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薛己《内科摘要》的补法特点

2013-04-09马增玉吕建卫

河北中医 2013年3期
关键词:杂病八味散寒

马增玉 吕建卫

(河北省邢台县医院内科,河北 邢台 054001)

明代著名医家薛己深受张元素、李东垣等人学术思想的影响,注重脾胃和肾命之辨证,重视甘温以升发脾胃之阳气,主张视病不问大小,务求其本源,形成了以治本为第一要义,擅长温补的独特经验,被誉为温补学派的先导。我们就其代表作《内科摘要》[1]的主要补法特点做一归纳分析。

1 重视脾胃阳气,忽略脾阴胃阳

薛己的脾胃之说渊源于《内经》,并深受李东垣《脾胃论》的影响。在生理上,薛己认为 “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液,其清者入荣,浊者入胃,阴阳得此,是谓之橐籥,故阳则发于四肢,阴则行于五脏。土旺于四时,善载乎万物,人得土以养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2]。 脾胃在诸脏腑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体诸脏所以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皆是因为接受了脾胃所生化之水谷精气。因此,薛己指出“故《内经》千言万语,只在人有胃气则生,又曰四时皆以胃气为本”[2]。《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显然薛己的理论渊源于此,但此处的“胃”非单指胃,而是指脾胃而言。其治一妇人,胸膈不利,饮食少思,腹胀吞酸。自注云“此脾虚痞满,当益胃气”[1],可以佐证。薛己指出“内因之症,原属脾胃虚弱”所致,诸如内伤外感、心腹作痛、咳嗽痰喘、疟疾寒热、停食痢疾、停食泄泻及吞酸嗳腐等症,均可由脾胃气血亏虚引起,故重视甘温培补脾胃之气血,尤其重视大补脾胃元气,即补益中气。如治一男子,每遇劳役,食少胸痞,发热头痛,吐痰作渴,脉浮大。薛己认为“此脾胃血虚病也”,先用六君子汤加炮姜,痛呕渐愈;又用补中益气汤痊愈[1]。此案血虚不补血而补气,是由于其认为脾胃为人身之本,气血之生化又以中焦脾胃为源,生血必以调补脾胃之阳气为先,曾指出“血虚者,多因脾气衰弱不能生血也。皆当调补脾胃之气,则无食积之患,而血自生矣”[2]。同时,脾胃虚寒者强调温阳益气,如治一儒者胸膈不利,吞酸嗳腐,大便不实,食少体倦,此脾胃虚寒,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木香渐愈,兼用四神丸而元气复。并曰“若中气虚寒,必加附子,或附子理中汤”[1]。

但结合临床实际来分析,脾胃虚弱除了阳气亏虚,还有阴津不足。《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即是针对胃阳有余,脾阴不足而言。明、清以来,医家对脾阴认识逐步深化。如缪希雍体会到脾脏阴阳不可偏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痧疹续论》指出“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 现代名医蒲辅周更明确地指出“五脏皆有阳虚阴虚之别”[3]。《内科摘要》全书仅两处言及脾胃津液亏虚。在大便秘结论治中云 “若脾经津液涸者,用六味丸”,是补肾水滋化源的治法,非滋脾阴。其虽在七味白术散方主治条下云“中气亏损,津液短少”,但该方也是补气升津而非滋阴。故可以说其忽略脾阴胃阳。

2 重视肾命,善补肾阴及阴中求阳,忽视温肾散寒

薛己对肾命的阐发是其主要的学术观点之一。薛己论及命火,观点仍未超越《难经》之左肾、右命门之说,如其在论述气血不足而劳心亏损,或精血未满而纵情恣欲,根本不固,火不归元所致的病证时指出“二尺各有阴阳,水火互相生化,当于二脏中各分阴阳虚实,求其所属而平之。若左尺脉虚弱而细数者,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者,是命门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2]因而薛己常以六味丸、八味丸调肾阴阳、水火。六味丸治肾经不足,发热作渴,小便淋秘,气壅痰嗽,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燥舌痛,齿牙不固,腰腿痿软,自汗盗汗,便血诸血,失音,水泛为痰,血虚发热等症,其功不能尽述。故薛己常用六味丸补肾水而滋脾土、养肝木及益肺金,体现了善补肾阴的特点。薛己云“八味丸(六味丸加肉桂、附子)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脐腹疼痛,夜多漩溺等症”。其常以八味丸补火以生土,并与补中益气汤合用而脾肾同补。如治一男子,食少胸满,手足逆冷,饮食畏寒,发热吐痰,时欲作呕,自用清气化痰及清热利湿诸药,诸病益甚[1]。薛己指出“此脾胃虚寒无火之症,故食入不消而反出。遂用八味丸补火以生土,用补中益气加姜、桂培养中宫,生发阳气,寻愈”。在此案中,患者并无肾阴亏虚的表现,而薛己仍用八味丸阴中求阳,有掣肘之嫌,不如直接温补脾肾阳气为妥。

再看廷评张汝翰案,“胸膈作痞,饮食难化,服枳术丸,久而形体消瘦,发热口干,脉浮大而微,用补中益气加姜、桂,诸症悉退。惟见脾胃虚寒,遂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不月而饮食进,三月而形体充”[1]。脾胃虚寒用阴中求阳的八味丸补火生土而治本,体现了其重视肾命和善于阴中求阳的特点,也可看出其忽略温肾散寒治法。其用温肾散寒的例子有沈大雅家母案,“见神脱脉绝濒死矣,惟目睛尚动,先生曰:寒淫于内,治以辛热,然药不能下矣,急用盐附子炒热熨脐腹,以散寒回阳……又以附子作饼,热贴脐间……以参、术、附子为末,仍以是药加陈皮煎膏为丸如粟米大,入五七粒于口,随津液咽下。是以附子外用和参、附内服温肾散寒”。“若人脾肾虚而不饮食,当以四神丸治之”[1]。该方体现了温补脾肾之法,但散寒不足。故说薛己忽视温肾散寒。

3 补虚固本,重视肝、脾、肾,善用虚则补其母

薛己生平所治病证,以内伤杂病为多,认为杂病以虚为多见,其在《内科摘要·脾肾亏损头眩痰气等症》中指出“大凡杂病属内因,乃形气病气俱不足,当补不当泻”,故善于补虚固本是其治疗杂病的一大特点,为后世所宗[1]。

薛己论虚证,必言阴虚,此阴并非津液、精血之谓,是概指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之虚,并认为其中脾虚是关键,其指出“阴虚乃脾虚也,脾为至阴”。故其治疗常以调理脾胃、滋养肝木及温补肾命为主,且善用虚则补其母。如治一男子,患日晡两目紧涩,不能瞻视,服黄柏、知母之类,更加便血,此脾虚不能统血,肝虚不能藏血也,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愈。其以六味丸滋肾水而生肝血,乃虚则补其母之法[1]。再如司厅陈国华案,“素阴虚,患咳嗽,因被药误,足三阴虚证悉见,朝用六君、桔梗、升麻、麦门、五味,补脾土以生肺金,夕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以生脾土,诸症渐愈”[1]。补土生金、补火生土均为虚则补其母治法。

小结《内科摘要》是薛己治疗内伤杂病的实践经验真实记录,体现了薛己治病求本,重视脾肾,善用温补的学术特点,为温补学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在提倡“读经典,做临床”的今天,《内科摘要》是一本值得研读的经典。

[1] 薛己.内科摘要[M].陈松育点校.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52.

[2] 王纶.明医杂著[M].薛己注,王振国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138.

[3] 中国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16.

猜你喜欢

杂病八味散寒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解表散寒 苏性舒畅
永安“八味汤”临床验案分析
清血八味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血压作用
廖志峰运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杂病经验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妇人杂病乳结核候”导引法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张喜奎教授临证运用白鲜皮经验举隅
胃泰灵
肉豆蔻八味胶囊对实验动物心脏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