化性溃疡分为活动期、愈合期及瘢痕期[4],分别应用消(清热解毒利湿)、托(益气和血通络)、补(疏肝健脾益胃)三法。

4.1 活动期 内镜表现为:溃疡底部有较厚白苔,秽浊不清,周围黏膜肿胀、充血,糜烂炎性改变明显。根据中医理论,红肿溃烂乃热毒证的表现;底部厚白苔为湿浊之表现。消化性溃疡初发,多因患者平素嗜食辛辣肥甘,致湿热内生,损伤脾胃,影响脾胃之运化,湿浊聚而不化于胃,郁久化火生毒,热盛肉腐则形成溃疡。此期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研究显示,毒热是胃溃疡活动期的重要病因,而幽门螺杆菌(Hp)是毒热病因要素的重要生物学基础之一[5]。此外,临床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Hp感染的糜烂性胃炎,Hp转阴率高,症状缓解时间较短[6]。

4.2 愈合期 内镜表现为:溃疡面积明显缩小,底部白苔变薄,周边水肿轻,并有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四周有上皮再生形成的红晕。气血的盛衰与溃疡愈合关系密切。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血充足则胃膜得以滋养。此外,经络阻塞也是影响溃疡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塞气血凝。”运用益气和血通络法可增加胃黏膜组织血液供应,保证黏膜上皮细胞再生及溃疡底部和边缘部腺体再生所需能量,以提高溃疡愈合速度和质量。

4.3 瘢痕期 内镜表现为:溃疡白苔基本消失,缺损黏膜已完全被再生上皮覆盖,再生上皮发红或红白相间,呈星栅状放射样排列。消化性溃疡病情缠绵,病程长,久病必致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影响溃疡愈合,也易致外邪入侵使溃疡复发。同时,脾胃虚弱也易致土虚木乘之变。故而疏肝健脾益胃的本质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胃黏膜屏障,以抵御各种损伤因子的侵袭,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

小结综上可知,从中医治疗痈的理念论治消化性溃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把握住消化性溃疡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结合胃镜观察所见,对消化性溃疡进行分期论治,可达到溃疡愈合的目的。

[1] 张万岱.消化性溃疡的辨证治疗[J].湖北中医杂志,1995,17(2):7.

[2] 李毅,刘艳,徐太九.消化性溃疡证型规律研究[J].陕西中医,2009,30(5):581-582.

[3] 马赛.从痈疮论治消化性溃疡63例临床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1996,12(2):7-8.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2.

[5] 汤立东,王垂杰,周学文,等.活动性胃溃疡及幽门螺杆菌与中医毒热证的关联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1):2218-2221.

[6] 刘久法,罗晓莎.清热解毒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糜烂性胃炎57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5,21(3):70-71.

猜你喜欢

论治消化性病机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从肝郁论治失眠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施治
你了解消化性溃疡吗?
从“风”与“血”论治月经疹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59例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西医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