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 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特色专栏的实证研究
——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为例

2013-04-07□吴乾,宋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华北地区华北学报

□吴 乾,宋 悦

(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方向在学界曾引起广泛地讨论,教育部为推动高校社科学报的进一步发展实施了名刊名栏工程,这对学报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学报要实现飞跃式的发展,特色栏目是比较可行的办法。特色栏目是高校社科学报展现比较优势的重要平台,能够凸显学报的特色,提高学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学校的品牌,能够提升学报的整体质量和综合实力。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报的学术品位和学术影响力,探索学报的内涵建设道路,《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以下简称“河北电大学报”)于2011年开设“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经过两年的发展,栏目取得一定的进步,在高校学报界引起了高度关注。

一、“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的开设缘由

1.学界的研究重点。华北地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相关研究学者众多,有关的学术论著层出不穷。国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于华北地区的历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天津、北京和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社会城市。天津的研究机构主要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以及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以及北京社会科学院是北京地区研究近代华北历史的主要机构。河北省的主要研究机构有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省社科院。山西省研究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的机构是山西大学、山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在这一领域也开展了相关研究。此外,上海、厦门等地的学者也对华北地区进行过研究。以上通过粗略的介绍,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关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的研究机构分布在华北地区的五省市,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于进一步推动华北地区的区域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研究专栏尚属空白。特色栏目的建设对于学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色栏目的开设需要围绕某一个特定的学术现象或问题,组织相关的研究人员进行长期的研究,并在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继而提高期刊的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社科类学术期刊约有1 200家,多为社会科学综合。这些高校学报在栏目设置时,根据自身和本地区的研究优势,纷纷设立地域文化的研究栏目,不仅带动了相关的学术研究,也为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基于此,河北电大学报根据自身所处地区地点,经过多方调研论证,了解到目前学术期刊界研究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的专栏尚属空白,并无学报设此栏目,因此决定开设“华北历史文化”研究专栏。

二、专栏的研究意义

1.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专栏的设置侧重于近代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等。河北地区的历史人物如王士珍、李大钊、张之洞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史研究如石家庄的研究等,专栏可以为有关华北地区的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梳理华北地区的历史不仅可以弄清一些重大学术问题,而且对解开当时整个民族和国家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这些历史研究牵涉的面很广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需要相关的历史学者共同探讨,沟通交流,提高华北地区历史研究的学术性。

2.有利于加深华北地区的历史研究。近代华北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具有深入挖掘的潜力。开设类似的栏目更容易为华北地区的专家学者所关注,因而,也更能便捷的取得研究成果。同时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的研究视野具有独特性,专注于华北地区的研究动态和前沿,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学报设立这样的研究专栏,能够形成自身的特色,甚至可以填补近代华北历史领域的研究空白。而这一平台的建设,将华北地区的历史研究成果集中刊载,有助于华北地区历史研究的深入。

3.推动学报的内涵建设。“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能够成为学者发表学术见解,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吸引学术同仁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和作者。同时能够以此栏目为中心整合优质的研究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推动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报的办刊水平。高品位学术栏目的辐射影响力,又可以吸引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参与,从而引来更多作者的学术创新之作,推动品牌学报的良性运作和有效形成。以特色栏目的构建推动学报的发展,这是高校学报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特色专栏的建设

1.专栏建设情况。2011年2月开设“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研究专栏,截至2013年第1期,研究专栏共刊发13期,刊载29篇文章,研究涉及近代华北地区的人物、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领域,先后刊发北京师范大学陈其泰、王开玺,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士花、李细珠,故宫博物院章宏伟,南开大学王先明、张思,河北师范大学董丛林、戴建兵,天津社会科学院张利民,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朱文通等研究学者的文章,专家学者惠赐大作使得河北电大学报“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的质量和学术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两年中,“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的文章纷纷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复印、摘录。

在成功策划“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特色栏目的基础上,2011年8月我们成功举办了“河北电大学报特色栏目研讨会”,研讨会邀请来自教育部社科司、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学者,会议紧紧围绕特色栏目建设、期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讨论,诸位学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提出特色栏目建设的意见,对于“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的健康、持续发展,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在特色栏目的建设中,我们走访了不少专家、学者,其中中国近代史专家、河北师范大学教授苑书义先生,对于我刊的栏目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他认为学报应该强调独立性,在学术领域内鼓励独立思想,抵制抄袭行为和因循守旧思想。学报作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要多刊登原创性的文章,只有如此学报的学术水平才能够越高。苑先生的有益意见,给予我们办好“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以极大的自信和支持。

2.追踪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河北电大学报在打造“近代华北历史文化”时,关注最新科研成果,重视基金项目资助的研究课题。基金论文是指受各种基金项目或课题资助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以科研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基金资助项目是经过学科专家严格评审遴选出来的,其成果有很大程度的创新性和学术性。“近代华北历史文化”比较重视基金论文的重要性,因此近两年的文章中有多篇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刊发,比如2012年第2期徐建平、冯涛的《北洋政府时期京直地区水利建设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洋政府时期京直水政研究(1912-1928)》的成果之一;2012年第3期白宏钟、熊亚平的《民国农村工业化思想中的合作理念及其实践》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史》暨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2012年第4期李惠民、佟蔚的《1925年石家庄更名石门原因新解》是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石家庄城市行政功能的初创》的研究成果之一;2012年第5期张思的《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与换工——以劳动力、畜力间的对等交换为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中国的日常生活》的研究成果;2012年第5期李小尉《1928-1937年城市贫困救助的探索与发展——以北平市贫民贷款为例》是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民国时期北京、天津城市社会救助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2年第6期何燕的论文《华北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起步——以河北省昌黎县为例(1949-1968)》是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当代华北乡村文献史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与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现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共同资助。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拥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以及校级立项课题等几种资助形式,“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将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展示在人们面前。而通过跟踪科研课题组,可以了解最新的历史研究进展,及时刊发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这样既能及时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又能够通过这些优秀成果提升栏目的学术水平和刊物的质量。

3.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建设。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报发展的保证。学报编辑人员的素质对学报形成自己的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报编辑只有对学界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学术研究的最新研究动态,对学术动向有全面及时的掌握,熟知历史学科的科研队伍,约稿时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鉴赏能力,审理稿件才能游刃有余,做出恰当的评价。基于此,河北电大学报编辑部加强了编辑队伍的建设,经过层层筛选,特选定了两位学术水平较高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从事“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的编辑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一方面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取经,了解学术研究动态,积极参加有关近代华北历史的研讨会;另一方面不定期开展编辑学理论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不仅对文字进行精雕细琢,同时加强对文章结构的审阅,使修改后的文章主题更突出,努力完成作为一个历史学编辑的任务。

4.稳定的作者群体。河北电大学报根据发展需求,联合各方力量,主动出击,利用各种资源,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组稿,积极拓宽稿源,使“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尽快成长起来。截止到2013年第1期,“近代华北历史文化”刊发的29篇文章中,具有教授、研究员正高职称的人员有17人,副研究员、副教授有2人,博士生导师有9人,硕士生导师(不含博导)4人,博士和硕士构成了作者的主要群体。作者群体中既有历史学界的老前辈、老专家,又有中青年学者,更为可贵的是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和年轻的作者,这些人是将来的科研骨干和学报未来的主要作者,因此要更加关注他们,更加有利于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在29篇文章中,有约稿、投稿和推荐稿三种形式,在这三种形式的稿件中,约稿所占的比例较大,但是随着“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知名度的逐渐提高,投稿和推荐稿的比例在逐渐提高。作者群体经过两年的发展渐趋稳定,对于学报栏目的稳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在地域文化研究的热潮下,河北电大学学报选择开辟“近代华北历史文化”栏目,这既弥补了学界栏目研究的空白,又追踪了最新的研究动态,对于推动学报的内涵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鉴于当前的发展现状,为保证特色栏目的长盛不衰,河北电大学报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了解学界最新学术动态,掌握最新的研究方向,做主题性研究。注重做好“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的学术综述,关注最新的学术著作、书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专栏未来的发展要专注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致力于解决学术上遇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李国栋.办好特色栏目是高校社科学报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刘自兵,薛江.高校学报“名栏”建设内涵刍议[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1).

[3]张利民.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4]郑淑贞.对高校学报办好特色栏目的几点思考[J].学报编辑论丛,2011,(1).

[5]杨勇.深化高校学报改革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3).

[6]杨荣星.基于现行机制环境下的学报发展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华北地区华北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华北玉米市场将进入筑底期
华北地区大樱桃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致敬学报40年
华北地区SY1井钻井技术难点及对策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 Translation Mode
Review on Register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华北地区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研究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